1.求李叔同经典诗词《送 别》【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早 秋》【清】李叔同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春 游》【清】李叔同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悲 秋》【清】李叔同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 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月 夜》【清】李叔同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 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李叔同诗词(二) 《落 花》【清】李叔同 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月》【清】李叔同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晚 钟》【清】李叔同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緜緜灵响彻心弦,幻幻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 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 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 《清凉歌》【清】李叔同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清平乐·赠许幻园》【清】李叔同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李叔同诗词(三)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清】李叔同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2.李叔同的诗歌简析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1880年,他出生于天津,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音乐。1910年回国,先后在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之先河。1918年,他剃度出家,法号弘一,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 以1918年为界,39岁以前的李叔同是中国20世纪初最出色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在话剧、音乐、美术、文学等诸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先驱;39岁出家以后的弘一则是一位佛门高僧…… 关于《送别》的版本,创作年代,众说纷纭,至今不能定论。其曲大约来自西洋,传至日本,后为李叔同所用,而其词确乎李叔同所创。 《送别》创作后,在《早春二月》、《城南旧诗》中都曾被用作插曲,广为传唱,流传了一个多世纪。 《送别》的创作背景不可考证,是否触景生情,有感而作,也不得而知。 然而,年轻时的李叔同风流放纵。他在日本留学时与一美术模特同居,后携该女回国。 据说,这位日本如夫人(李叔同十八岁结婚,妻俞氏,长李两岁)在李叔同出家时,绕寺三日,哀哭跪求一见,但已经是弘一法师的李叔同闭门回拒。《送别》一词,或许有关。 自江淹的《别赋》横空出世,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年传承,“送别”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尤其在古典诗词中,送别更是常唱不衰的歌,许多极富艺术魅力的意象应运而生。 《送别》的意境在这些意象的渲染下,将诗人缠绵、哀怨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长亭外,古道边”中国文化史上的长亭是个令人心碎的地方。 李白《菩萨蛮》中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又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无疑,“长亭”成了古人陆上送别的重要场所。词人落笔于长亭,是述地点,更是于不动声色中,将读者带入了情境。 “芳草碧连天”。“草”,多以顽强、坚韧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阅读视线中。 然而众人皆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知此诗下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后主亦有词曰“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草色连天,遥望无边。 离人见此情景,胸中别恨翻腾,不禁触及伤痛之处。他们心中无法言说的离情别意便幻化成了萋萋芳草。 “晚风拂柳笛声残”。古人常有折柳相送的习惯。 从《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扬子江头杨柳青, 扬花愁煞渡江人”,再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总能牵动离人的万千愁绪。对“柳”的意象,有两种解说。 一说“柳”与“留”谐音,柳者,留也;一说“柳”易生易长,折柳相送,插地即活,从此见柳如见人。晚风拂过柳梢,更兼数声笛音,若有若无,似断还续又怎能不使人柔肠寸断,别情依依? “夕阳山外山”词人举目远望,目光所及,一轮残阳沉入山外,山外之处是青山。 这正是“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山外山”的意象重叠,渲染出了千山阻隔,音信杳无的氛围。 离恨浓浓,尽溢纸笔。 通观上阕,词人只在写景。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正是如此,词人寓情于景,营造出了浓浓的离别氛围。 行笔至下阕,词人仍不写如何相送,不写别情依依,却写别后思念,而此刻离别之悲已溢于言表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从此天涯远隔,别时容易见时难。“零落”一词,令人如见秋叶飘落。 秋风瑟瑟,万物凋零,古人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离人内心之悲,可见一斑。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古人送行常设宴而别,人未醉而心已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悲凉地说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仰脖吞下浊酒一杯,从此离家万里,归期难定。 词末一个“寒”字,清冷清冷,是冰冷的月光,是微凉的夜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大概词人即便今夜入睡了,也定会从梦中惊醒,一阵寒意笼罩心头,离别的哀伤久久挥之不去。 李叔同不愧是博古的才子,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他,深得其中精髓。 《送别》一词,寥寥四十余字,却将离人之悲渲染至极致。 3.描写祝福的诗句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石室佚书》 6).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对联》 8).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1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18).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竞渡曲》 1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端午日》 20).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 2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23).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2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5).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2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2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 28).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2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30).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