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药很难喝的成语或句子有什么1、良药苦口 [ liá2113ng yào kǔ kǒu ] 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常比喻有益而尖锐的批评。 出 处:《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惜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2、苦口良药 [ kǔ kǒ5261u liáng yào ]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出 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4102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1653”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忠言逆耳 [ zhōng yán nì ěr ] 忠诚直率的劝告听起来不大舒服。 出 处:《韩非内子·外储说左上》:“忠言拂于耳。” 逆耳:不顺耳。 反义词: 口蜜腹剑 [ kǒu mì fù jiàn ] 比喻嘴甜心毒,狡猾阴险。 出 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翻译:唐朝宰相李林甫,妒忌贤能,与人相容处表面亲热,而心存阴谋。故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 2.形容毒药的成语有哪些形容毒药的成语有:以毒攻毒、宴安鸠毒、燕安鸩毒、毒药苦口、饮鸩止渴、饮鸩而死 以毒攻毒[ yǐ dú gōng dú ] 攻:治。 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性病。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恶人来对付恶人。 宴安鸠毒[ yàn ān jiū dú ] 宴安:贪图安逸、享乐;鸠毒:喝毒酒自杀。安乐就象毒药。指贪图享受就等于喝毒酒自杀。 燕安鸩毒[ yàn ān zhèn dú ] 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 毒药苦口[dú yào kǔ kǒu] 毒药:攻毒的药物。比喻尖锐的批评虽然像毒药一样苦口难服,却能让人醒悟。 饮鸩止渴[ yǐn zhèn zhǐ kě ]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饮鸩而死[ yǐn zhèn ér sǐ ] 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 3.喝苦中药心里难受的的表达句子宋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唐·康骈《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檗吞针 .” 清金农《曲江之上杂书》诗之三:“辛苦服三苓,《本草》出袖内.” 《素问》:“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医学问答》:“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张仲景:“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 夫药有寒热温平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互相气味厚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总而言之,不可混说,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清阳者发腠理,浊阴者走五脏.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厚则泄.升降浮沉之理,胸中豁然而贯通矣.人徒知药之神者乃药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药者之力也,人徒知辨真伪识药之为难,殊不知分阴阳用药之为尤难也. 4.描写健康的诗句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 ―――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 ―――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