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昆虫有关的诗句

一、和昆虫有关的诗有哪些

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

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

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

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 |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

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

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

|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

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

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

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赋》中有“清戎绵幕,无异蛛蝥之网,弱卒锁甲,无异螳螂之卫”;古人扬雄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

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宋元明的《蚕书》、《艺桑总论》;清朝的《蚕桑辑要》;后魏的《齐民要术》;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

据《中国农书》记载,我国古代放养白蜡虫首次被国外知晓的是英国耶稣传教士N.特里高尔特,他在1651年对此做了记述。此后消息传到了欧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将白蜡样品连同白蜡虫从上海送到英国供作研究。

1913年,美国的E.H.威尔逊特地亲临我国,对四川的白蜡进行了考查。由此可见,昆虫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际民间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

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来作装饰品和玩具,“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记录于《益州方物记》中;在《癸辛杂识》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几丁虫也同样被用于装饰品,陈常器的“吉丁虫,甲虫也,背正绿,有翅。

二、关于昆虫的诗句

(1)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

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二)蜜蜂蜂 作者: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三)蝴蝶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题解] 本诗作者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

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宿:住宿。

新市:地名,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徐公店: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

公:古代对男子的通称。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春夕旅怀》 崔涂(唐)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此诗用清丽的语言,工整的格律,把惜春,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骄儿诗》 李商隐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

(写少年活泼飞奔追蝴蝶抓柳絮) 《杂诗之八》 (晋)张协 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 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

借问此何时?蝴蝶飞南园。 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闽*越衣文,胡马愿度燕。 土风安所归,由来有固然。

《和主薄季哲怨情》 (南朝)谢眺 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 《春感诗》 (唐)李白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

《古意二首》(之二) (南朝)梁武帝 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 《曲江二首》(之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伴莫相违。

[水调歌头](泛湘江) (宋)张孝祥 此事天公付我, 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 蝶梦水云乡。

[思佳客] (宋)吴文英 迷蝶无踪晓梦沉, 寒香深闭小庭心。 《晚日后堂》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 岸柳垂长叶, 窗桃落细跗。

花留蛱蝶粉, 竹翳蜻蜓珠。 《答外》 刘令娴(女) 鸣鹂叶中响,戏蝶花间鹜。

《满江红·点火樱桃》 (南宋)辛充疾 蝴蝶不传千里梦, 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 归难得。

(希望王师北定思念故乡) 《青陵台》 (唐)李商隐 青陵台畔日光斜, 万古贞魂绮莫霞, 莫讶韩凭为蛱蝶, 等闲飞上别枝花。 《李义山诗集》 《咏蝴蝶》 (北宋)谢逸 狂随柳絮有时见, 舞入梨花何处寻。

江天春晚暖风细, 相逐卖花人过桥。 (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号谢胡蝶,《豫章诗话》 ) 《荆南竹枝词·咏梁祝》 (清)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 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 双双蝴蝶又飞来。 宁波梁祝墓上,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常有蝶聚,当地设“双蝶节”于农历三月一日 (祝英台生日) 《江行》 (唐朝)鱼玄机 大江横抱武昌斜, 鹦鹉洲前万户家。

画舸春眠朝未足, 梦为蝴蝶也寻花。 后二句,极言江上春色迷人,虽在梦寐之中,亦觉情思摇漾。

空灵隽妙,传神语外。 《晴景》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 应疑春色在邻家。 《咏蛱蝶》 梁简文帝 复此从凤蝶, 双双花上飞; 寄语相知者, 同心终莫违。

咏英台化蝶句 (宋)薛秀宣 蝶舞凝山魄, 花开想玉颜。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李商隐<蝶>四首 其一 孤蝶小绯徊, 翩翾粉翅开。 并应伤皎洁, 频近雪中来。

其二 叶叶复翻翻, 斜桥对侧门。 芦花惟有白, 柳絮可能温。

西子寻遗殿, 昭君觅故村。 年年芳物尽, 来别败兰荪。

其三 初来小苑中, 稍与琐围通。 远恐芳尘断, 轻忧艳雪融。

只知防灏露, 不觉送尖风。 回首双飞燕, 乘时入绮栊。

其四 飞来绣户阴, 穿。

三、和昆虫有关的诗有哪些

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

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

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

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 |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

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

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

|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

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

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

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赋》中有“清戎绵幕,无异蛛蝥之网,弱卒锁甲,无异螳螂之卫”;古人扬雄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

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宋元明的《蚕书》、《艺桑总论》;清朝的《蚕桑辑要》;后魏的《齐民要术》;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

据《中国农书》记载,我国古代放养白蜡虫首次被国外知晓的是英国耶稣传教士N.特里高尔特,他在1651年对此做了记述。此后消息传到了欧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将白蜡样品连同白蜡虫从上海送到英国供作研究。

1913年,美国的E.H.威尔逊特地亲临我国,对四川的白蜡进行了考查。由此可见,昆虫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际民间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

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来作装饰品和玩具,“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记录于《益州方物记》中;在《癸辛杂识》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几丁虫也同样被用于装饰品,陈常器的“吉丁虫,甲虫也,背正。

四、关于昆虫的古诗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闻虫 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秋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送十五舅 王昌龄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秋夜 陈文述

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七绝·咏蛙 **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有关昆虫的诗句有哪些

1、《曲江二首》 唐代: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译文: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2、《咏蝉 》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3、《蜂》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4、《雨晴》 唐代: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5、《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文: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六、关于昆虫的古诗句

蝶 唐·李商隐 孤蝶小徘徊,翩翾粉翅开。

并应伤皎洁,频近雪中来。 秋蝶 唐·白居易 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

花低蝶新小,飞戏丛西东。 日暮凉风来,纷纷花落丛。

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 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

不见千年鹤,多栖百丈松。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嘲蜻蜓 南宋·杨万里 饵花春蝶即花仙,饮露秋蝉怕露寒。

只道蜻蜓解餐水,元来照水不曾餐。 蜻蜓 唐·韩偓 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

坐来迎拂波光久,岂是殷勤为蓼丛。 观蚁二首其一 南宋·杨万里 偶尔相逢细间途,不知何事数迁居。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 观蚁二首其二 南宋·杨万里 一骑初来只又双,全军突出阵成行。

策勋急报千丈长,渡水还争一苇杭。 咏蜘蛛 北宋·梅尧臣 日结一尺网,知吐几尺丝。

百虫为尔食,九腹常苦饥。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促织 唐·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注:促织就是蟋蟀的古称) 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七、有关昆虫的诗句

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

不开玩笑了。虫: 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

向晚多愁思,闲窗桃李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

——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八、有关昆虫或动物的古诗句多谢几句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蝶 唐·李商隐 孤蝶小徘徊,翩翾粉翅开。 并应伤皎洁,频近雪中来。

秋蝶 唐·白居易 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 花低蝶新小,飞戏丛西东。

日暮凉风来,纷纷花落丛。 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

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 不见千年鹤,多栖百丈松。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嘲蜻蜓 南宋·杨万里 饵花春蝶即花仙,饮露秋蝉怕露寒。 只道蜻蜓解餐水,元来照水不曾餐。

蜻蜓 唐·韩?? 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 坐来迎拂波光久,岂是殷勤为蓼丛。

观蚁二首其一 南宋·杨万里 偶尔相逢细间途,不知何事数迁居。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

观蚁二首其二 南宋·杨万里 一骑初来只又双,全军突出阵成行。 策勋急报千丈长,渡水还争一苇杭。

咏蜘蛛 北宋·梅尧臣 日结一尺网,知吐几尺丝。 百虫为尔食,九腹常苦饥。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促织 唐·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注:促织就是蟋蟀的古称) 野蚕 唐·于??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鹅,鹅,鹅,曲象象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邻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九、关于昆虫的成语或词语10个以上

关昆虫的成语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归纳如下.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借此表示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有的还自不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蝇名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 称“细腰”,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头型 蝉方头广额,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复眼 胡蜂的复眼较突出,且腹末有毒刺,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为喙管,内藏上、下颚特化而成的口针,平常喙紧贴在**腹面,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不副实.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翅 蝉的翅轻、薄而透明.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看上去很厉害,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且都比喻自不量力.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那只能是指蚊复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食性 螳螂为著名的捕食性昆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不能大嚼树的枝叶,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象长时间不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如蚕会吐丝作茧,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独茧抽丝”比喻诗文条理分明,脉络清晰或单方思慕. 发声 有些昆虫能。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