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写作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参考资料:写作手法-百度百科。 2.古诗写作手法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参考资料:写作手法-百度百科 3.诗歌创作技巧以下仅为其中的一个方面。 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内韵 诗有内韵,吟之如夜空流萤;如烈马奔驰;如山谷回声;如小桥流水;如伴乐之舞;如书法之酣畅;如交响之宏阔……无论从古体还是现代,诗的内韵在诗中发挥巨大作用。虽古体强调外韵,明显体现在平仄与尾音押韵上,然古体强调吟诵,诗在吟诵时,其内在的韵律与形式上的平仄有效融合,或阴阳顿错,或婉转如莺,相当完美。 古体内韵必有,而现代诗的发展,很明显受到古体诗的影响。我们的诗人,因爱好古体格律,所写的诗的形式排列与诗韵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里,我不排斥古体诗的创作或建立在古体诗基础上的创作。 假如你擅长古体诗的创作,精博古文,你能在自由发挥上,在格律上自由驰骋,不会受到格律影响,能灵活运用,那肯定是件好事;反之,你的创作思路与手法遇到格律限制时,你应舍弃一点,不然会影响到发挥。这里不是叫你完全陶醉在自我欣赏里,而是让你摒弃格律的外表,而诗的内韵却丝毫不能放松。 如果你不知道内韵的涵义或不容易掌握,有个简单方法,你不妨多朗诵作品几遍,在朗读作品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修改后,内韵有了,这首诗就不显呆滞,尽管表面词尾不押韵,却能让人阅后感到流畅,这就是内韵的作用。 下面是具体内韵的看法: 一.节奏 我们说诗是如歌行板,这表明诗是富有节奏的,或停顿,或一泻千里,或静止无息,或雷霆万钧。 有些诗是小调,读起来不紧不慢,如同品味一杯茶,其回味是舒缓的,这里面仍有内韵,且这里面具有一根看不见的主线,从诗内核贯通,也是主题,当我们诵读就会感觉其存在。 而有些诗的节奏很快,一看就感觉这首诗是在心情激动时写的,包含个人情绪。如暴风骤雨,这里面也有内韵,如果没有内韵的支持,犹如一节节散架的文字。 如果有了内韵,你的气势如海潮一样,一浪接一浪,而不是让人感觉悬在半空中下不来。 另一种特缓的节奏,反映在女人或情人分离的忧郁体裁诗中。 那些细腻的描绘,你在诵读时会感到一顿一缩,如哭如泣,把一句话拆成三句;有时一句话用多句重复的调来畅情。你不要排斥这种舒缓,假如你是急性那需要克制,这种内韵有如婴孩的静,如夜月,需要细细品味。 二.调 诗如音乐,有C调,F大调……甚至中途有升降调。写诗的过程中有时感觉不到,当你把作品拿起来朗读时就会体验。 据我个人体会,在修改作品时,如果是低调的作品,就放一首低调的音乐,你就会发现,在修改的过程中,你会获得感受,因为你的作品有一种内韵,而这种韵律与音乐是同调的。 再一次重复,诗的内韵是一种朗读上的和谐,而不是表面文字上执意的平仄,在朗读过程中,当我们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后,更能体会到这种内韵。 一种思想的和谐,与作者共鸣的喜悦;如果你发现了,体会了,那些表面上刻意追求的押韵在诗里面存在的意义就比这种内在韵律要逊色的多。 三.气息 好的气息,如吐故纳新,浑身通达。 一首好诗,读之如行气在身,在体内运转,疏塞阻而气爽,有的诗如行云流水,谓之通畅;有些诗则如刺在喉,无法品读。因此,诗里面的用词,无不在按有规律性在运动,否则,你的诗不会流畅;娓婉的诗,内韵回荡,读起来有放不下的感觉,有通脉络而志清的享受;而那种不讲究内韵气息的作品,读起来很累,看起来很烦,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通常对缺少内韵的诗我是不会研究的,在我的眼中,这种诗就象大杂烩,或者说就象抄菜一样,很单调…… 四.失败 这里讲的失败是一种缺少内韵的失败。我们见过很多作品,这种作品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论坛上受那么多的人追捧,这里的失败通常有如下几种: 1.粗糙的作品,这种作品文字上象演讲;形式上象摆地摊;体裁上象记事;内容上象渲泻。 这种作品一个调而缺少变化,大大咧咧,气喘吁吁,气势逼人,词汇泛滥。这类作品违反上叙特点,很粗略,通常受个性影响,容易犯。 2.高贵而不高雅的作品 这类作品用词到位,且丰富,华丽而让人赞赏,作品有内容,可能含有思想,唯一缺少的是内韵。 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中这类作品很好,但我仍觉得不够完善,我们知道,当我们欣赏交响乐时无不被曲中的高潮所激动,但不要忘了,交响曲有一部分引子,是作为铺陈的,就好象准备上台阶一样。 而这类作品只有高潮部分,让人吊着嗓子,吊着心去阅读时,你能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作品吗? 3.抽象的作品 这类作品最易表现在理论性,哲理性作品上,讲道理,理由很充分。而我认为,你的证据,论点,理由都不错,问题就出现在缺少内韵上。 如果你要说服别人,吵架是不提倡的,讲道理也要有一种氛围。你的作品是在论叙一件事,是在讲一个道理,想阐明你独到的观点,而听众就是读者,假如你的思想和观点别人容易接受,那你要用什么方式去说服别人,诗的表达与其它的文学体裁没有区别,只不过更艺术和高雅,你一定有时也要娓婉,要有细致的铺陈,否则,你的气势与韵味就会混乱。 4.过分格律 这种格律化是沿袭了古体的依赖,并过分地强调了它。我们知道古体诗的内外韵非常讲究,我们现代的模仿只是掌握了表面的韵律,而内在的有些现。 4.古诗的写作方法有哪些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的避免失分.。 5.诗歌的写作方法有那些艺术地组合与叠加多个意象 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诗人常常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将采撷来的意象进行0心的组合与叠加,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诗歌组构意象时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感觉挪移 感觉挪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在诗歌创作中,通感的运用也极为频繁。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 通感也就成了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何其芳《圆月夜》:“你的声音柔美如天使雪白之手臂。” “柔美的声音”如“雪白的手臂”这是以视觉来写听觉;郭沫若《新月与白云》:“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能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 既有以味觉写视觉(“白云”是“解渴的凌冰”),也有用触觉写心灵感觉(“火一样的焦心”)。 当诗人的各种感觉沟通后,诗中的意象常常出现奇妙的组合,诗歌也变得摇曳多姿,韵味实足。色彩错杂 诗人在组合诗歌意象时,常常将许多颜色错杂在一起,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呈现繁复的诗意。 如何其芳的《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以“红”与“白”两种颜色来比喻欢乐;穆旦的《野兽》:“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三种颜色交错出一个极富野性的兽类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呈给你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 “黄色”的土地,“紫色”的灵魂,两种颜色非常富有艺术表现力,它们组合在一起,将贫寒土地上生存的、受尽了生活折磨和鞭打的保姆形象准确地描画出来。 博喻与铺陈 所谓博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个事物意象,以各不相同的喻体来喻指同一个本体,如:“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 ,分别以“年轻的笑”、“蕴藏的爱”、“原封的酒”、“未完成的理想”、“正待燃烧的心”来比喻含苞欲放的花蕾;再如:“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用四个比喻句写出“思念”的各种意蕴。 所谓铺陈,就是对同一事物意象从不同侧面反复铺写,以达到意义强化和情绪渲染的目的,如:“网撒在河上。/网住了月光嘛?/网住了河水嘛?/还是网住了风?/呵,什么都网不住!/但网住的是一江春水的柔情,/网住了鱼虾,/网住了梦,/网住了夜来迎接黎明。” 用两个疑问句和四个陈述句来写渔网的“网住”,表达效果异常突出。悖谬与突反 悖谬可以说是诗歌中独特的表达手段,所谓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美效果。 如“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 “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 ,等等。这些语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并置在一处,表面看来似乎违反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逻辑,但实际上符合了心理世界的体验真实,它们的出现,使诗歌呈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所谓突反,就是诗歌首先围绕一个核心的意象,使用若干相近的意象将诗意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等到核心意象的烘托和诗意的渲染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拈出一个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象,“卒章显意”,从而将前面的诗意全面颠覆。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前面六句极力铺写汹涌海浪对礁石的扑打与摧折,最后两句写了礁石对待海浪摧折的泰然处之,一个勇敢面对逆境、敢于克服重重苦难的英雄形象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突反的使用强化了诗歌语言的“出其不意”特征,也增强了其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6.现代诗词的创作方法及注意的几点诗歌,似乎历来被人看作很浪漫,很神秘的东西。 其实历来人们都以为写诗是文人的事情,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学中文的产物。关于这个的看法由来已久,所以我今天要就创作诗歌谈谈我的看法,通过本文,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诗人。 一、诗歌贵在贴近生活,由小见大。 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所以写诗一定要从生活着手,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诗歌,是人的情感的发泄,没有感情的诗歌不能叫作诗歌。 由于诗歌贴近生活,因此对于诗歌的语言,大可不必追求多么华丽,只要立意深刻,构思独特,那怕是最最平实的语言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美国诗人威廉斯写的《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原谅我 它们太好吃了 那么甜 又那么冰 当你看到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它那是什么诗歌啊,分明就是平常的留言条啊。 没错,诗歌其实完全可以象这样口语化。你完全可以把你在平时写的随笔、心情用诗歌的形式排列,那么它就成了一首诗。 只是这样的诗歌所表达的深度要因人而异。威廉斯的这首《便条》如果排成“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原谅我,它们太好吃了,那么甜又那么冰。” 就没有什么意味来,而想排成上面那样给人留下很多想法。 所以,当你写了一首别人看起来不像诗的诗歌,说你语言很白的时候,你可大不必在乎,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你的作品,其实诗歌只有诗人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得懂其中的感情。 因此,大胆的去写诗吧,去做一个生活的诗人吧! 二、诗歌贵在精炼、跳跃性强,留有余地。 前面关于诗歌的语言来说没有什么要求,但是一首好诗还是要强求语言的精炼的,那怕你的语言多么口语化,只要平实中有凝炼,都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些自以为自己很懂诗的人会说,这么普通的语言也叫诗,在他们看来诗歌的语言就是华丽,孰不知诗歌贵在浓缩。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顾城的一首《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首很经典,很美妙的诗歌。 这首诗短短26个字就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诗歌语言看,都是最最平白的文字,但是为什么经过顾城的手后就成了一首好诗呢。 原因很简单,其语言很精炼,可以说你不能改一个字,只要改了一个字就失去了味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精炼,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华丽辞藻。其实诗歌的语言精炼很简单,就是看看你写的诗可以改某个字吗?对于诗歌的跳跃性,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之所以要跳跃,是因为要造成多个意象,只有有意象的诗歌才有活力和韵味。 对于这个就不必多说。 三、关于散文诗创作的方法 对于散文诗,也许在大家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那就是散文诗都是语言华丽、优美,富有美学一样的诗歌,是小巧伊人,浓的化不开的文体。 其实这种想法打错特错。散文诗也是一直诗歌形式,其跟前面提到的诗歌创作是一样的。 只是要写好散文诗必须懂得“形散而意不散”,也就是散文所说的“形散神不散”一样。 1、矛盾修辞法 要写出好的散文诗,矛盾修辞法是一种最好最快的手法。 那么什么叫作“矛盾修辞法”呢?首先,从字面上理解,“矛盾修辞法”顾名思义就是矛盾的东西,也就是说,把本来很矛盾的词或者词语、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本来矛盾却能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说肯能大家还是不明白,举个例子吧 比如“陌生而又熟悉的人”,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矛盾修辞法”。 既然是“陌生”就不可以是“熟悉”,但是为什么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呢,因为这样就会留给读者很多想法。“是什么原因让熟悉的人变得陌生呢”还是“陌生的人又是怎么让人熟悉的呢”,以及跟多的遐想。 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火热的阳光如寒冬般冰凉”,可以说要是不把这句话放在散文诗里面,那就是一句胡话、瞎话。正因为是散文诗,它带人读者的想法是无尽的,“作者为什么在大热天感到冰凉呢”这就值得读者去深思了。 在举些句子:“黑夜里的黑暗比光明还明”、“光明里的黑暗比黑夜还暗”、“生活就像一杯茶,越煮越冰凉”。 2、意象密度法 “意象密度法”可以说是散文诗的血液。 一首的好的散文诗关键在于你的“意象密度法”。那么什么是“意象密度法”呢,顾名思义,“意象密度法”就是一篇散文诗里面的意象的多少。 那么到底一首好的散文诗要多少意象呢,这个问题要因具体情况而论。什么东西都要讲求一个度,不是越多越好,把握好一定的“意象度”才是最关键的。 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诗人,都很注意意象的描写。比如大家都很熟悉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词中,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已经很很多了。 词人完全是把这些意象自然的组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却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更深的韵味。最后一句是关键,它是对前面意象的升华和对全诗情感的聚合。 再如唐代温庭筠的《。 7.古诗词“创作技巧”有哪些1、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婉曲、象征、比拟、隐语、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 古诗经常把要抒发的情感,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长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2、景与情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现在诗歌里,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似乎已成常规,如**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 也有一些诗是先情后景。还有一些诗,看上去完全写景,而实际上景物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国维)]。 以上这些都属寓情于景。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景,就生什么样的情,如乐景生乐情,哀景生哀情。 但有时,触景生情,生出的情与客观的景截然相反,这种情况叫情景相异。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较为常见,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3、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赋、比、兴三者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 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变抽象为形象,比兴为优。 施肩吾的《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用赋的手法写成,言东家妇闻笛而生思亲之情,误剪同心之花,别开生面。 还有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动人佳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含蓄之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赋的手法写成。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能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有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传神,仿佛就在眼前。 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第四章开头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兴的手法。 前者既隐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后者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既隐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兴经常有统摄下文,提纲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兴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运用比兴手法,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8.古诗词“创作技巧”有哪些1、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婉曲、象征、比拟、隐语、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古诗经常把要抒发的情感,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长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2、景与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现在诗歌里,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似乎已成常规,如**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也有一些诗是先情后景。还有一些诗,看上去完全写景,而实际上景物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国维)]。以上这些都属寓情于景。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景,就生什么样的情,如乐景生乐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时,触景生情,生出的情与客观的景截然相反,这种情况叫情景相异。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较为常见,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 3、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赋、比、兴三者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变抽象为形象,比兴为优。 施肩吾的《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用赋的手法写成,言东家妇闻笛而生思亲之情,误剪同心之花,别开生面。还有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动人佳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含蓄之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赋的手法写成。 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能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有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传神,仿佛就在眼前。 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第四章开头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兴的手法。前者既隐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后者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既隐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兴经常有统摄下文,提纲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兴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运用比兴手法,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9.古诗有几种写作手法诗歌的写作手法用术语说是它的表现手法。 古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互文、想象、联想、曲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以下就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做一一介绍: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5.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8、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 10.诗歌的写作手法有那些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 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 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