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一剪梅

1.求宋词<一剪梅>

一剪梅 宋·蒋捷《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飘飘。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张炎《一剪梅》 剩蕊惊寒减艳痕,蜂也消魂,蝶也消魂。

醉归无月旁黄昏,知是花村,不是花村。 留得闲枝叶半存,好似桃根,可似桃根。

小楼昨夜雨声浑,春到三分,秋到三分。 宋·吴文英《一剪梅》 远目伤心楼上山,愁里长眉,别后蛾鬟。

暮云低压小阑干,教问孤鸿,因甚先还。 瘦倚溪桥梅夜寒,雪欲消时,泪不禁弹。

剪成钗胜待归看,春在西窗,灯火更阑。 清·柯煜《一剪梅》 来往横塘忆旧时,桃叶人儿,兰叶舟儿。

而今休道不相思,红叶诗儿,梧叶眉儿。 欲待消愁不自持,荷叶杯儿,竹叶尊儿。

夜来深雨闹前池,蕉叶声儿,梧叶风儿。 柯清·煜 又一体 西风作弄一天秋,鸿雁惊秋,蟋蟀鸣秋。

可怜诗瘦不胜秋,未到深秋,便以悲秋。 个人多病是三秋,不道今秋,却背前秋。

相思空度一年秋,捱过新秋,又是残秋。 金·候善渊 《一剪梅》 一个尘劳一个忙,一自别离,一得真常。

一天精秀一天凉,一点轻光,一带凝阳。 一气相交一气涨,一结神丹,一命延长。

一灵透入一云房,一对金童,一引仙乡。 宋·卢炳 《一剪梅》 灯火楼台万斛莲,千门喜笑,素月婵娟。

几多急管与繁弦,巷陌西窗,毕献芳筵。 乐与民偕五马贤,绮罗丛里,一簇神仙。

传柑雅宴约明年,尽夕留连,满泛金船。 宋·曹勋 《一剪梅》 不占前村占瑶阶,芳影横斜积溅开。

水边竹外冷摇春,一带冲寒,香满襟怀。 管领东风要有才,频移歌酒上春台。

直须日日坐花前,金殿仙人,同往同来。

2.宋词一剪梅翻译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3.李清照宋词一剪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题1:“强”有勉强之意。

(1分)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2分)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1分)小题1: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2分)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

(2分)上片的乐景反衬了下片的离情,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

古诗讲究炼字,此类题回答时需将该字放回句中,结合诗句的语境和情感具体分析。答题时,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答题时①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烘托、象征、反衬、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等),②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手法的体现和运用,③结合全诗情感说明有何种表达效果。

答题时注意积累古诗词情景关系的鉴赏术语,结合诗歌内容整合成答案。本题题干中已经透露出手法是情景关系,首先要明确三点:①诗人的情感是什么?②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③情与景两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

5.一剪梅诗词叫什么歌名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江苏阳羡(今宜兴)人。

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隐居山中。词作有追昔伤今之意,文辞精美, 自然秀逸,别具一格,有《竹山词》。

一剪梅 蒋 捷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浇”,词人漂泊在外,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思归之情更是难以抑制。 坐在船上行驶在江中,看到岸边酒楼的酒旗正迎风招展,招袜顾客,心中不由地想借酒浇灭这浓浓的思归之情。

船儿渡过了秋娘渡与泰娘桥,偏偏又遇上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恼人天气,更加增添了旅人的春愁。 下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有人给自己洗客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何等地美满惬意唉,现在还不能回去,还是独自一人漂泊不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而去,“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挑,绿了芭蕉”,时光远远地将人抛在后面,岁月不饶人啊!不信你看那红红的樱挑和绿绿的芭蕉,春天即将逝去,夏天就要到了。 上片是就眼前所见,借景写愁;下片转入对愁怀的直接述说。

作者因感春而生乡思,所以说“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想见回家的欢乐情景,银字笙是一种乐器,在笙管上镀有银字作标记,故名。

如白居易《夜听高调凉州诗》:“楼上金风声渐紧,月中银字韵和调。”心字香是一种香名。

作者不写归家后如何同父母妻子相见欢聚之乐,而用“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八个字轻轻地勾勒出一个柔和温馨的氛围,恰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意境形成对比反差,这是虚写,让读者充分地去品味想象。 思归而曰“何时”,则知归家之事一时还无法实现,可是时光并不待人,冉冉春色又在飘泊羁旅中渐渐老去,所以作者最后又生出了“时光容易把人势”的感慨,春愁和乡愁是二而为一,互相关联的。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对得很新巧,红和绿本是形容词,这里却用作了动词,作者不说“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而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写出了春光老去的动态,显得活脱形象,口吻之间又露出了主人公对春光的恼恨无奈之情。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生动形象深受后人喜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