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颐和园美景诗句

1.形容颐和园的诗句有哪些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涵虚堂为颐和园南湖岛上一主要建筑。联语描绘了颐和园雨后清晨的佳丽景色:万绿丛中有一条小径通向幽幽深处,晴空中的云烟显得格外明润;干座峰峦犹如绿色波涛起伏,下了一夜的雨刚刚停息。对联通过一大(千峰)、一小(小径)突出颐和园的碧翠特色,笔调凝练,诗味浓郁,意境幽雅。

2.描写颐和园的风景词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李白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3.描写颐和园诗词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

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4.颐和园景色好句摘抄

1、这座五彩琉璃建造的佛殿,墙是琉璃的,瓦是琉璃的,整个建筑没用一砖一石,也没用一檀一柁。每块琉璃砖上都雕刻着一尊盘腿打坐,双掌合十,慈眉善目的佛像,看表情,看神志,如有生命力般栩栩如生。从智慧海向下鸟瞰,万寿山郁郁葱葱,昆明湖波光粼粼,西堤绿荫下的座座石桥,尽收眼底。

2、这条全长728米的长廊,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算是最长的一条游廊,廊间建有象征着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又是一条五光七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整条长廊一共有1400多幅彩绘图。长廊的彩画题材广泛,有山水、有花鸟,也有许多人物,人物多出自神话传说、历史传说、古典小说、古典戏曲、诗词文赋等几方面。这些彩画充分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故事,让人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到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

3、排云殿坐北朝南,依山面水,是专门为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而建的,每逢阴历十月初十慈禧生日,慈禧太后便端坐在排云殿的宝座上,光绪皇帝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其余王公大臣依次跪伏于排云门的金水河桥南北,三品以下的大臣跪伏于排云门外的殿前广场。大殿内外鼓乐齐鸣,仪仗威严,香烟缭绕,庆典的场面隆重而又热烈,壮观而又气派。

4、石舫是昆明湖上又一著名建筑。舫,作为建筑形式是从临水的厅堂发展而来的。石舫为乾隆皇帝取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意而建。石舫始建于1755年,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建有两层舱楼,砖雕挂檐,典雅别致,精巧华丽。乾隆建造石舫除了观赏昆明景色外,还用它来象征清王朝如磐石般巩固。

5、波光涟漪的昆明湖水清澈照人,倒映的堤花岸柳和高阁长桥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图景。颐和园中有三十多座桥,最大的桥是十七孔桥,它连接着东堤和南湖岛。这一桥、一岛和桥头的廓如亭,组合成昆明湖上最为突出的景观,隔湖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遥相呼应。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桥栏望柱的柱头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石狮,堪称一绝。

6、昆明湖中的游船在水面上慢慢的划行,无数道优美的弧线在湖面上蜿蜒扩散。轻缓低沉的船笛声伴着潺潺的流水声在湖面上悠扬飘荡,引得水中的鱼儿跳出水面,为之伴舞,将精彩绝伦的舞姿奉献给船上的游客。坐在船上看岸边的风景,犹如欣赏一幅浓妆淡抹的水墨画,这是一幅何等优美的画卷!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人间所有的名作。

7、沿着昆明湖东堤前行,湖岸古木参天,绿意盎然。伫立岸边,凭栏而望,远处南湖岛上绿阴簇拥,湖水环绕,龙王庙气势恢宏屹立其中,安卧在湖中的镇水牛,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卫士,日夜守卫着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近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知春亭屹立在湖中的小岛上,亭畔上假山点缀,柳树吐绿,亭边荷花亭亭玉立,醉人心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文昌阁巍峨庄重,把昆明湖装点得更加美丽多姿。环视湖面,天水一色,盈盈湖水,楫舟往来,漪涟闪闪,远山近黛,倒映其中,旖旎动人。

8、从万寿山东麓折向后山,经过一座城关,关额曰“赤城霞起”,“紫气东来”。传说老子游经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降临,果见老子骑着青牛而过,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遂以紫气东来表示吉祥降临。

9、从城关门洞穿过,前行数十步,便来到谐趣园。未进园门,先闻水声。进得门来,但见园内一池荷花亭亭玉立,池水潺潺。听着这水声,照着这水影,水趣无穷,情趣无穷,难怪这座名园有“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之誉。谐趣园小巧玲珑,结构精致,园内所有亭、台、堂、榭都围绕中央水池分布,并与三步一折,五步一回的百间游廊串通。谐趣园称得上是颐和园的“园中之园”,更是天堂之中的天堂,小桥流水,长廊百折;溪流淙淙,如琴如瑟;万堂楼榭,精致典雅;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10、踏上石径小路,穿过德和园,来到庄严神圣的仁寿殿。殿前的铜麒麟象征太平盛世,而那只龙则代表权力和尊严,凤标志着吉祥和太平。

5.描写颐和园美景的好词,好句,好段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6.颐和园风景古诗

1.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2.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3.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4.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7.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8.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10.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11.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以上供参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