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山连山,山与山重叠的宋词大有 九日 潘希白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 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红萸佩、空对酒。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理宗宝佑中进士。 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恭宗德佑中,起史馆检校,不赴。 周密《绝妙好词》,收有此词。 上片,首句“戏马台”,有三处:一,在河南临漳县西,又称阅马台。 后赵石虎所筑。石虎于台上放鸣镝,为军骑出入之节;二,在江苏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大会宾僚,赋诗于此。 三,扬州亦有戏马台。从词的内容看,应指赋诗所在铜山戏马台。 开头四句是说,在戏马台前赋诗,东篱采菊,问起时间,又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了。这四句点明了“九日”题意。 “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潘希白,永嘉人。 这两句是说,正巧这时我回到永嘉,江山依旧,而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样了,引起了下面四句的深沉的感慨。窗外昨夜的风雨,已不像是登高的时候了。 潘希白处在南宋灭亡的前夕,国势岌岌可危,哪里有心情去登高游览。“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宋玉,屈原的学生,曾入仕楚顷襄王。他期望对国家有所作为,受到黑暗势力的排挤而失职穷困,在他的作品《九辩》中,表示叹老嗟卑的伤感与哀愁。 “卫郎”,古有卫玠、卫协、卫恒诸人,协与恒为书法家,且年老,不合“卫郎”身份。卫玠似颇合词意。 玠卫恒之子,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观者如堵,终身无喜愠之色,年二十七而卒。这两句是说,他内心里充满了宋玉般伤时感事的情怀和卫玠般的愁瘦。 这两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识分子的苦恼情绪。 下片,主要抒发词人在重阳这一天内心的痛苦。 “红萸佩、空对酒。”重九是插茱萸、饮酒赋诗的时节。 “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深沉的痛苦,意思是说,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德佑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馆检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灭亡。这个“空”是包括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这是写秋景,说秋风已吹入了他襟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这个“秋”不是单纯地指秋天,也暗寓了赵宋王朝灭亡在即的意思。“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勉强整顿了一下歪斜了的帽子,因为我曾经搔首问天。“天涯搔首”在无言中又吐露了他无穷的苦恨。 “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江南秋天的鲈鱼是很美的,这些也只成为对往事的回忆了。 在淳佑年间(1241—1252),京城临安附近,经济彻底崩溃,物价猛涨,“殍馑相望,中外凛凛”高斯得作诗说:“人生衣食为大命,今已剿绝无余遗”。老百姓连饭都没有吃,“莼鲈”美味,自然只是回忆中的事了。 词的末尾,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写照。(何林天) 沁园春 丁酉岁感事 陈人杰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 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 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说和说战都难。 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 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这是一首抒写爱国情怀的爱国词章。 1234年,蒙古与宋联合灭金。 开始,蒙古先约宋攻金,金亡后,蒙古却趁宋收复西京洛阳时,进行袭击,宋军败还,自此揭开了蒙古军侵宋的战幕。两淮、荆襄一带,经常受到蒙古军的侵袭。 丁酉岁,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蒙古兵自光州、信阳进至合肥。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朝廷惊惶失措。 面对这一危急形势,作者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激奋人心的词篇。 词上片,写局势的危急。 起首三句,说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中原故土始终没有收复。“百年陆沉”,借用西晋王衍等人,清谈误国,使中原沦亡的事。 《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与诸寮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青毡未还,典出《晋书·王献之传》:“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 献之徐曰:‘偷儿,青毡吾家旧物,可特置之。’”这里用以比喻中原故土。 于是,作者发出了感叹:“怅星辰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东帝,在楚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这里指南宋王朝。在这里,作者感叹中原豪杰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 刘表,汉献帝时的荆州刺史。《三国志·魏书》载王粲对刘表的评价:“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北可规。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深源,东晋穆帝时的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连年北伐,后因先锋姚襄叛变而丧失败绩,因此被废为庶人。 作者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空谈坐观时变或轻易出师北伐,都会使中原恢复的机会,失之于弹。 2.形容山峰的诗句题平都山 苏轼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题西陵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山中留客》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硭,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3.那首诗带有重重叠叠山的诗句九溪十八涧, 山中最胜处。 昔久闻其名, 今始穷其趣。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东东泉, 高高下下树。 这首诗是清末学者俞樾所描绘的这一景致,是距杭州西湖仅十里之遥的“九溪十八涧”景区。他对白居易赞冷泉“最余杭而甲灵隐”不以为然,他说,“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并且别出心裁,于是作叠字诗赞九溪. 九溪十八涧中 最胜处是“山 路 泉 树 ”,闻其名 就是美名远杨,穷其趣的意思就是其趣无比,各有情趣,别有情趣! 过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映入眼帘,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上行,是从龙井开始的。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是流经万山丛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却很多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丛生,茂盛苍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径。沿着溪流找山路,看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象是路阻断了,走上去却发现有路。凡是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做涧,一共有十八条涧,正好是九条溪的一倍。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我往上走,遇到涧就停下细看。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中间。流水和石块撞激,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稍深一点的地方,虽然水积得深,但还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淬蓄犹见沙石。 山上茶树多,枫树多,松树多。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岩石更加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随风摆动,象是老人稀稀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象橱,有的象桌子,有的象一函书的形状。,向树林预上望去,淡淡地罩着云气。杜鹃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我们走出山坳,已经是中午了。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巳亭午矣。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凤岐、钱塘人邵伯絅。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絅。 4.描述山峰的诗句描写山的古诗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18、《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