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旧中国落后的诗句

1.形容落后的诗句

《自勉》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试算平生事,中年欠五年。知非未落后,读易尚加前。

分受诗魔役,宁容俗态牵。闲吟见秋水,数只钓鱼船。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抛球乐》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同友人寻涧花》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闻有涧底花,贳得村中酒。

与君来校迟,已逢摇落后。

临觞有遗恨,怅望空溪口。

记取花发时,期君重携手。

我生日日老,春色年年有。

且作来岁期,不知身健否?

《醒后》

年代: 唐 作者: 刘驾

醉卧芳草间,酒醒日落后。壶觞半倾覆,客去应已久。

不记折花时,何得花在手。

2.形容旧中国的生活的成语

断壁残垣 哀鸿遍野 流血漂橹 饿殍满地 易子相食 衣不蔽体 食不果腹 惨绝人寰

水深火热 无家可归 一穷二白 家徒四壁 血流成河 衣衫褴褛 暗无天日 惨不忍睹

流落街头 横祸飞来 痛不欲生 骨肉分离 惊心悲魄 惨不忍睹 惨不忍闻 惨不忍言 惨淡经营 惨澹经营 愁红惨绿 惨绝人寰 惨绿愁红 惨绿年华 惨绿少年 惨然不乐 惨无人道 惨无人理 惨无天日 愁云惨淡 愁云惨雾 惨雨酸风 红愁绿惨 惊心惨目 绿惨红愁

绿惨红销 伤心惨目 天愁地惨 雾惨云愁 玉惨花愁 阴阳惨舒 曾不惨然 悲不自胜 悲从中来 悲愤填膺 悲歌击筑 悲歌慷慨 悲歌易水 悲观厌世 悲愁垂涕 悲声载道 悲痛欲绝 大放悲声 大发慈悲 风木含悲 风木之悲 狐兔之悲 假慈悲 见哭兴悲 惊心悲魄 击筑悲歌 慷慨悲歌 离合悲欢 乐极悲来 乐尽悲来 乐极则悲 泣麟悲凤 霜露之悲 衔悲茹恨 云悲海思 猿悲鹤怨 一悲一喜 引吭悲歌 燕市悲歌 痛不欲生、悲恸欲绝

3.表达古时候通讯落后的诗句

报与桃花一处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苏幕遮·范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 愁肠,化作相思泪。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古诗词中的”秋” 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

纵观文坛,“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

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

但在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一、伤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

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二、叹时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如: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

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

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四、怀人“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

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树树皆秋色,。

4.对旧中国所受屈辱的有哪些句子可以表示

1屈辱史的起源2屈辱史的4大主要…3不平等条约一览表4中国政府以及大…5教训与启示6新中国的辉煌 屈辱史的起源1838年12月,林则徐奉命赴广州查禁鸦片,迫缴鸦片237多万斤,1839年6月3日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英国资产阶级以保护鸦片为名,于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签订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43年英、清又签订了《虎门条约》。

从此,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4年美、法两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54年和1856年英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借口“马神甫”事件在1856年发动侵华战争,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清又与英、法、俄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侵华,咸丰逃,英、法抢劫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纵火焚烧。

中国人民100多年用心血建筑的园林化为废墟。1860年10月,清又和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沙俄迫清签订了《瑷珲条约》,侵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获利国。

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895年清、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中、德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又与清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从鸦片战争起,中、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共一千多条。

从此,我国的锦绣山河分割得支离破碎,漫长的海岸线没有一处是自己的港口,帝国主义强盗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是旧中国的遗产---一部屈辱的历史。

屈辱史的4大主要事件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文明的英国”向“野蛮的中国”贩卖毒品,每年约45000万箱毒品运入国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机,引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清政府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毒品,人民无不称快。英政府正式派兵侵略中国,48艘舰船和数千英军入侵广东、进犯厦门、浙江,攻陷定海,继而天津大沽口,直至陈兵南京城下。

清政府大为惊慌,向英军乞和,英国趁机提出割地、通商、赔款要求,签订了《虎门条约》和《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拥有百万大军的清帝国在本土作战,居然败给了数千英国远征军。二、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攻占了中国首都,火烧了“圆明园”。

清政府随后与俄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又于英、法、俄、美签订了《天津条约》,开放了数个通商口岸,割让了九龙,赔偿了数千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上大大向前滑行了一步。

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对中国窥视已久,看清政府无能,决定对华宣战,先后占领了东北安东、凤凰城、金州、大边和旅顺。随后在山东半岛登陆,进犯威海卫。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35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多的财政收入,结果使日本一夜暴富。时任日本内阁大臣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日本财政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白银收入。

一想到有2.3亿白银滚滚而来,政府顿觉无比富裕。”日本就是依靠这笔赔款,打下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基础。

随后,清政府又与德、奥、俄等12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在北京划定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向德、日谢罪等。《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四、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日本侵略中国得到巨大好处后,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经济矛盾,于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由于**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陷落。1935年,日军又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1937年7月7日,在芦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从此,全国性的抗日斗争爆发。

华北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不到一年,华东和华中地区相继沦陷,10月25日武汉失守,国民党政府从武汉迁往重庆。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华南,10月21日广州沦陷。仅一年零三个月,日军就侵占了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

历史上,中华民族虽然多次遭受外强入侵,但每到历史的危急关头,总有千千万万仁人志士,凭着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舍小家,顾大家,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林则徐领导的销烟运动,给英军以沉重打击;广东三元里人民群众奋起杀敌,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充分表现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甲午海战,我北洋水师广大官兵不畏强敌,奋勇战斗;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与部分清军并肩作战,重创了侵略者;抗日战争中,以**为首的**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的一战线政策,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英勇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