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不和的诗句形容不和的诗句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6、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7、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8、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0、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11、只空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2、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1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说理的诗句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唉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唉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 3.关于说理的古诗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南宋夏元鼎《绝句》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北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关于说理的诗有哪些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唉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唉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 5.形容“没有头绪束手无策”的诗句有哪些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译文: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译文: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译文: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陆游《游山西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诗句赏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句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6.哪些诗中有说理的诗句说理的,我喜欢王维的《终南别业》中,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这两句。 描写夜景的诗很多啊,我比较喜欢李白的《静夜思》。 至于赞扬人冰清玉洁的,一些古诗里有托物言志的写法,如 骆宾王的《狱中咏禅》 。我个人很喜欢 郑板桥的《竹石》 于谦的《石灰吟》 我比较喜欢古诗词的,相对现在的近代诗,我更乐于读 古诗词。至于原因,应该是从小学学古诗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吧。另外你如果想买古诗词 书籍的话,建议 您可以看下 这两个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上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很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