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曹的诗句有哪些建安文坛三杰曹操、曹丕、曹植所创作的诗歌,相传一千六百余年而不配,历代读者而不厌,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孕育希望的时代精神之内容,其鲜明独特的的艺术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之达到了读诗知史、诵诗长志、学业诗增艺的效果。“三曹”诗歌究竟具有什么具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呢?我们来作些具体的分析。 建安时代是中华民族内部大混乱、大残杀、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处在这一时代的“三曹”,在饱经世态乱离的风雨中,广泛接触社会的现实,目睹社会的战乱、人民生活的痛苦,于愤慨之中,怀着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澄清玉宇的壮志,创作了大量与时代息息相通的诗歌。这些诗歌很自然就蕴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是作者用耳闻目睹社会乱离的大量事实作基础,反映了时代乱离和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曹操的《蒿里行》,真实地反映出袁绍、袁术等军阀假借讨代董卓的名义,各自拥兵自霸、争权夺利、互相混战的史实,揭露了混战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薤露行》毫不掩饰地揭露了京都洛阳在董卓匪徒焚掠下呈现了一派残破景象。在曹丕的《燕歌行》中,作者描写了妇女在不眠秋夜思念远方征战的丈夫,反映出夫妻不能团聚的无限哀怨。《善哉行》作者把行役者的苦难写得深刻,令人辛酸。在曹植的诗歌中,也不乏其篇。《送应氏》描写了战乱后给洛阳造成的破败景象。《泰山梁甫吟》,作者反映了滨海地区人发“寄身于草野”的悲惨生活,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 二是作者以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抒发自己的雄伟抱负,积极追求功业、统一祖国的理想。曹操的《对酒》诗,以慷慨豪壮之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的途径来实现人人富足的“太平盛世”。《短歌行》中,他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自誓,抒发自己要像周公那样,广纳贤士,共图统一大业,使“天下归心”。特别是《龟虽寿》,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表达自己要“老当益壮”的壮志未酬誓 不休的决心。曹植也有不少吐露自己抱负之作。《白马篇》作者把诗中主人公描写成“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超武艺和忧国忘家的英雄,实为自己的豪壮自白。在《鲳篇》里作者更是抒发了自己要为“远怀柔九州”大业显一番身手的远大抱负,而把那些热衷个人名利的比作鲳和燕雀那样的庸俗小人。 三是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与感受,创作了反映山海美景,讽刺贵族子弟奢侈享乐,揭露社会不平,抒发个人的怨恨悉愁离。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深秋之时登山望海所呈现的壮丽景象,显现出作者那种吞吐宇宙的宏大气魄。作品成为古诗中首篇以写景为内容的名作。曹氏父子诗歌蕴含着这样相当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容,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评述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啊!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作者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大胆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因而他们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以时发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之形式应有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如曹操所留下的二十几首诗,全都是乐府诗题。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使自己的情意感发于乱离现实中,对出现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但由于曹氏父子的追求、处境、地位的不同,诗歌的特色上又各具千秋。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积极奋发、爽朗豪迈,有强展雄人才大略的心胸与气魄,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雄浑、沉雄、古朴的艺术风格。曹丕是皇帝,但政治远见、气魄远不如曹操,思想不是奋进,生活大半在宫迁游宴中度过,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清丽婉转、低泪哀怨、流于纤弱的艺术风格,正如前人所说的有“文士气”、“女人气”。曹植前期受曹操宠爱,思想乐观有抱负、自信,后期受曹丕、曹睿打击、压抑,思想惶巩、忧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前期浑厚、昂扬,后期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钟嵘评价其诗时是“骨气奇高”、“情兼雅怨”。 2.求文学三曹的介绍“三曹”,即历史上的汉魏之交的曹操及其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曹氏父子三个因诗文上的成就,开当时一代之风气,故有“建安三曹”之说(另有“建安七子”)。明人张溥将“三曹”的诗文辑评为《三曹》集。 曹操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关于三曹三苏的古诗有那些急关于三曹,三苏的古诗有那些急燕歌行 作者:曹丕【魏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观沧海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日和韩魏公作者:苏洵【宋代】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七夕》 苏澈火流知节换, 秋到喜身安。 林鹊真安往, 河桥晚未完。 得闲心不厌, 求巧老应难。 送酒谁知我, 瓢樽昨暮乾。 啊亲~有点乱啊亲。 4.谈谈三曹诗歌的特点曹操不是个仅仅会打仗的赳赳武夫,他还兼具了政治家的胸襟和文学家的情怀。 曹丕《典论·自叙》中记载:“上(指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曹操于文章与诗歌上皆下过一番工夫,音乐方面也有相当深的造诣,王沈评价他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首先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是个诗人。曹操大部分诗里都在表达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他军事生涯中的所见所闻。 曹操的政治抱负很远大,无论是作“汉故征西将军”,还是做统一天下的君王,这个气魄都非常人所能比的。所以他的诗中自然灌注了一股刚健而又沉雄的生气,那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表现出的都是帝王的气象,古今诗人中能有这种气魄的只有**一人而已。 比如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视界极其阔大,日月星辰仿佛都在他的掌控中一般。可以说曹操是以帝王之气在写作,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用在曹操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政治领袖的身份使曹操的诗达到了一种超迈的境界,而诗人的身份又使他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他满怀同情地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的诗句;对于生命苦短,年华易逝,他又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样焦灼的呼喊。这些给他的诗定下了一个苍凉的基调。 所以曹操的诗,慷慨中隐悲壮,豁达中又见苍凉,成为“建安风骨”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与曹操相反,曹植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才是个政治人物。 这里我不称曹植是个政治家,因为曹植的政治才能远远不能和他的文学才华相提并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植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从他夺嗣失败可以看出,在政治上,他不仅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甚至连他的哥哥——相对平庸的曹丕也不如。 然而曹植却自视甚高,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领兵打仗,在政治上建立不朽的功勋。然而这个愿望却一直遭到排挤和打击,直到最后曹植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 曹植可以说是个悲剧性人物,因为他的人生道路是从显豁走向局促的。在他早年的时候,他在父王的庇护之下过着贵公子的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这些从他写作的公宴诗,宴游诗中都可以看出来,诗中充满少年人蓬勃的朝气和纵恣的才华。 而在他人生的后期,不断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不断地迁都,一直居无定所。他建功立业的志向不断遭受打击,直至最后彻底破灭。 这使曹植满怀悲愤,反映在诗歌中就是诗风从华丽绮靡转向沉郁苍凉,诗的基调也从少年时期的昂扬向上转向了中年时期的低徊婉曲。从他的《赠丁仪》至《赠白马王彪》,我们都可以感到曹植对当时的政治是有很多不满的,对于自己的身世也颇有怨言。 所以钟嵘《诗品》评价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是非常中肯的。作为一位诗人,毫无疑问,曹植是一流的,然而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翻云覆雨的政治角色,他无疑却是失败的。 他把慷慨使气的诗人习气带入到刻板严肃的政治生活,这无疑是不符合政治游戏的规则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其实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曹植并不是唯一一个“怀才不遇”的文学家,在他之前的屈原、扬雄,在他之后的李白、辛弃疾皆是文采出众而仕途坎坷。 如何在诗与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大概是无数诗人或政治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作案。 也许诗与政治本身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诗人气质在政治斗争中永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然而因为政治的失意而造就了无数伟大的诗人,这却也是历史奉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所以就让诗与政治的纠缠永远进行下去吧。 比之曹操的政治手腕和曹植的文学才华,曹丕的光芒都要黯淡得多。相对于曹操的苍凉大气,曹丕多了分儿女情长,相对于曹植的才思敏捷,曹丕又多了分深思熟虑。 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诗人”,有着儒雅的风度气质和中庸的思想观念。与曹操的慷慨悲歌和曹植的任性使气不同,曹丕的诗温和的多。 因为他没有受过行军打仗之苦,接触的社会现实也少一些,所以不像曹操那么慷慨悲壮,又因为他在政治上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所以思想也就平和中正的多,而不像曹植那样愤慨激烈。曹丕的诗主要包括一些宴游诗(如《芙蓉池上作》《于玄武陂作》等),描写游子、思妇互相怀念的爱情诗(如《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等),表达及时行乐观念的游仙诗(如《折杨柳行》等)。 这些诗大都风格流丽,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评价他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 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 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这里刘勰力排人们抑子桓而扬子建的偏见,给予了曹丕很高的评价,持论相当公允。 5.三曹的诗歌创作与成就是什么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父子三人同登文学殿堂的不多,能同领风骚的则更少。 值得称道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不但同登文学殿堂,而且以其辉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本文试就三曹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创作成就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为人简易无威重。 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馀,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 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就如实地描写了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之态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诗末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 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 全诗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贤若渴的心情。末解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他搜览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 这首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他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战士情怀。《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级成部分。在这类诗中,曹操展开绮丽的想象,吟咏了与仙人遨游天地、宴饮等宏大场面,这些诗从表面看有脱离现实的一面,然而,当曹操以质朴的语言、绮丽的想象折射现实时,对士人朝不保夕的忧生意识有曲折的反映。 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到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肪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彩。 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 于公元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歌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二首等。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著名的作品《杂诗》,采用了《古诗十九首》的题材,然而他那“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的体验,甚至超过了汉末游子自身的切肤之痛。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 6.三曹的游仙诗有哪些游 仙 诗 是 道 教 诗 词 的 一 种 体 式 。 就 其 本 义 而 言 , 这 指 的 是 歌 咏 仙 人 漫 游 之 情 的 诗 。 其 体 裁 多 为 五 言 , 句 数 或 十 句 , 或 十 二 句 , 或 十 六 句 不 等 。 关 于 游 仙 诗 的 类 型 , 前 人 曾 做 过 种 种 划 分 : 或 从 作 者 思 想 倾 向 出 发 , 以 富 贵 者 而 游 仙 , 为 游 仙 诗 之 正 体 , 以 坎 坷 者 而 游 仙 , 为 游 仙 诗 之 变 体 ; 或 从 表 现 形 式 出 发 , 以 作 者 同 神 仙 共 游 为 古 体 , 作 者 不 在 内 , 仅 神 仙 自 游 为 近 体 。游 仙 诗 源 于 汉 代 以 前 的 歌 赋 。 早 在 《 楚 辞 》 中 已 有 抒 写 仙 人 轻 举 登 霞 的 篇 章 。 如 《 远 游 》 篇 , 将 古 老 仙 话 传 说 诗 歌 化 , 通 过 " 游 " 的 描 写 以 表 现 逍 遥 世 界 , 抒 发 内 心 的 忧 思 情 绪 , 初 具 游 仙 诗 的 雏 形 。 到 了 秦 朝 , 始 皇 帝 好 神 仙 , 曾 " 使 博 士 为 《 仙 真 人 诗 》 , 及 行 所 游 天 下 , 传 令 乐 人 歌 弦 之 " 。 《 仙 真 人 诗 》 的 出 现 , 反 映 了 当 时 求 仙 空 气 的 浓 厚 。 继 此 之 后 , 汉 乐 府 之 中 , 亦 有 反 映 神 仙 思 想 的 作 品 , 如 十 九 首 郊 庙 歌 中 的 《 日 出 入 》 、《 天 马 》 都 表 达 了 畅 游 太 空 的 理 想 。不 过 , 作 为 一 种 成 熟 的 体 裁 , 游 仙 诗 的 流 行 则 是 汉 代 以 后 的 事 。 魏 晋 阶 段 , 不 仅 道 人 创 作 游 仙 诗 , 文 人 亦 相 继 创 作 游 仙 诗 , 蔚 然 成 一 代 诗 风 , 故 我 国 第 一 部 文 学 作 品 选 集 ― ― 梁 朝 萧 统 所 编 《 文 选 》 列 " 游 仙 " 为 文 学 体 裁 之 一 。 刘 勰 在 《 文 心 雕 龙 》 中 对 游 仙 诗 有 专 门 的 评 说 , 至 于 钟 嵘 的 《 诗 品 》 就 更 加 细 致 地 品 评 郭 璞 等 人 的 作 品 风 格 。 魏 晋 南 北 朝 以 后 , 尽 管 游 仙 诗 不 像 此 前 那 样 兴 盛 , 但 作 此 等 诗 歌 者 依 然 大 有 人 在 。 像 白 居 易 、李 贺 等 人 仍 颇 具 游 仙 之 遗 风 。 游 仙 诗 在 思 想 上 往 往 表 现 出 超 越 世 俗 社 会 局 限 的 强 烈 愿 望 ; 在 艺 术 上 , 游 仙 诗 想 象 奇 特 , 善 于 运 用 夸 张 、拟 人 、象 征 等 多 种 修 辞 手 法 ; 而 道 家 神 仙 典 故 的 运 用 , 则 使 游 仙 诗 更 具 备 浪 漫 的 色 调 。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游仙诗:曹操《陌上桑》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挂枝佩秋兰。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曹操《精列》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曹操《驾六龙》吹我洞箫,鼓琴瑟,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鼓吹一何嘈嘈。 ……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曹操《气出唱》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曹丕《折杨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 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 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 彭祖称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适西戎,于今竟不还。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 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追念往古事,愦愦千万端。 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曹植《游仙诗》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 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 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曹植《仙人篇》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徘徊九天上,与尔长相须。 曹植《远游篇》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 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曹植《驱车篇》驱车挥驽马,东到奉高城。 神哉彼泰山,五岳显其名。隆高贯云霓,嵯峨出太清。 周流二六候,间置十二亭。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 东北望吴野,西眺观日精。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 王者以归天,效厥元功成。历代无不遵,礼祀有品程。 探策或长短,唯德享利贞。封者七十帝,轩皇元独灵。 餐霞漱沆瀣,毛羽被身形。发举蹈虚廓,经庭升窈冥。 同寿东父年,。 7.三曹的诗歌代表作有哪些“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父子三人是建安文 学的代表,对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人称其三人为“三曹”。曹操是建 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风格清俊通脱,名篇有 《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诗 歌大多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归,格调细腻婉转,语言清丽浅显,其名作有 《燕歌行》、《与吴质书》等。 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 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 他把五言诗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诗作充满追求和反抗,富有气势 和力量,可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曹植在散文和辞赋上也表现出了很 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中《洛神赋》美不胜收,另有《与吴季重书》和 《与杨祖徳书》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8.三曹中最爱化用的《诗经》诗句的作家是谁曹操,其作品共引用《诗经》26处。具体为:《小雅》16次,《大雅》5次,《国风》5次。总体而言,曹操引用《诗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借用《诗经》中的意象。如《陌上桑》“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②中的“天汉”,出于《诗•小雅•大东》中的“维天有汉,监亦有光”③。“天汉”即天河,是凡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更是无法跨越的,作者以“济天汉”来描写仙人超越凡人的能力与自由无拘的生活。《秋胡行二首》其二“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中的“明明”,取于《诗•小雅•小明》中的“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以日月照耀天地四方的明亮光辉来喻志。《步出夏门行•冬十月》“天气肃清,繁霜霏霏”中的“繁霜”,借用《诗•小雅•正月》中的“正月繁霜”中的“繁霜”,来描写天气,烘托气氛。曹操诗文中所引《诗经》中的意象多是自然意象,多是为了铺陈的需要,或渲染气氛,或抒情言志。 二是直接引用《诗经》的原句入诗入文。如《短歌行二首》其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直用《诗•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则径取《诗•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请爵荀彧表》中的“如履薄冰”,引用《诗•小雅•小旻》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原句。曹操直接引用《诗经》的原句入诗入文,或为了抒情达意,主要体现在诗歌当中;或为了明理,主要体现在实用性的散文当中。 三是引用《诗经》中的篇目与主旨。如《苦寒行》“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东山》是《诗•豳风》中的一篇,相传是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来途中,战士思念家乡写的一首诗。曹操借用此诗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曹操引用《诗经》中的篇目与主旨,多为抒情明志。 四是整合概括《诗经》中的句子入诗入文。如《秋胡行二首》其二:“万国率土,莫非王臣”,由《诗•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概括而来;《善哉行三首》其二“自以思所怙”,意出《诗•小雅•蓼莪》中的“无父何怙”;《下州郡》“今吾亦冀众人仰高山,慕景行也”,来自《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曹操整合概括《诗经》中的句子入诗入文,多数是为了抒情达意,少量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借其权威性来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