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引用古诗词的段落和一些能在作文用上的古诗词古诗歌——乐府·(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现代诗歌 草原 文 / 王卫科 你起伏成一种姿势 嫩绿的表情细腻的肌肤 迎接着生命的呼唤和腾格里 上天的眷顾和收殓 这博大宽阔一望无垠的地理 让自由的血液融入躯体 洁净的身心奔放的灵魂 我在压抑虚空的都市里 感受和向往着你的自尊 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 你的四肢能够向四面八方 努力地铺展 让生命的希望能够吞噬那些 沙尘暴造成的恶劣影响 辽阔的疆域矫健的马匹 清澈的泉水野花的美丽 摇曳的芦苇飞翔的天鹅 肥大的羊群朴实的牧民 浓郁的马奶可口的肉食 原始的状态在这里延续 纯洁的心田在这里繁衍 你是上帝对善良的赏赐 罪孽的人类无知地荼毒着你 你是迷茫人眼中的天堂 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毁灭着你 你的泉源已经浑浊肮脏 你的容颜变的憔悴枯黄 是谁把你的美丽愚昧地埋葬 你如今在我的眼中一片迷茫 哀伤的眼神只能守望 旧日的想象 麻木的人类丧尽了天良 欲壑难填的人类呀 你真的希望有朝一日 被滚滚的黄沙悄悄地掩埋 你的遭遇让我感伤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崖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二)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三) 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 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七律·乌鸦·和塞北草 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 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 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 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附塞北草原诗: 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色更招谗。 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 衔肉唱歌留笑柄,投石喝水作佳传。 抑扬褒贬由他去,依旧枝头畅所言。 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敕勒歌》【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 2.带有古诗词的段落(一)带有修辞方法的名句1、比 喻 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③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刘禹锡) 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 ⑤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早梅》张之贯)2、拟 人 ①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泉》白居易) ②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秦观) ③刚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花影》苏轼)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 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叶绍翁)3、夸 张 ①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李峤) 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李白)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柳宗元) ⑤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 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4、借 代 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李白)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颜真卿) 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赠花卿》杜甫) ⑤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竹枝词》刘禹锡) 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朱熹)5、对 偶 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崔颢) ④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断句》苏麟) 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6、对 比 ①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语)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③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赤日炎炎似火烧》民歌) 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汉乐府)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杜甫) ⑥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 (《对花》于濆fén)7、设 问 ①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送日本国僧敬尤归》韦庄) ②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③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高适)8、反 问 ①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李峤)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9、双 关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10、反 复 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 ②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调笑令》韦应物) (二)带有季节特点的名句1、春 季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咏柳》贺知章) ②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③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李白)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帷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韩愈) 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⑦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志南) ⑧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⑨枝头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苏轼) ⑩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2、夏 季 ①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王昌龄)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赤日炎炎似火烧》民歌)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⑦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高骈) ⑧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杨万里) ⑨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司马光) 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3、秋 季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白居易)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甫) ③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霜月》李商隐) 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元稹) ⑤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题菊花》黄巢) 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十五月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⑦。 3.有诗句的写景的优美语段萧索单调的冬季里,总是在盼望春天。盼望她的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盼望她的千树琼花,碧波涟漪,盼望她的兰馨蕙草,润物如酥;盼望她的春色满 园,落红如雨。 如今,春季已到。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稍纵即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春,沁凉润透,“天 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魂牵梦绕,“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暖暖的春风飞来了。它好比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带着一只彩色的神笔,到处欢快地画着。 春风飞过大地,大地变成一幅清新的图画:被人们收割过的草木茬上,又倔强地冒出了新芽。不用人工栽培,它们就在春风的吹拂下生长起来。大地变绿了,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的野花,多美呀!春风吹来,那清 新的花草气息,直往人心里钻,无论是谁,都会深深吸一口,像痛饮甘露一样畅快。多爽啊! 雨过天晴,太阳走 过七色彩虹,万丈光芒照耀着春天的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生机勃勃。地上的小草,细细的嫩叶湿漉漉的,青枝绿叶的树木,像刚洗过一个澡,显得青翠欲滴。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着,唱得人 心情舒畅;小蜜蜂出来采蜜,它们从这束花飞到那束花。最快乐的是阳光下的孩子们,他 们有的追逐跳跃,有的唱歌跳舞,还有的在蓝天上放起了风筝,又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图画。 4.引用诗句的作文段落心灵净化处 东莞小桔灯作文学校 初一 刘源 校园的中心,传来一阵淡淡的书香,虚无飘渺,却又沁人心脾。 放学了。不觉间,脚步细碎,我又来到了这里。图书馆迎风傲立,这蕴藏着无价之宝的圣地,为人们支撑起这心灵的净土。 我走了进去,那股冉冉的檀香,透过书的扉页,透过书柜的夹层,透过我的皮肤,传到我的每一根血脉和神经。那棕红色油漆的装修,使图书馆整体与这儿的书香相呼应,使人很想沏杯热茶,坐下来,展开丰富的遐想。 想,那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中国…… 迷雾散去,远处楼阁之上,站着一个书生,眺望着远方的江水,轻吟着自己的诗歌。好一个苏东坡,好一首念奴娇,好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那远方的流水,依旧湍急,亘古不息。 流水,流水,李清照乘着小舟,迷醉的她误入藕处时惊起一滩鸥鹭。“扑棱棱”地飞呀飞,飞到一个美丽的、风雨过后的早晨,卷帘人说“海棠依旧”,她摇头笑着道:“应是绿肥红瘦”。美丽的海棠,飘啊飘,飘到北宋末期,此时的李清照,只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怀与凄美。 走进图书馆深处,翻开一本书,我接受精神的洗礼。 鸦片战争的军火焚烧在中原的大地上,日本侵略者开始对神圣的中土进行大肆的侵占和屠杀,九一八,九一八,无助的人没了家。命运如何,结局如何,罪恶是否洗去,只有那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才知道。 反抗!站起来就不是东亚病夫!为了家园和祖国,不惜一切! 这样,我彻底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净化。而校园的中心,那心灵净化处,檀香,生生世世,经久不衰。 5.我在作文中应用过的诗句有(),我在写()用到它一是化用诗词.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冷香飞上语文》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杜甫、刘禹锡、龚自珍等的诗句,而是将他们诗句中的意象搬用过来作为自己作文语言中的一个成分或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的意境进行大胆的描写.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的意境,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似的诗歌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创作者的心声.同样它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当然写作这样的语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对诗词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如果不明白诗的意境,随便套用,那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二是仿用诗词.这种方法就是根据诗词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句(首)形式一样的诗词,以达到表达自己情意的目的.比如一篇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四寂无声,惟有馨风凉.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芦苇浜.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苏轼《江城子》的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回忆往日的美好时光,看看这凄凉的短松岗,唯有自己“形影相吊”,怎不叫人思绪万千,愁肠寸断!而对“家”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家乡乡亲忙碌的身影,热闹的劳动场面,相对于自己身边的“四寂无声”,唯有无限的思念了!可以说仿用诗词不仅能借助诗词的形式指引读者走进原诗的意境,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作者写作上“学以致用”的本领,使文章出采.不仅古典诗词适于仿用,现代诗词亦可借来“攻玉”.。 6.高考作文常用古诗词有哪些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32633036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