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家

1.宋代著名词家有哪些

辛弃疾 1104~1207年,南宋诗人。字幼安,号稼轩.

欧阳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李清照 1084~?,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王安石 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晏几道 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柳永 ?~约1053年,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

姜夔 1155~1121?年,字尧章,鄱阳人。号白石道人

秦观 1049~1100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等

具体内容/cr.htm

2.姜夔在南宋词家中的地位如何,主要词学贡献

姜夔,南宋词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

生活在南宋后期,政府已经丧失了收复北方的信心,偏安于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这种缺乏奋发豪情,无法改变现实的沮丧氛围中,文人们遣兴娱情的工具便是那些风格婉约的词句。 其实,姜夔的身份有多种:书法家、音乐家、诗人、词人,唯独没有的是一官半职,直到他死了,还是一介布衣,也算是历史上众成名文人中遭遇最惨的了。

另一个婉约派大师柳永虽然自称“白衣卿相”,但好歹有皇帝一句话让他“奉诣填词”,死时虽然没有亲戚来收殓,但还有妓女料理后事,为其洒几泣清泪,死得也算香艳。 然而,姜夔连这种待遇也没有,困顿潦倒到朋辈凋零,死后竟不能殡殓,最后靠仅有的几个友人张罗才把他葬于钱塘门外。

难怪他的词中有一股清冷而不华靡的气息,或者说幸亏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的才华,只是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清空、孤硬的感觉。 姜夔一生孤苦,混到30多岁,才由于千岩老人萧德藻的欣赏,将自己的妻侄女嫁与姜夔,使他告别了光棍生涯。

不过夫妻间仿佛非常淡漠,姜之词中未有留下关于妻子的一言半语。倒是有两个女子,在姜夔的词中长存,一直流传至今。

因为姜夔穷,所以无法像柳永一样混在青楼,虽说才华满溢,但没了银两,满肚子的墨水也只能化为苦水,那仅有两段的艳遇也就弥足珍贵。 其实说两个女人好像不太确切,应该是三个女子,两段感情。

第一段是年轻的姜夔第一次来合肥时发生的,他住在城南赤阑桥边,便爱上了桥边那位弹琵琶的歌女。而且,琵琶女还有一个弹古筝的妹妹。

姐妹俩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泛舟水上,弹唱姜词,郎情妾意,令姜夔心旷神怡,即便小别,亦常在梦中与这对姐妹相会。 想想这幅图景吧,一叶扁舟,一双美女,琵琶古筝相附相和,自己作的词曲从那清丽婉转的嗓子中唱出,此事是何等惬意和浪漫。

然而金兀术破合肥之后,这对姐妹花便不知所踪,对着肥城废墟,姜夔只能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或许,歌女只配有如此浅薄的情缘,而穷小子也只配有“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的思恋而已。 第二段艳遇发生在姜夔与范成大交好时,成大有一歌妓叫小红,因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两曲,由歌女演绎出来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赏,便将小红赠予姜夔。

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也为此作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

而今夜,烟波桥下没有歌声萧声,连橹声也没有。也不知当初那一只小船,是否载得动姜夔与小红的一腔深情?他清贫的生活,是否能延续这浪漫的情愫?而小红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在他的诗词中渐渐消失了 琵琶女也好,歌妓也好,都不会在姜夔的生活中长久,他穷困的生活,平民的身分,注定了艰辛的一生。

上天创造了周邦彦,创造了柳永,所以一定要创造一个姜夔,让他一生过着漂零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布衣终身,却为人素洁清高,让他的这种身世个性和诗韵修养渗入到作品中,散发出清冷、落寞的气韵,自然高妙的品格。让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婉约派词人,曾经生活过,热爱过,也落魄过…… 姜夔词的贡献 姜夔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新的审美规范。

他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烈的柔情,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姜夔接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目的不是要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秉承周邦彦字练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姜夔词的特点1、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

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2、阴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凉的词境。

姜夔词往往以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香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创设幽冷悲凉的词境,表现词人浪迹江湖时的凄凉悲苦、孤独寂寞的人生感受。3、别出心裁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

姜夔善于用联觉思维和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用侧向思维,写情状物,虚处传神。意境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

4、长于自度曲。与柳永、周邦彦因声制词不同的是,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

姜夔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3.南宋词的盛与衰表现在哪里

晚清词人文廷式曾在《云起轩词钞序》中说过:“词家至南宋而极盛, 亦至南宋而渐衰。”

词发展到南宋可谓是达到了“极盛”的地步,极盛的表现首先是词人的数量比北宋时多。根据《全宋词》一书统计,在其时代可考的词人中,北宋有227人,占全部词人总量的26%,南宋有646人,占74%,南宋词人约是北宋的3倍。

(统计数字来自周笃文的《宋词》)从这个数字对比中,即可看出南宋的词坛创作风气要远盛于北宋。其次是词的“品种”增多。

在北 宋词坛上,基本是“言情”词的天下,到了苏轼时期才出现了少量的另外“品种”的词作。但由于南宋特殊的社会条件,词坛上产生了更多“品种”的词,如隐逸词、伤感词、爱国词,且在传统的婉约词中,产生了刚、柔词风“嫁接”后的“清空”的风雅词等。

此外,北宋词人作词是业余的娱乐消遗,常常 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中的情感。而南宋词作却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文人的雅致文学。

南宋词巧 见安排,匠心巧运,意内言外,值得阅读者反复 咀嚼。且南宋词走出了象牙塔,将目光投向更为 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要比北宋词有所 拓展和深化,在抒发爱国感情方面,南宋词的 成就是北宋词所无法比拟的,正所谓是“国家 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 山诗》)。

同时,南宋词也有“渐衰”的一面。在北宋 周邦彦词中,由于过于强调词的格律,从而导致 了词“真情不足,技巧有余”。

而在主要是延续 周邦彦词风的南宋婉约派的风雅词作中,这种倾 向就更为严重,其词作只是在重复抒写别人早已 写过很多遍的旧内容、老词汇,而且只是在 “用典”等方面有所推陈出新而已。 此外, 在辛派爱国词中有一些作品过分强调了抒写 “胸中之事”而往往忽视了词本身的艺术特 性,过分注重了“发泄”(指发泄词人郁闷 之气)的功能而常常忽略了词“表现”(指 表现其“感情境界”)的技巧,从艺术性角 度来说,这也是词渐衰的表现。

4.南宋时期都有哪些词派

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北宋词史》写到结束的时候,南宋词人的创作已经隐约可见。

这里应该对南北宋词不同特征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以为进入《南宋词史》阅读的过渡。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

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

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

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

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

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

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

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

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

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

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

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

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

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

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

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二、南北宋词优劣论 关于南北宋词的不同创作特色、优劣比较,是历代词人、词论家热心关注的问题。

这种关注,首先来自对南北宋词作的感性认识。众多作家,根据个人喜好,或浸染于北宋词之中,或细心揣摩南宋词,各有心得,各抒己见,有时还形成交锋与争论。

大致说来,截止到清初朱彝尊,北宋词更受人们的喜欢与推崇,创作中北宋词更多地被学习与模仿。《词苑萃编》卷八《品藻》说:“容若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善为诗,尤工于词。

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海内名人为词者,皆归之。”

喜好北宋词作,是当时词坛的普遍情况。 朱彝尊以后,清代词坛上。

5.词家之正宗的宋代宫廷词人

周邦彦被誉为是“词家之正宗”,他是北宋词坛的“集大成者”,对宋词艺术形式的成 熟与完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词风浑厚醇雅而又有沉郁顿挫之致。沉郁主要指感情深沉含 蓄,顿挫主要指手法变幻多端。

善于铺叙,讲究章法,布局疏密相间,时空交错叠映,其长 调大多是婉曲回环,严谨之中富于变化之笔,浑厚之中不乏深劲之力。善描摹,以工笔写景 咏物,精雕细琢,形神兼备,以思力摹写人物情态,细腻入微,曲尽其妙。

语言富艳精工而 又浑然天成。周邦彦既善于锻炼字句,又善于熔化典故成语、櫽括前人诗句入词,浑化无迹, 如同己出,以致有人说他字字有来历,带有浓重的书卷气,使词的语言风格进一步雅化、文 人化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格律精严,音韵谐美。周邦彦妙解音律,能自度曲,整理古调之外, 还创制了许多引、近、犯曲。

对音律的规范化有很大的贡献。周邦彦词“诚能汇前此晏、欧、秦、柳之长,而成一大派;树后此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之鹄,而开其 大宗。”

(王易《词曲史》),他既是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又是南宋格律词派的先驱,在 两宋词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6.北宋词比南宋词优秀吗

我觉得是北宋词要优秀的,当然,我这么说也是按照我自己的比较方式来比较。

我不拿总体来说,就单以个别来论,南宋的词人名家中,有多少个的名气是比得过北宋的名家的?南宋也就辛弃疾、陆游、张孝祥一些的比较出名了。这些人确实挺出名,但别忘了,北宋还有苏东坡、柳永、欧阳修什么的呢!我个人认为,我上面所举的六人中,苏东坡应排在第一。

如果是比名篇名句,那就更明显了,先说南宋,南宋出名些的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还有一些比如陆游的《钗头凤》、张孝详的《六州歌头》、更甚者有岳飞的《满江红》(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小弟才疏学浅,无法一一列举),这些都是千古流传的。然而我觉得,这些作品是够好的了,但一跟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比起来,我却有觉得《水调歌头》胜出一筹。

难道不是么?谁敢说这些词中,流传最广的,不是《水调歌头》?还有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的名句中,谁敢出其之右?我觉得都不用提柳永、宴殊他们那些、单单一个苏东坡就足以压死人了。当然,以上观点,纯属个人俗见,我这是以名气而论,确实是俗不可奈的。

楼主还应该要有自己的见解,而别人的,只作参考便可以了。(顺便说一句,以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南宋的,喜欢南宋的历史,喜欢南宋的词…呵呵!支持南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