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永嘉美景”的诗句有哪些描写“永嘉美景”的诗句 四海南奔似永嘉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著“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2.描写山水的7言古诗.描写山水的古诗诗词鉴赏:怎样判断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文/朱雯佳柳泉鸣) 积累描写山水的诗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鹿柴》也是这样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 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有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小诗,名为《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的五言律。 3.谢灵运描写永嘉的诗句有哪些1、《述祖德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崩腾永嘉末,逼迫太元始。 河外无反正,江介有戚圯。 万邦咸震慑,横流赖君子。 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 秦赵欣来苏,燕魏迟文轨。 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 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随山疏浚潭,傍岩艺枌梓。 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 2、《答中书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悬圃树瑶,昆山挺玉。 流采神皋,列秀华岳。 休哉美宝,擢颖昌族。 灼灼风徽,采采文牍。 3、《赠安成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相彼景响,有比形声。 始云同宗,终焉友生。 棠棣隆亲,頍弁鉴情。 缅邈岁月,缱绻平生。 4、《答谢谘议》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告离甫尔,荏冉回周。 怀风感迁,思我良畴。 岂其无人,莫与好仇。 孰曰晏安,神往形留。 5、《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4.形容楠溪江山水的词山水之游,虽为人生一大快事,但对于我来说却并不轻松,那隐匿在山水之间厚重的历史帷幕,却很难使自己忘情于淳情天成的自然山水之中。然而,这温州山水所独具的美质和神韵却使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超脱,乃至全然为之而陶醉了。 想必现代人于忙碌紧张的竞争之隙,暂入自然的怀抱,让那自然山水的奇峰清涧去松弛一下紧绷着的神经,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怡悦那麻木的心灵,引清风细雨,涤一涤被污染了的情怀,也是一种怡然的活法。而这次春节旅行的第一站,温州的楠溪江,正是这样一处令人梦思神往的人间仙境。 楠溪江,仅仅听听这个名字,就能感觉出她的美韵,更有那精明的温州人,在沿楠溪江蜿蜒曲折的临江公路旁竖起的那一个个“楠溪江,山水诗的家乡”的大广告牌,就是仅驱车从这里一掠而过,身上也会落满这楠溪江山水华丽的诗句。 到楠溪江的时候,是在大年初二,当北国的大地上仍在飘落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的时候,而这里的楠溪江,却细雨霏霏,绿意葱葱。我知道,这绵绵3百里的楠溪江分岩头、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等7处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境区共计800多个景点,但只凭一个下午的游程是远远不够的。温州的朋友问我怎麽安排这里的游程,我只是选择了岩头的狮子岩和大若岩的陶公洞。 楠溪江是在温州永嘉境内,南北纵贯。一到永嘉,我便想起了那个在仕途上不走运的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他被贬后来这里做过永嘉太守,虽一生中官没做大,又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刀下早早结束了自己年仅49岁的生命,但他在仕途失意的苦闷岁月里,凭借这永嘉山水的灵性却拂拭了自己心灵上的愤懑和忧思,成就了其大量优美的山水诗作,开我国古代山水诗之先河。也许就是这空灵的永嘉山水,才使得他的诗句具有了富丽而丰赡的艺术内涵。 我不知道当年的谢灵运来过这狮子岩没有,而眼前的这狮子岩,却活脱脱是一付优美的山水诗画。一座酷似雄狮的小屿截流孤立在这楠溪江万倾清流之中,昂首张口,迎流而踞,细雨霏霏之中,雄姿娇态,风情万种。 唤来一排小竹筏,撑伞坐在竹筏之上,筏公身披蓑衣头戴竹笠摇桨筏头。竹筏毫无声息地驶离岸边,宽阔平坦的楠溪江面上竟感觉不到江水的流动,迎流望去,不知是雨烟,还是雾霭,飘渺在江水的尽头,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哪是云、哪是水,只感觉身旁的楠溪江水是从远方的雨烟雾霭中飘飘而来。由于天上飘下的雨珠细碎如雾,直让人感觉它不是打落在江面,而是被这静静的江水溶化。江水平静如镜,见不到一丝雨滴落下的涟漪,若不看狮子岩截流撞起的浪花,你真感觉不到这清醇碧秀的楠溪江水还是在流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