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词牌名格式1、《十六字令》,又被称作《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牌格式: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2、《捣练子》,又被称作《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词牌格式: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江南好》《望江南》《梦江南》《望江南》《梦江口》《谢秋娘》《春去也》《归塞北》,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5、《如梦令》,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6、《乌夜啼》,此调原为唐教坊曲,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7、《长相思》,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8、《点绛唇》,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 (韵),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9、《浣溪沙》,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10、《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11、《菩萨蛮》,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 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词牌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12、《采桑子》,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13、《谒金门》,上下阕共三十五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14、《忆秦娥》,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双调四十六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叠韵,均须押入声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15、《阮郎归》,亦称《醉桃源》《宴桃源》。双调四十七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后阕起首两句要对仗。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16、《画堂春》,本调四十七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7、《西江月》,亦称《步虚词》《白苹香》《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2.宋词常见词牌名,及各自的格式和要求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词牌名。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词牌名。 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点绛唇,词牌名。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曾允元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菩萨蛮,词牌名。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 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采桑子,词牌名。 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安国 画桥流水。 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 帘里馀香马上闻。徘徊不语。 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 犹解飞花入洞房 谒金门,词牌名。 上下阕共四十五字。 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3.宋词词牌格式究竟有多少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 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 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 《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 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 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 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 》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 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在词牌 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 代号罢了。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4.宋词词牌格式究竟有多少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 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 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 《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 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 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 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 》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 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 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 代号罢了。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5.词牌格式宋词有很多词牌,每个词牌有相应的词谱,写宋词必须按照词谱写。 词谱规定了整首词的句子结构组成,比如:一首词分为几段,每段多少句,每一句几个字,什么地方押韵,什么地方不押韵,每个字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平声还是仄声,等等。 看起来很复杂,因为宋词最开始是配乐演唱的,按照某一词牌写宋词就相当于按照一个谱好的曲子填入歌词,哪个地方应该是升调,那个地方是降调,哪个地方停顿,那个地方转折,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填。 否则的话,就违背了词牌的原意,算不得正宗的填词。 而且,词牌的平仄排列表现出的先天的韵律上就有一种隐约的情感倾向,如果你的词能够和词牌本身的情感倾向相符合,做到声意相谐,就算是很好的符合了填词的本意。 6.求宋词各种词牌的句式格式(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 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 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丶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 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 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 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 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 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 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 对这个问题,后文还要专门讲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