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的描写农民凄苦处境的诗句shí háo lì 石 壕 吏 táng · dù fǔ 唐 · 杜 甫 mù tóu shí háo cūn ,yǒu lì yè zhuō rén . lǎo wēng yú qiáng zǒu , lǎo fù chū mén kàn . 暮 投 石 壕 村 ,有 吏 夜 捉 人 。 老 翁 逾 墙 走 ,老 妇 出 门 看 。 lì hū yī hé nù , fù tí yī hé kǔ ! 吏呼一 何 怒 ,妇 啼 一 何 苦 ! tīng fù qián zhì cí :sān nán yè chéng shù . yī nán fù shū zhì ,èr nán xīn zhàn sǐ . 听 妇 前 致 词 : 三 男 邺 城 戍 。 一 男 附 书 至 ,二 男 新 战 死 。 cún zhě qiě tōu shēng ,sǐ zhě cháng yǐ yǐ ! shì zhōng gèng wú rén ,wéi yǒu rǔ xià sūn . 存 者 且 偷 生 ,死 者 长 已 矣 !室 中 更 无 人 ,唯 有 乳 下 孙 。 yǒu sūn mǔ wèi qù ,chū rù wú wán qún . lǎo yù lì suī shuāi ,qǐng cóng lì yè guī . 有 孙 母 未 去 ,出 入 无 完 裙 。老 妪 力 虽 衰 , 请 从 吏 夜 归 。 jí yìng hé yáng yì ,yóu dé bèi chén chuī . 急 应 河 阳 役 ,犹 得 备 晨 炊 。 yè jiǔ yǔ shēng jué ,rú wén qì yōu yè. tiān míng dēng qián tú ,dú yǔ lǎo wēng bié . 夜 久 语 声 绝 ,如 闻 泣 幽 咽 。 天 明 登 前 途 ,独 与 老 翁 别。 2.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诗句《归园田居》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旧。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3.有关贫困的诗句人生莫受老来贫。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本句大意是:人的一生不要遭受年老时的贫困。 人到了年老之时,精力衰竭,要干什么也干不动,对外界困苦的抵抗能力也大大减弱,在这个时候再遭受贫困,定然在精神和肉体上备受折磨和痛苦,这句可用来说明年老时遭受贫困是很不幸的;也可用来说明年轻时不可碌碌无为或享乐糜费,以致年老时遭受贫困。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贫困能造就男子气概。 贫困名言古罗马诗人 卢卡努斯 贫困教会贫困者一切。古罗马戏剧作家 普拉图斯 吝啬鬼永远处在贫困中。 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唐书》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唐书》 《唐书》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人官仓化为土。 关于贫困的名言 唐·张籍《野老歌》。 输:缴纳,献纳。这两句大意是:由于遭到天灾,地里禾苗稀疏,而赋税又极其繁重,秋天所收获的有限的一点粮食,全都要用以交纳租税,送到官仓之中,任其霉烂,化为尘土,而自己却衣食无着。 诗句以平易晓畅的语言,采用强烈对比的方式,表现租税繁重,民不聊生的情形。“苗疏”与“税多”的对比,“不得食”与“化为土”的对比,都加强了表达效果,越发深刻地揭示出赋税之繁重和劳动人民生活处境之艰辛。 可用于表现旧社会农民极端贫困的生活境况。 唐代诗人 张籍 《野老歌》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唐·张碧《农父》。这两句大意是:自己一年到头辛劳耕作,结果田里所收粮食全都用以交纳租税,致使一家人无法维持起码的生活,连自身尚且难以活命,妻子儿女更不知要抛到哪里去了。 可用于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遭受残酷盘剥,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形。 唐代诗人 张碧 《农父》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唐·元稹《遣悲怀》。甘:觉得味甜。 藿(huò获):豆叶。仰:依靠。 这两句大意是,采点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觉得味道香甜,添点落叶作柴,全靠那棵古槐。这是元稹回忆当年与亡妻贫困度日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亡妻安于贫困生活的深情赞美。 这两句诗所反映的景况,与杜荀鹤《山中寡妇》中“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相近,后者是直陈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生活,前者还反映了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阅读作品或反映生活,应注意这种同中之异。 唐代诗人 元稹 《遣悲怀》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衾:(qīn钦):被子。恶(wù悟)卧:厌恶睡,不愿睡。 这两句大意是:一条盖了多年的破布被冰冷似铁。不懂事的娇儿不愿意躺进既冷又硬的被子里,胡乱踢蹬,把被里子也给踢裂了。 诗句通过“娇儿恶卧”这一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把一个不懂事的小儿不肯钻进冷被窝的稚气动作活画出来,也使我们看到诗人生活已经陷入十分贫困的境地。 唐代诗人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贫困名言 宋·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食破砚:靠一只破砚吃饭,意思是说只靠写作维持生活。 尔来:近来。这两句大意是:我一生没有田产家财,只靠一只破砚维持生活,可是近来连破砚也已枯干,磨不出墨来了。 作者一生不置产业,只凭写作诗文维持生活,后来一贬再贬,处境更加艰难,愁思郁结,连诗文也写不出来了。这是作者要吐露的心里话,可是他却以“食破砚”、“砚枯磨不出”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进行表达,赋予抽象的思想以鲜明可感的具体形象,这种写作方法是能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的。 可用来描写失志知识分子生活窘困的情形。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 贫困不是耻辱,羞于贫困才是耻辱。 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不用劳力而获得的东西,只有“贫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只有贫困才能逼出技艺,它是劳动之师。 古希腊诗人 忒奥克里托斯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关于贫困的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饭:用如动词,吃。疏食:粗糙的食物。 肱(gong公):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位,此处泛指胳膊。这几句大意是: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面也自有乐趣。 原文是孔子表白自己安于贫困的生活,不贪求富贵,虽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能在学习中得到乐趣。现在可用于形容有些人安于艰苦的生活环境。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学而》 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贫困,你是人类艺术的源泉,你将伟大的灵感赐予诗人。 贫困名言爱·穆尔 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清·颜元《颜李遗书·颜习斋先生年谱》。 君子道:道德尚的人。甘:心甘情愿。 斯:这样。失:过错,失误。 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处世态度是甘心于穿劣质衣服,甘心于吃粗荼淡饭,甘心于艰苦贵动,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错了。这几句是作为君子的道德标。 4.关于税收的诗句古诗里的税收 诗能证史。 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就是一个范例。 由于诗歌的创作过程不光凝聚了诗人的才华,同时也灌注了诗人的情绪(其中不乏伤感甚至牢骚),所以好多诗词都不乏鲜明的爱憎。 在古诗中寻觅税收的影子,就不得不受到这两重牵扯。 搜集翻阅一首首与税收有关的古诗,但见满纸怨恨言,尽写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一把辛酸泪,倾诉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触目惊心中有一种切肤之痛划过脑际:在诗人眼里和笔下,古代税收的形象竟是这样的尴尬。 事实上也没有办法不尴尬。以大历史的视野1审视中国历史上的税收,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造成或助长多年动乱、百姓饥苦、封建社会绵延漫长、社会经济在不断的破坏和崩溃中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以税收的眼光看历史典籍,在少数的因轻徭薄赋而营造出的清明盛世之外,满眼都是横征暴敛、官残吏暴、税收流民、“纳税人暴动”…… 古人们的税收诗,就是这样印证着让后人读起来时而新鲜时而尴尬的中国赋税史:一面是历朝历代的税制变迁,一面是诗人们对倾诉于税收之上的百千怨结。 一、古诗里的税制兴革 1、公田之助 中国的历史,是农业社会的历史,是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历史。 这种条件下的税收,也多与土地相连,与税粮、税役相连。而最早的税收形式,就是在大片的私田(井田)中划出一小片(约为十分之一)“公田”:私田的出产归私人,各家在公田上共同投入力役收获归公家。 这种赋税形态,古书上称为“助”(一名藉),同养公田的这种形式,就是最早的土地税2。《诗经》中有多篇涉及到了这种在“同养公田”的场景。 较为集中的有《诗经·.周颂·载芟》3、《诗经·.周颂·噫嘻》4和《诗经·豳风·七月》5。 在公田上劳动时,“其耕泽泽,千耦其耘”、“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据说多达两万人在那里耕田,何等壮观! 一年之中,公田上的劳役不断。 “三之日于耜(正月里修农具),四之日举趾(二月里开始耕地)。同我妇子(还要带上妇人和孩子),馌彼南亩(把饭带到田间里去吃)”6。 公田劳作之余,农夫们还要服其他各种徭役,男人女人分工也各有不同。“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进城修理官家的房子)。 昼尔于茅(白天割茅草),宵尔索绹(晚上搓麻绳)。 亟其乘屋(赶快登屋修缮),其始播百谷。” “八月载绩(八月开始绩麻织布),载玄载黄(染成黑红色或黄色)。我朱孔阳(其中染成朱红色的最鲜亮),为公子裳(是给贵族公子做的衣裳)。 …… 一之日于貉(十一月还要去捕狸貉),取彼狐狸(把皮剥下来),为公子裘(给贵族子弟做皮衣)。” 古代的诗歌,就是这样记载着税收早期萌芽状态。 2、租调之课 如果说是贡助彻是中国赋税史上的第一大主体税种,则租调及以后发展更为成熟的租庸调则为第二大主体税种。其法律精神是“有田必有租(田赋)、有身则有庸(劳役)、有家则有调(特产)”7。 农业社会下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货币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人们的日常需要可能较多的体现为衣食等事。于是田赋多采用征粮的方式,调则多表现为织物等类。 因而古代诗词中对税收形象的描述大多折射在农民或“织妇”的身上,以下诗词可见一斑。 唐代文学家元稹(779~831)有《织妇词》一诗,可以反映当时国家对“调“的需要: 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 今年丝税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 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从中看出,因为征战的需要,官家对丝税的征收不仅提前,而且似乎加重,织妇必须“努力”才行,以致于东家的女儿都“为解挑纹嫁不得”…… 3、常贡之征 对药材和珍玩之物的需求,也是国家府库的一个常项。 不同地区的特产,在税目上可以称为“常贡”。根据大唐的法令,这些赏贡可以折以绢价并换算为相应的税收义务。 即:“诸郡贡献皆尽当土手所出,准绢为价”、“亦折租赋,不征别科”。比如华阴郡的任务是“鹞子十联、乌鹘五联、伏苓三十八斤、细辛四斤、伏神三十八斤”,安东都护府则需要“贡献人参五斤,……”,各地的常贡各有罗列。 8 晚唐诗人陆龟蒙七绝《新沙》就反映了这种常贡的征收情况:“渤湃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补年年税紫芝。” 其中便说了蓬莱那个地方每年要以交纳灵芝仙草作为赋税。 4、“两税”之变 唐朝中晚期,社会的动荡与土地的兼并使“租庸调法”的税基( 户口户籍)受到严重破坏,“据丁征税”的原则越来越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德宗寻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提出了著名的“两税法”。“两税法”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 5.描写农民劳动场面的诗句最佳答案1、《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6、 晨星里荒汇。戴月荷锄归 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9、 刺绣五彩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6.观刈麦中描写农民辛苦劳作的句子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解释:白居易的《观刈麦》: ①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②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③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④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⑤作者对农家同情和关心的诗句是: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⑥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写炎热的天气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⑦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⑧《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辛苦与紧张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7.唐朝诗人 有一首描写农民收麦子的诗歌《 》,其中描写麦子成熟丰收观刈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其中描写麦子成熟的句子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民受赋税迫害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