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城市”的诗词有哪些一、 《望扬州》 文天祥 阮籍临广武,杜甫登吹台。 高情发慷慨,前人后人哀。 江左遘阳运,铜驼化飞灰。 二十四桥月,楚囚今日来。 二、 《记扬州旧事》 陈造 合宫嚼蕊今柳枝,燕台酷赏骚人诗。 国色天香岂凡品,琼枝璧月信好辞。 向来弄影对箫鼓,楚山高深自云雨。 若为白昼去临邛,鹦鹉难防漏私语。 悲翠久矣雕笼中,转头缥缈云鸿同。 遥知怀璧骇众目,负山虽力难为功。 敢意归来辱收恤,瑾瑜匿瑕山藏疾。 客子一诵打鸭章,东君卢胡置严律。 风生翠扇阊阖天,酒边重听想夫怜。 楼中之燕当掌托,老子久谢裙裾乐。 三、 《长安旅夜》 许浑 久客怨长夜,西风吹雁声。云移河汉浅,月泛露华清。 掩瑟独凝思,缓歌空寄情。门前有归路,迢递洛阳城。 四、《洛阳作》 张继 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 2.描写历史的诗句洛阳故城 诗人:崔涂 全唐诗库—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 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3.描写城市历史的成语摩肩接踵 【解释】 :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出自】 : 《战国策齐策一》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宋史李显忠传》 :入城,宣布 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川流不息 【解释】 :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出自】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人声鼎沸 【解释】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自】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高楼大厦 【解释】 :厦:高大的房子。指高耸的楼房。 【出自】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鳞次栉比 【解释】 :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 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出自】 : 《诗经周颂良耜》 :获之挃挃。积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南 朝宋鲍照《咏史》诗: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灯红酒绿 【解释】 :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出自】 : 清吴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十三回: (玉生)侧着头想了一会道; 灯红酒绿;好吗? 大街小巷 【解释】 :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出自】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 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花放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人头攒动 【解释】 :意思: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程度不如 人山人海高。 车水马龙 【解释】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出自】 :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4.描写历史的诗句有哪些1.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2.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3.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4.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潜 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8.天地者,万物之连旅;光阴者,万代之过客。 ——李白 9.“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0.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移越少年。 ——高明 5.描述城市的句子描写城市繁华的句子 1、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这街道在平常本来是很清静的,但现在忽然热闹起来了,街中间聚集了一大群人,具着各样的身材,穿着各样的衣服,有着各样的面孔,层层密密地围成了一个大圈子。站在后面的人,都伸出颈项,好像要尽力使他们的身体立刻长高几尺;而侥幸得站在前面的人,又似乎拼命要扩大自己的身体,恐怕他们看见的景象,被后面的人偷看去了一般。在这样你推我,我挤你的竞争中,又夹杂着从许多口里吐出来的话语。这街道确实是热闹起来了。 6.描写古代城市东汉雒阳城 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 城墙用土夯筑,厚约14~25米。东、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但仍可复原其位置。 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4200米,南城墙长约2460米,西城墙长约3700米,北城墙长约2700米,总长合汉代约三十一里。全城共设12个城门。 东面 3个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秏门,西面3个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4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北面2个自东至西为谷门、夏门。夏门遗迹保存较好,经钻探,有3个门道,推测其它城门亦如此。 城内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门。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这可能便是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洛阳二十四街”。 据钻探,大街的宽度约20~40米不等。据记载,每条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书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据记载,南宫在西汉时已有一定的规模。 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先居住在南宫却非殿。以后不断扩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宫建成规模最大的前殿。 南宫的遗迹虽未发掘,但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断其位置在中东门大街之南,秏门-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1300米,东西约1000米。北宫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 据记载,北宫中的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规模宏伟。北宫的位置,亦可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断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其范围较南宫为大。 据记载,南北两宫相距七里,有复道相连。据实际的勘察看来,“七里”应为“一里”之误。 勘察工作证实,太仓和武库都在城的东北隅。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 南市在南郊,马市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西晋潘岳的《闲居赋》说“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宫之北而言的。 魏晋洛阳城 曹魏在东汉雒阳城的废墟上重建都城,其规模不超过东汉。西晋时城的形制和布局亦无多大的改变。 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邺城西北部筑铜雀台等“三台”(见邺城遗址)的经验,在洛阳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镛城。据勘探,金镛城南北约1080米,东西约250米,分隔为三部分,各有门道相通。 它实际上是军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势高亢,可俯瞰洛阳全城,具有至高点的作用,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洛阳争夺战中,是双方必争之地,当时称为“洛阳垒”。勘探和研究证明,由于魏晋时战乱频仍,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洛阳城的西北城墙外壁和金镛城的外壁设置了许多墩台,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马面”,这是中国古代城制上的一个创举。 北魏洛阳城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 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门;上西门改称阊阖门,雍门改称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 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 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其基坛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规模甚大。 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 雍门已废绝,雍门大街亦不存在。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 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 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 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 综上所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