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花和落红的区别不同的词语,营造的意境、意味不同. 落花,就是一种凋零的姿态,代表凄清的意味.落英,则可以美好一些,《桃花源记》中不就是“落英缤纷”嘛.落红,也是指凋落的花,不一定非是红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在古诗词中“落花”意常用“落红”、“落英”来代替.如在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中,改用“落花”有着不同的韵味“落花”较为通俗,而“落英”较为雅致,且,“英”字属形分析一下——“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当然,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唐代诗人苏颋《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摇荡吹花风,落英纷已积”,武元衡的《唐昌观玉蕊花》“日暮落英铺地雪,献花应过九天人”,李绅《杜鹃楼》“繁艳向人啼宿露,落英飘砌怨春风” 宋代诗人胡宿的《千叶瑞荷花》“含露自知芳意在,偃风无奈落英何”,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早期有还有司马相如《上林赋》“垂条扶疏,落英幡纚”,谢灵运《初去郡》“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李白:《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思之,不难有下面的结论: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四、是用“落花”还是用“落红”,或许跟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也有关.如,南唐后主李煜词中用“花”字的就有不少,有用“落花”的,见其《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也有用“春花”与“花月”的,分别见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望江南》(“多少恨”),却未见有用“落红”的.宋代大词人苏轼词中用“落花”的,共有十首词,如:《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有“落花已逐回风去”句,又如《南歌子》(“欲执河梁手”),有“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句;而用“落红”的,仅有两首,除楼主所引之外,还有《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有“落红处处闻啼鴂”句.苏轼词中用“落花”比用“落红”要多得多.可见,这与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有关. 五、“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天仙子》)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等用“落红”而不用“落花”,原因如下:前一处用“落红”点染了暮春时节花儿凋谢,满目萧条的景象,与“惜春”的心境很融洽;中间一处用“落红”以色彩反衬小径之静,风之乱;后一处用“落红”比用“落花”更能表现作者对春天离去的“恨”(遗憾)! 《离骚》云"落英",或谓菊花不落而何为落英?一云:"落,大也."一云:"落,始也,谓始开之英."姚宽《西溪丛语》引晋许询诗云:"青松凝素体,秋菊落芳英."沈约云:"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余读韦应物诗云:"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审姚说无疑矣. 2.“落英”和“落红”有何异同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当然,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唐代诗人苏颋《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摇荡吹花风,落英纷已积”,武元衡的《唐昌观玉蕊花》“日暮落英铺地雪,献花应过九天人”,李绅《杜鹃楼》“繁艳向人啼宿露,落英飘砌怨春风” 宋代诗人胡宿的《千叶瑞荷花》“含露自知芳意在,偃风无奈落英何”,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 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早期有还有司马相如《上林赋》“垂条扶疏,落英幡纚”,谢灵运《初去郡》“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李白:《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思之,不难有下面的结论: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四、是用“落花”还是用“落红”,或许跟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也有关。 如,南唐后主李煜词中用“花”字的就有不少,有用“落花”的,见其《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也有用“春花”与“花月”的,分别见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望江南》(“多少恨”),却未见有用“落红”的。宋代大词人苏轼词中用“落花”的,共有十首词,如:《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有“落花已逐回风去”句,又如《南歌子》(“欲执河梁手”),有“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句;而用“落红”的,仅有两首,除楼主所引之外,还有《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有“落红处处闻啼鴂”句。 苏轼词中用“落花”比用“落红”要多得多。可见,这与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曰喜好)有关。 五、“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天仙子》)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等用“落红”而不用“落花”,原因如下:前一处用“落红”点染了暮春时节花儿凋谢,满目萧条的景象,与“惜春”的心境很融洽;中间一处用“落红”以色彩反衬小径之静,风之乱;后一处用“落红”比用“落花”更能表现作者对春天离去的“恨”(遗憾)! 《离骚》云"落英",或谓菊花不落而何为落英?一云:"落,大也。 "一云:"落,始也,谓始开之英。"姚宽《西溪丛语》引晋许询诗云:"青松凝素体,秋菊落芳英。 "沈约云:"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余读韦应物诗云:"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 "审姚说无疑矣。 3.古诗词中落花意象的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即柳絮,是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4.古诗中落红指什么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名句欣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5.谈谈诗歌中的“落红”意象落红,“红”代指“花” 落红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丽鲜活的生命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的伤感。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了。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如今,诗人和友人历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 6.高中语文,诗词欣赏里落红不是落花吗,为什么说是春季的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7.落红 落花 落英 意境有何不同落红——泛指一切落花, 落花——对植物花冠衰老的描述。 落英—— 落英,《辞海》上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一指落花,例句有左思《蜀都赋》:“落英飘摇”。 一指初开的花,也有例句,《楚辞·离骚》:“夕食秋菊之落英”。既是食用,当无食用残花之理。 后有人为着落英缤纷,其“缤纷”二字的美丽和喜气,亦将此处落英作开花解。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课本上解释为“落花”。 而根据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解释为“初开的花”,联系上下文似乎这种解释更为妥当,更能使全篇构成和谐的美。而“落”本身就有“开始”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