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探花巡游使有关的诗句

1.描写李寻欢中探花时的诗句

在古龙笔下的李寻欢,出身一个书香世家。李家三父子俱擅长於文墨,均在科举中高中为探花,在家乡以「老李探花」(李寻欢的父亲)、「大李探花」(李寻欢的兄长)、「小李探花」(李寻欢)闻名,李家的门上亦写有「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字样。

他是:人中之龙、惊才绝艳,将友情看得重于生命;出口成章、满腹经纶,文可安邦、是御笔钦点的探花;小李飞刀、例不虚发,武可定国、是江湖的中流砥柱。

看似风流不羁,是情场上无情无义的浪子;实则为情所困、呕心沥血,是难得一见的痴心爱人!

多少个薄雾中的黄昏,默默地立于冷香小筑的梅林,遥望那近在咫尺却恍若隔世的爱恋

多少个寒风中的子夜,静静地坐在一灯如豆的窗前,独酌穿肠烧喉的苦酒来消耗自己的韶华……

孑然一身,是情非得已的选择,就算形单影只也无怨无悔;

寂寞困顿,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哪怕心碎神伤也处之泰然!

虽饱受命运的折磨也不会选择愤世嫉俗,打击与创痛反而让他更加坚强;

即使身陷囫囵也以微笑面对,因为始终相信人性的光辉!

飞刀固然可怕,是勾魂夺命的利器,但出手却只为救人于水火,并非想杀人于无形;

他的人才更加“可怕”,智慧超群、可不动而驱人之兵,以德报怨、自有红颜知己相随。

试问天下那么多悲情的侠士、宿命的英雄,又有谁能有如此多情的生命、丰富的人生?

李寻欢是一个很孤独很寂寞的人,他的爱喝酒都是古龙的自况。

古龙写李寻欢“每个练武的人,武功练到了颠峰时,都会觉得很寂寞,因为到了那时,他就很难再找到一个真正的对手。”

古龙此时境界太高,内心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颠峰状态,和李寻欢这种“独孤求败”的感受又是一致的。

小说中借孙老先生的口说“一个真正的高手活在世上,必定是寂寞的,因为别人只能看到他们辉煌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牺牲的代价,所以根本没有人能了解他”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穹苍作烘炉,熔万物为白银。

2.描写李寻欢中探花时的诗句是什么

李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钦点拒做官,情谊走天涯

原文:辫子姑娘,憨笑道:好厉害——但那位探花郎又是谁呢?

孙老先生道:此人乃是位世家公子,历代缨鼎,可说是显赫已极,三代中就中过七次进士,只 可惜没中过状元,到了李探花这一代,膝下两位少爷更是天资绝顶,才气纵横,他老人家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两位公子身上,只望他们能中个状元,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辫子姑娘笑道:探花就已经不错了,为何一定要中状元呢?

孙老先生道:谁知大李一考,又是个探花,人都闷闷不欢,只望小李公子能争气,谁知命不由人,一考之下又是个探花。老探花失望之下,没过两年就去世了,接着,大李探花也得了不治之症,这位小李探花心灰意冷,索性辞去了官职,在家里疏财结客,他的慷慨与豪爽,就算孟尝复生信陵再世,只怕也比不上他。

3.豪情壮志的诗句

豪情壮志的诗句: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一门七进士 父子三探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它强任它强,轻风拂山冈, 它横任它横,月光照大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我志未酬人犹苦 东南到处有啼痕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鼓舞志气的话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黄金若粪土 肝胆硬如铁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

要知兵器为凶器,圣人不得已用之

天下风去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扬鞭慷慨莅中原 不为仇雠不为恩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透天香气袭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天下风去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十年揽髻悲羸马 万众梯山似病猿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人头做酒杯 饮尽仇雠血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只觉苍天方溃溃 欲凭赤手拯元元

老天顺我老天昌,老天逆我叫它亡!

策马渡悬崖 弯弓射胡月

一门七进士 父子三探花

慷慨过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符少年头!

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赛外声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十年磨一剑, 霜寒未曾试。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十年磨一剑, 霜寒未曾试。

扬鞭慷慨莅中原 不为仇雠不为恩

望门头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十年揽髻悲羸马 万众梯山似病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4.随园诗话一篇翻译

随园诗话

宋代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说:“从来天分低的人,好谈格调而不懂风趣,为什么呢?格调是空架子,有固定的腔口形式,易于照样学习描画,而风趣是专门描写性灵的,不是天才的人办不到。”我深爱他的这些话。要知道有性情就有格律,格律不是在性情之外。《诗经》三百篇多半写的是劳苦人和思妇随意言情的事,谁为之规定“格”,又谁为之规定“律”?(没人规定啊)而现在谈“格调”的人,能够超出《诗经》三百篇的范围吗?况且,皋陶、夏禹时的歌谣不同于《诗经》三百篇,《国风》的格调不同于《雅》《颂》的格调,格调岂有一定的呢?许浑诗说:“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的好坏在于骨力不在格调啊!

提示:此则主要论述诗要抒写性灵,有性灵者即是好诗,但沈德潜也并不完全反对格律,只是认为“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立论也并不偏颇。同时,沈氏还主张格调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这样也就保证了诗歌格调的多样性,亦即是风格的多样性。

诗歌的境地最宽大,有的学士大夫平生读书破万卷,读到老死气尽,也不能够深入诗歌的奥秘境界;而有的妇人女子、乡村里没有多少学问的普通人,偶尔有一二句诗,虽是李白、杜甫再生,也一定会低首悦服的。这就是诗之所以为伟大的地方。作诗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二种情况,而后才能求诗于书籍之中,得诗于书籍之外。

提示:此则主要论述诗歌创作不在书籍学问,而在于真性情,但是沈德潜也并不一位地反对书籍学问,而是主张性灵加学问,不过要以性灵为主。

人如果有一肚子书本学问,没有地方去张扬表现,就应当去做考据之学,自成一家;其次,去做骈体文,(骈体文)尽可以铺排书籍典故(张扬学问),何必要借作诗卖弄。自《诗经》三百篇至今天,大凡诗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因为(其诗中)有性灵,与堆垛学问典故无关,惟有李商隐(字义山)诗稍多典故,然而也都是用才能性情驱使典故,不是专门堆砌重叠(典故)啊!我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作《续诗品三十二首》),第三首便题曰《博习》,说诗一定要植根于学问,这就是其中所说的“不从糟粕,安得精英”的这个道理啊!近来见有的作诗的人,全仗学问的糟粕,琐碎零散,就如和尚剃发,又如袜子拆线,句句加注释,这是将诗当作考据来做了。我顾虑我的(《博习》的)说法妨害了他,所以《续元遗山论诗》末一首,说:“天涯有客号詅痴,误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提示:此则论作诗要性灵,不靠学问。但是也注意到学问在作诗中的一定的作用,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反对以学问为诗,反对作诗堆垛典故学问。

南朝的萧子显在《自序》中自称说:“凡是有所著作,只是很少专用功夫思考;定须灵感自来,不需用力构思。”这也就是陆放翁(陆游号放翁)所说的“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的意思。薛道衡登所谓“吟榻”构思,听到人说话声就发怒;陈后山(宋代诗人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作诗时,必须家里人为他赶走猫、狗,家中婴儿也都要寄放在别人家:这就是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吧!这两者都不可偏废:因为诗有的是从自然的天籁得来的,有的是从巧妙的人工得来的,不可以固执一点而求诗。

提示:此则论作诗本自天然的灵感,或者人工的苦心构思。二种情况文学史上皆有典型的例子,袁枚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立论比较通达全面。

诗难的是真实,有感情然后才能真实;否则就是敷衍成文了。诗难的是文雅,有学问然后才能文雅;否则就是鄙俗粗率了。(人们常说)李太白喝一杯酒就能写一百篇诗,苏东坡嬉笑怒骂,都能成为好文章:这不过是(人们)一时兴到的随口之言,不可以因这些言辞而曲解了它的本义。假如当真,那么,这两人的诗集,就应该塞破屋子了,而为什么也只存若干卷呢?并且可供选作精品的,也不过十分之五六。人怎么能持才而放纵自己呢?就像那穈和芑都是品质优良的谷物,而必须加以舂皮扬糠的功夫;赤董之铜是质地优良的铜,而必须加以多次的开采和浇灌铸造。

提示:此则提出诗既要真,又要雅。有真性情,也不能敷衍成文;要雅,就不能鄙俗粗率。人即使有才也不能放纵,而应该自我磨砺锤炼。

5.探花殿对探花郎,是有这句古诗吗

江西人刘凤诰,是个独眼人,在清朝殿试时考中第三名——探花。

皇帝钦点见刘凤诰,发现其貌不扬,于是有些犹豫。他思忖片刻,有意再考考刘凤诰,如才学出众,才给以功名。

清帝出对要刘凤诰回答,上联是:独眼不登龙虎榜;刘凤诰听了便对道:半月依旧照乾坤。清帝一听,此联寓意深刻,不禁为之赞许,但是还想试一试,于是又出一联:东启明,西长庚,南星北斗,朕乃摘星汉;片刻功夫间,刘凤诰信口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联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清帝心情高兴起来,随即拿笔圈点刘凤诰为探花。“独眼龙”荣登金榜,一时传为佳话。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