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出的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三项与题干中的描述没有关系,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②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③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营为主。 ⑤地位影响: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古诗《田家》是有四句吗是的田家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 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 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 3.田家古诗全首带拼音田[tián]家[jiā] 诗人:聂[niè]夷[yí]中[zhōng] 朝代:唐[táng]父[fù]耕[gēng]原[yuán]上[shàng]田[tián],子[zǐ]锄[zǐ]山[shān]下[xià]荒[huāng]。 六[liù]月[yuè]禾[hé]未[wèi]秀[xiù],官[guān]家[jiā]已[yǐ]修[xiū]仓[cāng]。赏析“子锄山下荒”又作“子劚山下荒”一边是辛苦的劳动,一边是无厌的剥削,但更不道破,而寓讽刺于叙事之中,显得更为冷峭有力。 ===========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 悯农二首 》,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是偶然的。 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那样的乱世 ,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 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 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 ,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 ,“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 ,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论者往往知道诗歌语言的具体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 ,就好在用泛写的方式 ,概括了一般丰年的情事,并不以具体形象见长。 此诗前二句也一样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 。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 ,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 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揭露讽刺的时候 ,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 ,发人深省。 “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况 ,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 禾未秀 ”,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欠收。 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 ,所以“官家已修仓。”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 ,更觉意味深长。 “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了。 4.古诗 田家 聂夷中 拼音《田家》 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fù gēng yuán shàng tián ,zǐ zhú shān xià huāng 。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liù yuè hé wèi xiù ,guān jiā yǐ xiū cāng 。 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创作背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广大农村农民破产,遭受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 在唐末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而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聂夷中的《田家》一诗,其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