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理诗大全,哲理古诗,哲理古诗全集【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 2.关于哲理的古诗大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马致远《琵琶行 / 琵琶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3.古诗中的哲理诗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简析: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4.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5.【急】有关哲学的古诗有哲学意味的诗,几首都行,多些更好——这样的诗有很多,我挑了一些特别有名的整理了一下.希望能帮到你.一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有:第一、人的意识是能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同一个事物,由于立足点的不同、立场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感性情感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结论.第二、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首先必须分清主体与客体,将对象置身于客体的位置,成为真正的客体.二琴诗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也是苏轼一首有名的哲理诗,旨在说明世间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三古瓦砚 (宋 欧阳修)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这首诗表达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四《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五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6.含哲理意味的古诗句注明作者与题目,至少一组.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孟姜女庙,庙门前书写一副千古奇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每联十个字,有七个字同形,乍一看,新鲜而又费解,仔细揣摩便会有所领悟.原来作者借助汉字的同形异音异义的特点,巧撰此联.上联的“朝”字,一指时间,读“ zh ā o ”;一指海水受日月引力的影响定时涨落的现象,读“ ch á o ”,通“潮”.下联的“长”字,一指时间频率,读“ ch á ng ”,常常的意思;一读“ zh ǎ ng ”,通“涨”,指浮云的自然消长,出现之意.据此规律,人们一般都这样解读此联: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面对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大海,绚烂多彩风云变幻的天空,人们的感情也该是千姿百态的,特别是在孟姜女凄惨哀婉故事的启发与感召下,作为人生哲理折射的对联,它的内涵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的心境不同、阅历不同,解读此联的方法也不相同.现从不同角度标示不同的解读方法,供广大读者玩赏: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长涨,长长涨,长长落. 此种解读,围绕海水的消长、浮云的现落,揭示自然界变化有序的规律. 海水朝潮,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涨,长涨长涨,长消. 此种解读,重在抒发面对大自然无穷力量的感悟,世间万物皆有定规,人何以左右得了! 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涨!涨!涨!长涨长消. 此种解读,由海水、浮云的涨现而喜,由海水、浮云的消落而叹,真乃时光流逝,万物无常呀! 海水朝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涨,长长涨,长消. 此种解读,重在抒发万物轮回无可奈何摇头长叹之情. 这副对联,借海水有潮有落,浮云有涨有消的自然景观,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人文情感,真是景情兼备,形神逼肖.面对如此奇异丰富的对联,如果我们只有一种读法,那就太辜负大自然所赐予的神奇和对联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了. 相传孟姜女庙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重修,这副对联又为无名氏所作,那么它极有可能是套作.查阅史料,宋代文学家王十朋,曾为浙江温州市北江心岛屿上的江心寺创作一副对联: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读法标识如下: 云朝( zh ā o )朝( ch á o ),朝( zh ā o )朝( zh ā o )朝( ch á o ),朝( zh ā o )朝( ch á o )朝( zh ā o )散, 潮长( ch á ng )长( zh ǎ ng ),长( ch á ng )长( ch á ng )长( zh ǎ ng ),长( ch á ng )长( zh ǎ ng )长( ch á ng )消. 上联意思是:早霞(云)就像臣子朝见皇帝一样,天天朝见,天天退去.作者用拟人辞格,绘景生动,富有感情.下联则写潮水的自然消长.原作也罢,套作也罢,都写得于平淡中见神奇,于热闹中见冷峻.若论优劣,应该说各有千秋:孟姜女庙前的对联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虽少一字,却更具迷幻色彩.王十朋的对联形象巧妙,灵动活泼,虽多一字,却浅近易懂.可谓原作别出心裁,仿作匠心独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