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用人不当后果的诗句[用非其人]:任用了不适当的人才 指用人不当 【大器小用】:大的器物只派了小用场.后比喻用人不当,把有能力的人安排在不重要的岗位上. 【酒酸不售】: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骥服盐车】:骥:骏马;服:驾驭.让骏马驾盐车.比喻使用人才不当. 【栖鸟于泉】:栖:栖息.让鸟栖息在水里.比喻处理或用人不当. 【小才大用】:以小的才能而任大事.指用人不当. 【小材大用】:以小的才能而任大事.指用人不当. 【用违其长】:违:违背.用人没有使用其特长. 【用违所长】:违:违背.用人没有使用他的专长. 以上,供参考!a 2.形容工作的诗句1、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哭李商隐》唐代崔珏 译文: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 2、更使臣工作。——宋王安石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一钱鎛》 译文:到点的时刻我依旧在工作。 3、老钱工作赵昌花。——宋方回 《钱舜举瓜画》 译文:老了工作得来的钱财给赵昌花费。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春秋孔子《论语·泰伯》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 3.形容工作要抓住重点的古诗句或典故以下两句你可以参考下。 1、“擒贼先擒王”。出自杜甫的《前出塞 其六》其原诗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意思是: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自败。比喻在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自《习惯说》,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来源为《后汉书》。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告诉我们做事要抓住重点,你连一点最基础的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做大事,就好比我们连走路都还不会,就想跑起来,这根本不现实。 4.描写“朋友重要”的诗句有哪些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 游。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释义: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释义: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4、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佚名《旧题苏武诗 / 别诗四首·其一》 释义: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5、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释义: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6、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释义: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多少慨叹都蕴涵于其 中。 7、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 释义: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8、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释义:西窗下,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9、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释义: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隔山隔水已度过多少年。 10、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张九龄《答陆澧》 释义: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 访,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 5.大家说说一些关于企业用人方面的格言,要格言例如: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好学者如禾如稻,厌学者如蒿如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 你如果想要知道更多这样的识人之道,我建议你去读读 他的句子简短,但意义深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会察觉到许多你曾不能形容出来的人性! 去好好学吧. 6.形容和相处不累的人才值得交往的古诗形容和相处不累的人才值得交往的古诗 在古诗中,论人才的诗篇很多,今天品读,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求贤若渴为强国。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周文王善于求贤的记载:“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见《诗经·大雅·文王》)周文王尊贤礼士,身边贤才济济,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战国时期,燕昭王筑台招贤的佳话屡屡入诗:陈子昂《蓟丘览占》诗云:“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李白《古风》:“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可谓求才若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培养人才要放手在实践中去锻炼。《离骚》中屈原以香草为喻,寄寓了广育人才的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希望“冀枝叶之峻茂”,主张“举贤而授能。”柳宗元则以树木为喻,对人才的缺乏培养表示忧虑,他在《行路难》中说:“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陆游对人才的培养和放手使用是直抒胸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见《苦笋》)他主张对人才要在实践中培养。 要善于在一定的环境中识别人才。唐太宗《赐萧踽》:“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以及白居易的《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主张时间考验人才。左思《咏史》:“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主张从民间发现人才。 在用才上要扬长避短、量才适用。屈原《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其喻意是人才各有长短,在使用上不必求全。清代顾嗣协《杂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以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扬长避短,因才适用。 (据《党建与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