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道理的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1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8.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9.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1. 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2.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3.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4.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5.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蕴含深刻道理的 诗句【题目】题西林壁(宋 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告诉做人的道理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伶仃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4.关于包含深刻道理的古诗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5、《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6、《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7、《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8、《拟古》 明·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9、《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2、《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 13、《咏史》 唐·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14、《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