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概况

1.宋词发展概况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 。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及宴殊等宋代的文人也颇多,在这其中李清照她的词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淡雅之感。这与她个人的情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前期的与夫分离相思的个人情感,后期的悲凉的人生况味都为她词风的形成提供的感情基础。而她最擅长的细节描写,也成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怕见也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而从整体来看,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确是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的原因所在。关于苏轼词风与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大江东去”即《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相类的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苏轼的词风,大抵正着眼于这一部分作品。其实苏轼作词,刚柔相济,所著《东坡乐府》,其中婉约词亦不少。不过就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最能代表苏词的,还是清雄之作。

苏轼作词,以意为主,常常突破词律的束缚。这一点曾引起恪守传统词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满。在当时,他的门人、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也没有走他所开辟的道路。从秦观到李清照,一般被认为是婉约派词风的正宗。秦观有《淮海词》传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声情并茂,语工而美,继承了柳永赠妓之作的遗风,而词品比他要高。李清照曾撰《词论》,力主词“别是一家”之说。传世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深闺中的寂寞和年轻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意义;晚年避乱江南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个人流离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的民族灾难,以传统词风抒写深沉的爱国情怀,均是婉约词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佳作。

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周邦彦(1056-1121)。周邦彦精通词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时曾主持过中央音乐机关大晟府,是两宋注重音律一派词人承先启后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当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作为时代的歌手,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有《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抒写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壮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从艺术上讲,稼轩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到“以文为词”,使宋词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后世以“苏、辛”并称,但辛弃疾又自成特色,一时仿效或倾慕者如张孝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及稍后的刘过、刘克庄等,世称辛派词人。

南宋后期于辛词外别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扬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见的完整的词曲谱。其时及稍后词坛较有影响者如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均远绍周邦彦,近师姜夔,以音律之讲究、辞句之精美为权舆,重形式而轻内容,与辛派词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刘辰翁(1232-1297)的一些词作,成为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

2.宋词简介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扩展资料宋词的分类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词牌来源划分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3.宋词介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4.宋词介绍

词,起源于唐代民间,称“曲子词”,后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种抒情诗样式,经五代时期,这种诗歌体裁渐趋成熟。

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到两宋时代大发展,名家辈出,蔚为大观。

宋代以词名家的人很多,如张先、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姜夔、刘克庄、吴文英、张炎等等。近人唐圭璋编辑的《全宋词》收入一千余家作者的近两万首作品。

在讲具体作品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关于词的格律特点。 词,还有“诗余”、“乐府”、“琴趣”等别称。

它是一种格律诗的样式,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还叫“长短句”。习惯上又把词分为三类:58字以内的称“小令”,59字至90字的称“中调”,91字以上的称“长调”。

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后两种不多见。每首词都有词牌,如《如梦令》、《蝶恋花》、《木兰花慢》、《贺新郎》之类,原来是曲调名称,后来词和音乐脱离,这些词牌便只成了填词的格式。

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进任何内容,所以词牌不是标题,和内容无必然联系。词有自己的一套格律要求,我们看看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投降宋朝后,做了阶下囚,回想当年帝王生活,写下这首充满留恋、悔恨感情的词。全词五句,27个字,三处用韵(中、龙、风)。

其平仄格式是: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词对用韵的要求比近体诗宽(19个韵部),但平仄要求严格。

至于对仗,词里用的很少。据清代的《钦定词谱》等书统计,词牌多至800余种(也就是说有800多种格式),常用的只有100多种。

我们知道,宋代分北宋(公元960—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大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里,国家民族的境遇很不相同,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面分两个时期简介宋代词人与其作品。 1北宋词 北宋统一中国后,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尤其是工商业发展很快,城市普遍繁荣。

词的创作和发展,适应了城市文化生活的需要。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写男女之情和闲愁离恨的,并认为这是词的本色。

北宋初期的词仍是这样,多写花月闲愁之类的有闲阶级情感。其中也有写得很精致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大意是:作了一首新词再喝上一杯酒(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天气同于去年,亭台依然如旧,可是夕阳已经西沉,又一天过去了,明天什么时候开始呢?花儿虽然鲜美可爱,可是谁也无法挽回它的凋零;那和去年一模一样的燕子又飞回来了(眼看美好的春天就要逝去),我独自一人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来回漫步沉思。对月伤情,看花流泪,这是旧时代文人中时髦的感情。

或由于失意,或由于无聊,他们经常写这类诗词排遣落寞的情绪。晏殊这首词由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被誉为名作。

再读一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去年热闹的元宵月夜,与情人有过一次甜蜜的约会,快乐难忘;今年元宵夜一如去年,然而心上人不见了(可能是暂别,也可能是分手),孤独寂寞中不禁哭了一场。

看样子是个女孩,“泪湿春衫袖”,可见是偷偷哭的,这是不好大哭大叫的。这首词在有的书中说是朱淑贞作的。

不管作者是谁,它写得情真意切,轻灵自然,是首好词。 柳永是北宋时期影响很大的一位词人。

他官当得很不顺利,失意无聊,就和歌儿妓女混在一起,过着颓废放荡的生活。柳永一生致力于词的写作,善写羁旅别情,发展了“长调”词,语言通俗流畅,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

他的名作《雨霖铃》、《望海潮》等至今仍为大家所熟悉。我们欣赏他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抒写自己奔波于仕途,飘泊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词人看到江间天上飘下一场大雨,秋天的景物像被洗刷过一遍一样清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山河冷落萧条,落日的余晖映照楼头,益发令人惆怅。

到处花残叶落,万物都收敛了生机。长江水也不再掀起波涛,默默无声地向东流去。

此时此刻词人不愿意去登高远眺,因家乡万里,渺茫遥远,思归的心情无法抑制。自问:一年来四处飘泊,到底是为了什么?想象中妻子(佳人)正在梳妆楼上企望着我的归来,多次错认天边的来船,一再失望。

她怎么能知道我现在倚着栏杆(阑干),也为想她而这样愁思不解。

5.关于宋词的介绍,在线等,5分钟内,急呀

宋代的词 如果说宋代的古、近体诗就其整体还不足与唐诗比肩,那么宋代的另一种诗歌体裁——词,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词,起源于唐代民间,称“曲子词”,后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种抒情诗样式,经五代时期,这种诗歌体裁渐趋成熟。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

到两宋时代大发展,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宋代以词名家的人很多,如张先、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姜夔、刘克庄、吴文英、张炎等等。

近人唐圭璋编辑的《全宋词》收入一千余家作者的近两万首作品。在讲具体作品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关于词的格律特点。

词,还有“诗余”、“乐府”、“琴趣”等别称。它是一种格律诗的样式,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还叫“长短句”。

习惯上又把词分为三类:58字以内的称“小令”,59字至90字的称“中调”,91字以上的称“长调”。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后两种不多见。

每首词都有词牌,如《如梦令》、《蝶恋花》、《木兰花慢》、《贺新郎》之类,原来是曲调名称,后来词和音乐脱离,这些词牌便只成了填词的格式。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进任何内容,所以词牌不是标题,和内容无必然联系。

词有自己的一套格律要求,我们看看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投降宋朝后,做了阶下囚,回想当年帝王生活,写下这首充满留恋、悔恨感情的词。

全词五句,27个字,三处用韵(中、龙、风)。其平仄格式是: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对用韵的要求比近体诗宽(19个韵部),但平仄要求严格。至于对仗,词里用的很少。

据清代的《钦定词谱》等书统计,词牌多至800余种(也就是说有800多种格式),常用的只有100多种。 我们知道,宋代分北宋(公元960—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大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里,国家民族的境遇很不相同,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下面分两个时期简介宋代词人与其作品。

1北宋词 北宋统一中国后,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尤其是工商业发展很快,城市普遍繁荣。词的创作和发展,适应了城市文化生活的需要。

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写男女之情和闲愁离恨的,并认为这是词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词仍是这样,多写花月闲愁之类的有闲阶级情感。

其中也有写得很精致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大意是:作了一首新词再喝上一杯酒(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天气同于去年,亭台依然如旧,可是夕阳已经西沉,又一天过去了,明天什么时候开始呢?花儿虽然鲜美可爱,可是谁也无法挽回它的凋零;那和去年一模一样的燕子又飞回来了(眼看美好的春天就要逝去),我独自一人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来回漫步沉思。

对月伤情,看花流泪,这是旧时代文人中时髦的感情。或由于失意,或由于无聊,他们经常写这类诗词排遣落寞的情绪。

晏殊这首词由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被誉为名作。再读一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节。

去年热闹的元宵月夜,与情人有过一次甜蜜的约会,快乐难忘;今年元宵夜一如去年,然而心上人不见了(可能是暂别,也可能是分手),孤独寂寞中不禁哭了一场。看样子是个女孩,“泪湿春衫袖”,可见是偷偷哭的,这是不好大哭大叫的。

这首词在有的书中说是朱淑贞作的。不管作者是谁,它写得情真意切,轻灵自然,是首好词。

柳永是北宋时期影响很大的一位词人。他官当得很不顺利,失意无聊,就和歌儿妓女混在一起,过着颓废放荡的生活。

柳永一生致力于词的写作,善写羁旅别情,发展了“长调”词,语言通俗流畅,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他的名作《雨霖铃》、《望海潮》等至今仍为大家所熟悉。

我们欣赏他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抒写自己奔波于仕途,飘泊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词人看到江间天上飘下一场大雨,秋天的景物像被洗刷过一遍一样清新。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山河冷落萧条,落日的余晖映照楼头,益发令人惆怅。到处花残叶落,万物都收敛了生机。

长江水也不再掀起波涛,默默无声地向东流去。此时此刻词人不愿意去登高远眺,因家乡万里,渺茫遥远,思归的心情无法抑制。

自问:一年来四处飘泊,到底是为了什。

6.宋词发展概况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 。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及宴殊等宋代的文人也颇多,在这其中李清照她的词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淡雅之感。

这与她个人的情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前期的与夫分离相思的个人情感,后期的悲凉的人生况味都为她词风的形成提供的感情基础。而她最擅长的细节描写,也成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怕见也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

而从整体来看,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确是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的原因所在。关于苏轼词风与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

“大江东去”即《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相类的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苏轼的词风,大抵正着眼于这一部分作品。其实苏轼作词,刚柔相济,所著《东坡乐府》,其中婉约词亦不少。

不过就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最能代表苏词的,还是清雄之作。 苏轼作词,以意为主,常常突破词律的束缚。

这一点曾引起恪守传统词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满。在当时,他的门人、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也没有走他所开辟的道路。

从秦观到李清照,一般被认为是婉约派词风的正宗。秦观有《淮海词》传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声情并茂,语工而美,继承了柳永赠妓之作的遗风,而词品比他要高。

李清照曾撰《词论》,力主词“别是一家”之说。传世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深闺中的寂寞和年轻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意义;晚年避乱江南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个人流离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的民族灾难,以传统词风抒写深沉的爱国情怀,均是婉约词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佳作。

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周邦彦(1056-1121)。周邦彦精通词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时曾主持过中央音乐机关大晟府,是两宋注重音律一派词人承先启后的主要代表。

著有《清真集》,以“本色”、“当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作为时代的歌手,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有《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抒写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壮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从艺术上讲,稼轩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到“以文为词”,使宋词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

后世以“苏、辛”并称,但辛弃疾又自成特色,一时仿效或倾慕者如张孝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及稍后的刘过、刘克庄等,世称辛派词人。 南宋后期于辛词外别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

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扬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见的完整的词曲谱。

其时及稍后词坛较有影响者如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均远绍周邦彦,近师姜夔,以音律之讲究、辞句之精美为权舆,重形式而轻内容,与辛派词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刘辰翁(1232-1297)的一些词作,成为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

7.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