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在古诗文中的意像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 《郑风.出其东门》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风.敝笱》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都人士之仕.白华》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 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 《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 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 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 “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 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 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 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佛家说,实相非相。 王维的诗总在试图突显实际事物空幻的本质,因而具有一种超脱、空灵、含蓄的美。③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 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这个也许就是王维常在诗中写到“云”的原因。 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而且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 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 在王维以前及其时的唐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写到“云”的意象,例如: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只是王维诗中的“云”是有个性的,虽然各有差别,却符合其诗“清淡而味远”的整体风格。 这些都是由于王维个人涵咏大雅的才情(精通音乐、绘画;广涉佛学以及以儒、道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复杂的人格结构(做官与归隐之间的长期徘徊)所赋予的。 张海沙先生在其著。 2.浮云意象先唐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发展期,浮云意象是这一时期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自然意象。 本文以浮云意象为中心,选取先唐诗歌史上先秦时代、建安时代、正始时代、晋末宋初等若干个时间段上的若干个重要诗人,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来系统考察浮云意象的丰富发展及其与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关系。 《诗经》中的浮云兴象,是作为一种公共象征出现的,是性的象征。 从《楚辞》开始,云才具备了个人象征的意义,它象征着一种阻碍势力,一种中间力量。在《楚辞》的神仙世界中,它则是仙人的御具和衣衫,被仙化了。 在曹植的诗歌中,它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在游仙诗中是诗人欲以飞升仙界的工具,也是诗人所向往的神仙世界的所在。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它是诗人经由自然之道来参悟人生真谛的参照物,其象征指向既明确又多义。 在陶渊明的诗歌世界里,云象征着一个自由的理想的世界:并且,云第一次与怀古主题联系起来,开始具备了澹汨、于静之生活和心境的象征意义。 浮云意象的变迁反映了诗歌艺术自身从寄兴言志到极貌以写物的嬗变,也反映了审美文化中继人格美的凸现后自然美逐渐走向独立的趋势。 在解读《诗经》中的浮云兴象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诗经》时代人类的思维和情感特征。《诗经》时代 ,先民与大自然之间是圆融浑整的契合关系,先民对大自然,倚赖多于改造。 作为自然物的人类,种种自然现象,日出月落,风起云涌,雨露霜降,电闪雷鸣,四时交替,物象变更,莫不制约其行为,震撼其心灵,其生存和自然界息息相关。于是先民试图对这些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他们以原始的思维方式去关照周围的世界,因为还未能将从客观世界中所获得的知觉表象上升为概念,所以具象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成为原始思维的很重要的特征。 这些表象不是简单的客观表象,列维·布留尔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中运用了“集体表象”一词,他说:“所谓集体表象,……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1]并且又说:“个体往往是在一些能够对他的情感产生最深刻印象的情况下获得这些集体表象的。” [2]那么,在先民的意识里,自然就不是单纯实在的客体,而是同时具备了神秘属性的表象,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被认为具有神秘的能力。当他们在感知某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时,从来不把它们和这种神秘属性分开来。 “对原始人的思维来说,很难存在赤裸裸的事实和实在的客体。这种思维想象到的任何客体都是包裹着神秘因素的:它感知的任何客体,不管是平常的还是不平常的,都引起或多或少强烈的情感,同时,这个情感的性质本身又是为传统所预先决定的。 因为,除了那些纯粹个人和倚赖有机体的直接反应的情感以外,在原始人那里,没有任何东西比情感更社会化了。同样,不发达社会的成员们所感知、感觉、体验的自然界,只要社会、集体的组织制度不变,它也必然是先定的、一成不变的。” [3]具象性、神秘性、社会化成为原始思维和情感的显著的特征。以云为例。 《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服虔云:“黄帝受命得景云之瑞,故以云纪事,以云命官。 概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缙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黄云氏。”《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言昆仑山“其中多白玉,是生玉膏,其源沸沸扬扬。 黄帝是食是飨。”玉膏也即白云。” 而从史事考证,轩辕本字似当作‘玄云’。‘轩’字通作‘玄’。 玄,天地。辕、员古通用。 而古文中‘员’字,也就是‘云’字。”[4]由此可以推断,黄帝部落与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许云曾是黄帝部落的图腾。 这样看来,从传说中的原始部落时期,云就以其神奇的形象深印在了人类的意识中。从典籍看,先民非常重视对日旁云气的观测。 “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象。”(《周礼·保章氏》)郑注:“物,色也。 视日旁云气之色。”所以古代宫殿之侧常设有“灵台”,“以望云物”(《后汉书·郊祀·中》)《史记·封禅书》:“日主,祀成山……以迎日出云。” “殷商甲骨文的记录表明,在商代不仅祭云,而且采用最高的礼仪规格,用祭上帝的‘尞’作礼祭。实际上,在中国上古宗教思想中,云神的地位仅次于作为上帝的太阳神。 ‘纬书’中说:“云者,天地之本也。'(《河图地运记》)而《易传》中则说:‘天地絪氲,万物化醇。 ’段玉裁指出:‘絪氲’二字就是‘云’字的合读,合二字为双声叠韵。'(《说文解字注》)”(同上,158-159页)《易·乾· 词》中又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以云、雨为象征,描绘了一种阴阳交合的关系。 总之,作为自然界中一重要现象的云,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就进入了人类的视野和意识。作于《诗经》之前的《卿云歌》这样唱道:“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对大自然由衷的赞美和欣赏,对自然规律的朴素的认识,都在其中了,是郁结于先民心中的感情的直接朴素的表达。 随着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对自身和外。 3.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4.古代诗歌里浮云指什么《诗经》中的浮云兴象,是作为一种公共象征出现的,是性的象征。 从《楚辞》开始,云才具备了个人象征的意义,它象征着一种阻碍势力,一种中间力量。在《楚辞》的神仙世界中,它则是仙人的御具和衣衫,被仙化了。 在曹植的诗歌中,它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在游仙诗中是诗人欲以飞升仙界的工具,也是诗人所向往的神仙世界的所在。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它是诗人经由自然之道来参悟人生真谛的参照物,其象征指向既明确又多义。 在陶渊明的诗歌世界里,云象征着一个自由的理想的世界:并且,云第一次与怀古主题联系起来,开始具备了澹汨、于静之生活和心境的象征意义。 浮云意象的变迁反映了诗歌艺术自身从寄兴言志到极貌以写物的嬗变,也反映了审美文化中继人格美的凸现后自然美逐渐走向独立的趋势。 5.写出李白诗歌中运用“浮云”“落日”意象表现别情的诗句李白: 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五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实你想找的是不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句话啊、、、、、 柳永: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柳腰轻》 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笛家弄》 此际空劳回首,望帝里、难收泪眼。 ——《阳台路》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玉蝴蝶》 韶光明媚,轻烟淡薄和气暖,望花村、路隐映,摇鞭时过长亭。愁生。 又记得临歧,泪眼湿、莲脸盈盈。 ——《引驾行》 6.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是指什么《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是指奸邪小人,指当来时的保守势力。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自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百”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原文: 作者: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度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扩展资料: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问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答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飞来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