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民国军阀割据的诗句

1.关于民国的诗句

起义歌

孙中山

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挽刘道一‍

孙中山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咏鹰

黄兴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

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穹。

秋深霜气肃,木落万山空。

2.描写民国时期,女生衣着和北洋军阀的句子

刘半农等所著《赛金花本事》:对清末民初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夫人、名妓赛金花是这样描述的——“就说我吧,除去时头上戴一根大簪,三排小簪,每排是四根,全都是翡翠的。

梳着五套头——当时最时兴的样式——颈上挂金链,戴着珐琅银表。冬天穿狐裘都是按着颜色深浅替换。

我耳朵上戴的那副牛奶珠坠子就值几千两。“ 上海《时报》:“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

女衫手臂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一尺有余,乃至暑天,内则穿一粉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此等妖服,始行于妓女,妓女以色事人,本不足责,乃上海之各大家闺秀,均效学妓女之时下流行恶习。

妖服冶容诲淫,女教沦亡,至斯已极。” 张爱玲对服装的描述:“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着苹果绿色的绣花袄裤”;“有一种橄榄绿的暗色绸,上面掠过大的黑影,满蓄的风雷。

还有一种丝质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闪着木纹、水纹;每隔一段路,水上漂着两朵茶碗大的梅花,铁划银钩,像中世纪礼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画,红玻璃上嵌着沉重的铁质沿边”。推荐《更衣记》: 《更衣记》是传奇作家张爱玲女士的一篇美文。

作者用她从容淡然的笔墨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将辛亥革命前后的百年服饰演变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巧妙地讲述着她对服饰的独特见解。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着的明代遗风。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大袄”,在并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

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

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度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

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

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暴发户。皮衣有一定的季节,分门别类,至为详尽。

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层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却要顾到季节而不能顾到天气了。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

“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阶级的人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银嵌或羊皮袍子。

姑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风兜是爱斯基摩式的,简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

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颠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檐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对于细节的过份的注意。

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

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罢,为什。

3.民国军阀混战著名的军阀

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开始,中国进入了军阀统治时代。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其中比较强大的主要有冯国璋的直系(直隶),段祺瑞的皖系(安徽)。皖系掌握着北洋政府的实权,但是直系势力强大,对于皖系企图武力统一的行为做壁上观,随着外国列强的幕后策动,直皖之间最终爆发了以直系为首,拉拢各地军阀共同讨伐皖系的直皖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奉系本来应该是直系的小兄弟,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逐渐成为了颇具实力的东北军阀。

直皖战争后直系控制了政府,开始了对奉系的打压。而奉系获得了政治优势地位后开始借助日本压迫直系。最终导致直系对奉系进行威胁,而奉系则联合广东的孙中山开始北伐,直奉战争正式开始。最终结果是直系取得了胜利,奉系割据东北自制,而孙中山的北伐最终也没有成功,直系再一次控制了政权。

直系的军事胜利却不能掩盖其在政治、经济、民生方面的乱象,以及列强的傀儡地位。直系的内部分裂导致大批地区割据自治,军阀割据情况再次出现。

这种情况在后面的日子里长久存在。而要说真正的铲平了军阀割据还是要算到老蒋的头上。随着国民政府中央军不断的吸收和弹压各地大小军阀,以及最终东北军易帜,军阀割据时代才可以算真正的结束。但是在此后军阀派系势力在国民军中依然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说是导致国军在日后军政流年不利的根本因素之一。

4.民国军阀混战

说个最直观的,四川军阀刘湘是四川的实际统治者,但是他的侄子刘文辉就不服,和他打了一仗,结果被赶到西康去了。刘文辉就是那个在金沙江、大渡河阻击长征的家伙,叔侄二人为了权利都可以刀兵相向,况且刘文辉从当兵到上尉只用了三年,靠的就是刘湘。这样的关系都可以两军相对,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军阀混战时期,一个旅甚至一个团就能成为一方霸主,看你有没有能耐,有才的拿下其他人,成为大军阀,,没出息的只能被淘汰。

由于军阀混战太过于惨烈,这个军阀今天刚出头,明天就被消灭,所以很不好统计,具体我也没个准数。

一般军阀都占领一个或几个县,以税收、鸦片和一些不法的收入维持,像河南的军阀孙殿英 盗过东陵,据说他的士兵还JIAN过慈禧的尸体。

全是原创的,最近喜欢看民国小说了,才知道的!!!

5.求军阀张宗昌写的诗,详细点

笑刘邦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

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俺也写个大风的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咏闪电

忽见天上一火镰,疑是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镰?

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游蓬莱阁

好个蓬莱阁,他妈真不错。

神仙能到的,俺也坐一坐。

靠窗摆下酒,对海唱高歌。

来来猜几拳,舅子怕喝多!

下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

筛石灰啊筛石灰

6.有关民国的诗句

民国是一个过渡特征很强的时段,新旧杂糅,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交织。处在这样纷纭的时代里,古体诗词这一古典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依然是文人间大量唱和的内容。下面例举一些民国诗词:

※ **《七绝·观潮》 (2015-7-10,7420)

※ **《西江月·秋收起义》 (2015-7-10,5315)

※ **《采桑子·重阳》 (2015-7-10,1396)

※ **《五言诗·井》 (2015-7-10,3804)

※ **《清平乐·蒋桂战争》 (2015-7-10,5395)

※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2015-7-10,4048)

7.形容“民国”的词语有哪些

1白民国 2多民族国家3 寡国 4 国富民康 5 国无幸民 6鹤民国 7积民 8民讐 9民富国强

1. 国富民康[guó fù mín kāng]

[释义] 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启》

造句: 依靠别人总不是办法,要想国富民强,惟一的办法是耳视目听。

2. 国无幸民[guó wú xìng mín ]

[释义] 幸民:侥幸偷生的人。国家治理有方,人民勤于职守,安居乐业

[出处] 《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例句: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3. 鹤民国[hè mín guó]

[释义] 传说中的国名。

4. 积民[jī mín]

[释义] 招聚生民。

造句:非无成吉思汗,而何以蒙古几不保残喘?呜呼噫嘻!吾知其由:国也者,积民而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