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以“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漫步”为话题,字数600~650当我漫步在诗词世界中时,看到了那一张张略显苍老却矍铄的脸庞。 我总是喜欢一个人默默念着那些千古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我曾妄想过,如果我是那个时期的人,或许会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诗人,也许能和李白、杜甫比肩,或和岑参、王昌龄齐名吧! 在诗词世界中,我读懂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无限想象,也品味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怀;明白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辛和困苦,看到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也领悟了李太白的“乘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与乐观,虽处困苦之中,却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思想。 在诗词世界中,我见识了杜甫对黑暗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目睹了“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的珍贵;品尝了《石壕吏》的黑暗;了解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也体验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放眼天下的气魄。 在诗词世界中,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色;体验了“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那种视死如归的坚持;更欣赏了岑参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烂美景;在那销烟弥漫的战场上,我看到了岑参、王昌龄两人沉着冷静的对弈。 在诗词世界中,我体会了李白的豪情与浪漫;明白了杜甫以诗为史和忧国忧民忧天下,思国、思君、思社稷的那种爱国之情;也领略了岑参笔下的边塞风光;清楚地了解了陶渊明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贵气节和“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那种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当诗词世界的大门关闭时,那些熟悉的脸庞又浮现了出来。 2.请以“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漫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在古诗词世界中漫步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 其中就有宝贵的古诗词文化。 纵观每一个王朝的文化史,诗词都会在其中占一席之地。 时至今天,当我们在吟哦那些散发着历史书香的诗词时,仍然能感觉到那精致短小的句子后面隐藏的诗人的浪漫和忧愁,词人的豪放与婉约。 唐人的诗最脍炙人口,如李太白的《静夜思》《玉阶怨》等五言,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长篇,还有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贺等人的作品,不一而足。 或吟诵祖国的大好河山,或细数心中的苦闷忧愁,或浪漫风流,或慷慨沉重。唐人用词精炼,恰到好处,有“推敲”之典故流传千古。 ------太晚了,写到这儿吧,写得不好,见笑,望采纳,。 3.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漫步为话题的作文沉醉在古诗的世界里 那绚丽如彩虹般的,那梦幻如魔术般的,那峻峭如高峰般的,是古诗,是我们身边的古诗,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细细体味,就会沉醉其中,沉醉于那美妙的古诗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国土遭元军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下岌岌可危,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虏,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军,犹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的遗憾自己没能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如今路过了伶仃洋,触景生情,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痛苦和悲愤是难以名状的。最终,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己命运作出了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以死明志,以死报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劲吹,雪花飞舞,忽然间宛如春风一夜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一向迎风招展的红旗却硬硬的垂落着,不能翻动,旗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天气如此寒冷,一切都显示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诗人和朋友分别时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真是依依不舍,“去时雪满天山路,”只见白茫茫一片,路也看不见,这一路可怎么走啊!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暮春时节,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候,可是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感情,花儿虽凋零但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还要回到养育过它的泥土中去,化作春天的土壤,来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还乡就好像是花朵凋零,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下一代的成长出力。 古诗,是绚丽的,是梦幻的,是深厚的,令人沉醉其中,无尽的沉醉。 浙浙沥沥下着小雨的夜晚,我爱独坐窗前,泡一杯清茶,捧一本诗词集,在橘黄色的灯光下,独享古诗词带给我的无尽欢乐。 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诗词,饱含了我多少的向往啊!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苏轼的旷达,李白的豪爽;领略着李清照的婉约,陆游的悲壮;陶醉在王维的田园情怀里,辛弃疾的浪漫狂想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如痴如醉。在阳光灿烂的春日,在荷香四滋的夏季,在月白风清的秋夜,在银装素裹的严冬,我用心品昧着、用情感悟着诗词带给我的另一种境界,另一种思想。 如涓涓流水,如淡淡云烟,那些清丽雅致的小诗,总会穿过我的心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我陶醉在早春的清新之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陶醉在夏日的绚丽之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陶醉在秋夜的温婉之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又陶醉在冬雪的烂漫之中。 一唱三叹的琴声,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号角,铿锵有力,那些苍凉悲壮、富有哲理的诗词总会震撼我的灵魂,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读出百姓苦难的呻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读出封建士大夫的苍凉与悲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又读出了前人豁达的胸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被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感动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被游子的思乡情绪感染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良师益友的劝勉,激励着我更加勤奋地去拼搏,去创造…… 一曲又一曲,一首又一首,如神奇的音符,如可爱的精灵,给我超凡脱俗的享受,让我无法摆脱对它们的钟爱。啊,陶醉在诗词无尽的情思、情趣、情理之中,感觉真的挺好! 望采纳,谢了 4.在古诗词世界中漫步为话题的作文初中生活,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我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学习之余,我常到古诗苑漫步,放松放松神经,从中获得了许多快乐.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西塞山前的盛春,白鹭飞翔,桃花缤纷,落在水中随波流去,鳜鱼正肥,一鱼翁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进古诗苑,我听见:山村的夏夜,鸟惊、蝉鸣、还有稻田里一片蛙声,编织成一支醉人的乡村夜行曲.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姑苏城外的秋夜,霜天残月,江畔红色的枫树,江中渔舟的点点火光,绘制成一幅精美的枫桥夜景图 5.以“在古典诗词中漫步”为题的作文前几天,老师开始教《将进酒》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学习古典诗词有甚麽好处呢我回家以后想了想,脑袋里就蹦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何时第一次接触古典诗词呢中学不是。 小学也不是。幼稚园差不多吧!等家人一下班,我就马上询问他们,妈妈告诉我,应该是入读幼稚园不久,外公便教我念唐诗。 当天晚上,我细细回想那时的情况,记忆虽然模糊,但仍依稀记得当时我拿着一本外公以及妈妈的唐诗手抄本,他们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新嫁娘》,《嫦娥》,《回乡偶书》,《游子吟》全都念得滚瓜烂熟。 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妈妈念《木兰辞》,觉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我老是记不牢,当她被我烦得不行的时候,我终於记住了,那时我才九岁,比同龄的学童早了好几个寒暑就学懂了,我很高兴。妈妈常说我背诗记得牢,最不好的是我只记得诗句,对作者,诗意全不理解。 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觉得作者的感情与诗词的内容最难理解,果然就是“三岁定八十”。 从小就接触诗词,令我更透彻地明白“它们”的好处。 “它们”就像一枝已经沾上颜色的画笔,只等待着替我们上色,令我们再添上一层中国的浓厚文化气色;“它们”有时又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当我们把它穿上,犹如披上一件富有中国悠久历史的典雅外衣;“它们”更像一枝充满油墨的钢笔,每当写文章时引用“它们”,就使人觉得我们的肚子里又多了一点墨水。这些所有源远流长的诗,词,曲都有着光辉灿烂的色彩,我们要努力学习,继承这些瑰宝,使“它们”万古长青。 6.在古诗宛中浸漫步 作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诗歌之乡”的美称,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古诗苑中漫步,感受千百年来壮丽的史诗,含英咀华,接受古诗词美的洗礼。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充满着悲欢离合,团聚与离别如同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时而圆满,时而残缺,令人不禁回忆起那曲悠远绵长的《水调歌头》,此词写于丙辰中秋,作者欢饮达旦,抬头望月,兼怀其亲,不禁感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哲理,欢饮借想琼楼玉宇,清风月下念怀,漫步在其中,感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句词选自范仲淹的苏幕遮,向我们表现出一片登高所见的秋景,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这首诗词散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明月高楼林独依,酒入愁肠化作思乡泪,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睡。以悲凉的气息贯穿全文,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以芳草暗指故乡,以苍凉悲壮的词句写出了那幽幽的思乡情意。 在古诗苑中漫步,了解古诗中的离情别绪,诗中的春夏秋冬,诗中的风花雪月、湖光山色交织成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漫步在古诗苑中,如同漫步在一座绚丽多姿的大花园里,走进了一座古老的藏书阁,在诗的殿堂里,体会灿烂多彩的文化与历史。 在古诗苑中漫步,体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丰富与多彩,在历史的书页中留下光辉闪烁的一笔,如歌如画,如史诗般被人们传唱与传颂。 7.以《漫步古诗苑》为话题写一篇古诗赏析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浓厚。上下几千年,从屈原的“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乡愁”,思乡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主题。到了南朝隋唐时代,诗歌形式日臻完善,思乡诗更层出不穷。其中,南朝江总的《微山亭赋韵》,唐代王维的《杂诗》和岑参的《逢入京使》特别有代表性。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晴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到极致,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唯寒梅著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著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韵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与前两首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显得悲戚而沉重。诗人已年届风烛,却还得驻守边关,他不再能有问菊问梅的闲情雅致。在一片苍茫的边塞风光下回望故园,但见长路漫漫无尽头,诗人老泪纵横,在泪眼蒙中看见京中来使,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千言万语,亟须表达,却“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可见相逢之匆匆,“无纸笔”写出不尽的无奈之情,最后只能“传语报平安”。从古至今有多少分离与思念,却也有“鸿雁传书”、“鱼腹报信”之说,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为情势所迫,只得言语相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多年,有千言万语,而今却只能报一声平安,显得十分凄楚无奈。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将边塞诗的悲凉融入到悠悠乡愁之中,更加感人。 纵观这三首诗,以王维《杂诗》生活情趣最浓,浓浓的乡思中有一种乐观情绪。《微山亭赋韵》写秋意,略显凄凉,然而这两首又有一个共同点,即以花作结,以设问完篇。司马迁曾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此处“称物芳”更是为了表现思乡之情的纯洁。最后设问,更延续了诗的意境神韵于言外,将绝句短小的不足弥补了起来。岑参的《逢入京使》则极写悲戚,以苍凉之泪浇胸中块垒,以平安之语体现思乡之切,一改前两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尽管这三首诗各具特色,却都以思乡这根红线贯串其中,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是作者们不矫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实意倾心投入的结果 8.在古典古诗此中漫步 作文享受经典 ——读《经典常谈》有感 微风,细雨,老树,梧桐。 缠绵的细雨,如丝,如绢,如雾,如烟,浸润着窗外的梧桐。沙沙沙沙,如情人的密语,平添了一份静谧,一份悠闲。 就在这清新宁静的雨中,我听着和缓的音乐,轻轻翻开这本《经典常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是《小雅•采薇》中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是《秦风•蒹葭》中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是《魏风•硕鼠》中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是《郑风•将仲子》中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是《豳风•七月》中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品读诗文,不但是为了陶冶情操,更是为了领悟古典的美丽与那份久违了的古色古香的诗韵。纵然现代化社会似乎冲淡了它的足迹,可是,悠悠的流水载不走昨夜小楼的影子,沐浴了周代时期风雨的诗经仍静静地守侯着天空那轮皓月,守候着历史和岁月的积淀,为的是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永恒。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百家,是儒家的“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是道家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墨家的尚贤、尚同和非攻;是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是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是农家的“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是纵横家的“连弱攻强”或“事强攻诸弱”…… 读诸子百家,听各个门派的学说,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 这些观点见证着人们思想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不变的是对天下太平的追求,对更好地治理国家的方法的追求。从这些学说中,感受他们不懈努力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执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气,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迈,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抖擞,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昂…… 品读流传了千百年的经典之作,感受作者在爱里行间传递出的情绪,享受浓浓的墨香与汉字的卓越魅力。在如今这繁华喧嚣的城市里,品读经典诗作,于心灵中开辟一块心灵的净土,种下文学的种子,用经典浇灌,让它长成知识的大树。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而有一些经典便如钻石一般,在历史的长河里,愈冲刷,与闪烁出耀眼迷人的光芒。不论是《诗经》还是《周易》,不论是《说文解字》还是《战国策》,都足以给你带来钻石般的享受。 传承文化,延续书香;享受经典,感受精神。 微风无语,细雨沙沙…… 这是我自己写的读后感,你需要的话还是改动一下吧。 9.语文《古诗苑漫步》综合性活动春 1、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早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7、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