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夏秋冬的诗句《初夏》【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初夏绝句》【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日》【唐】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 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2.关于兰竹菊的古诗兰 古风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咏兰 **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幽兰 唐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竹 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菊 叹庭前甘菊花 唐·杜甫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3.与《既然》徐敬亚这首诗歌主题相关的名句《既然》是并列式与跳跃式交叉,四个既然句式反复,叠合出四个蒙太奇镜头,之间的连接线已被抽掉,并且已不仅并列叠加,而且逐层递进,力量一次比一次强烈,深化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隆起了一股豁达顽韧的向上气概,形式在为意味提供感性寄托同时,引起了意味增殖效应生长。 诗人认为人生如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而且,能给人以暂息的礁石也沉入海底,前方连航标线也没有。诗的开篇便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险。 那么,人生因此是否迷茫了呢?诗人给了我们答案。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身的宏观的哲理的思考。 四个“既然”组成排比句式,音节和谐自然,意象鲜明、具体。如“岸”指目标,“波澜”指生活的坎坷、艰险等。 是诗人站在人生和历史长河中,站在自身的人生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确立了同样的生活态度。 4.观于柳文化的古诗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 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 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东汉《古诗十九首》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诗句。 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西汉孔子第十一代孙孔臧也写有《杨柳赋》名篇。 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 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 《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 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 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 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 正是如此。 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柳树还是历代诗人表达春天的符号象征。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 故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 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诗人突出“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形象鲜明。 柳树最早向人们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唐大诗人杜甫《柳边》有“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诗句。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前引贺知章的《咏柳》诗则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春风中的柳丝,鹅黄嫩绿,令人赏心悦目;柳丝摇摆,仿佛在喁喁低语,向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5.关于祝永远漂亮诗句有哪些关于祝永远漂亮诗句有: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2.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4.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____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5.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____李白《怨情》 6.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____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7.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____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8.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__佚名《关雎》 9.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____刘彻《秋风辞》 10.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____李白《妾薄命》 1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____杜牧《泊秦淮》 1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____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4.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5.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____苏轼《蝶恋花·春景》 16.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____李延年《李延年歌》 6.关于梅松竹的诗句关于松竹梅的诗句: 《苦竹》(唐)杜甫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轩墀会不重,翦伐欲无辞。 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清晨止亭下,独爱此幽篁。 《新栽竹》韦庄唐 寂寞阶前见此君,绕栏吟罢却沾巾。 异乡流落谁相识,惟有丛篁似主人。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松树 (唐)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四松 杜甫 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雕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 终然怅拔损,得愧千叶黄。 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 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 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新栽竹》韦庄唐 寂寞阶前见此君,绕栏吟罢却沾巾。 异乡流落谁相识,惟有丛篁似主人。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关于哲理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8.唐诗中有哪些是描述唐长安的唐诗中接近1/3比例可以说和长安有关。 长安是周、秦、汉、隋的故都所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故迹随处可见,足以引发长安诗人的嗟叹咏歌。而唐代的首都长安,真正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真正是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才尊”。秦川的风物之美,四塞之固,山川的雄伟壮丽;长安的城阙宫殿、楼台亭阁、池苑林园、佛寺道观;长安的街市、酒肆、人物、习俗;长安的音乐、舞蹈、技艺,这一切都是诗人们无尽的诗材。晚年的杜甫居无定所,当他漂泊在夔州 (今重庆奉节)时,写《秋兴八首》,诗中反复抒写的就是他对长安绵绵无绝期的怀念。在《秋兴八首》里,杜甫满怀眷恋地回忆了终南山、蓬莱宫 (即大明宫)、曲江、芙蓉苑、花萼楼、昆明池、渼陂、昆吾、御宿……这些地方都是他当年频动诗兴之处。 长安的四时景色以及与四时相配的节令、民俗,也是诗人们咏歌不尽的诗材。诗人们大量的长安四时诗及节令民俗诗,本书将在以下各章节予以叙述引列。不过,《全唐诗》中所收《忆长安》同题诗一组,却值得一提。《忆长安》同题诗作者共十一人,是:谢良辅、鲍防、杜奕、严维、丘丹、郑概、陈元初、吕渭、范灯、刘蕃,都是天宝至贞元间人。其中鲍、严、丘三人今存诗较多,其他八位存诗俱在四五首以下。“严维”名下《忆长安》题下小注说:“共十二咏,丘丹等同赋。”十二首《忆长安》诗,各以“忆长安,x月时”开头,共六言六句,可见是相约的同题之作,每人各赋长安某月风光景色。因不足十二人之数,故谢良辅分咏正月和十二月。同是这群诗人,名下又有《状江南》同题五绝一首 (谢良辅仍为两首),分咏江南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再分为季、仲、孟,合共也是十二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同题写作。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长安的十二个月是值得回忆的,与之相比侔的,便是江南的四季也值得"状"。固定的句式和篇幅,使《忆长安》类似于词,或者与当时流行的某一曲调有关。白居易有《忆江南》词三首,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可惜《忆长安》的曲调没有流传开去,所以此后便无同题之作了。 另外有关长安的诗作也有大量: 1、军旅题材: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唐大军西出长安征讨吐蕃时的场面 平生白云意,疲尔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从此戎。引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 陈子昂。武后时北征契丹、东出长安 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 安史之乱时期败军回长安 桐柏水西贼星落,枭雏夜飞林木恶。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玉阶舞蹈谢旌节,生死向前山可穴。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男儿生死在手里,营门老将皆忧死。 王建。长安东门裴度征讨吴元济,当 时大文学家韩愈从中书舍人被引荐为行军司马 城上旭日照阑干,城下降戎彩仗攒。九陌尘埃千骑合,万方臣妄一声欢。楼台乍仰中天易,衣服初回左袵难。清水莫教波浪浊,从今赤岭属长安。 薛逢。河湟收复后长安万众欢庆 2、祭祀 (郊祭、祭社稷、祭宗庙、祭百神等)、宴会 (设宴、敕赐)、降诞、出巡、巡幸、封禅,朝廷举行的献俘、祝捷、归降以及会见外国使节、帝王的婚姻、死葬以及重要大臣的死葬等,都是牵动满朝文武官员甚至全城的大事,参与或与闻其事者,都免不了有诗。《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十八首就是其中的名篇 3、朝廷里每日举行的早朝、重要的规模更大的朝会,退朝之后官员们各自在所属衙门里的入直、宿直,他们的除授、迁擢、罢免,文武要员们的奉使、和蕃、赴任、还镇,一般官员们的休沐、请告 (因病请假)、致仕还乡、丁忧返里……以及他们之间的应酬、交往等,成为长安诗歌创作最寻常的诗材。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经在长安或者郊区有大量唱和作。“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