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道家的宋词

1.有关道教的诗词

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道教诗词的类别有哪些

道教诗词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数量众多的经籍 中,有不少是采用诗词的形式撰写的。

另外,随着道教的传播,许多文人也关注 道教活动、神仙故事,并采用诗词形式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从而使之逐渐成为 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具体来说,道教诗词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 种。

首先是“诗”。道教诗起源很早,东汉的《太平经》就是最早的道教诗,魏晋南 北朝时期,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中的《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都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咒语诗 中的代表作是《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的传说;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 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青词”也是道教诗词中的一大类。

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 章,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它通过对道教神仙奇 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 唱词之类。

此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配乐演唱的 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3.道教诗词的类别有哪些

具体来说,道教诗词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种。

首先是“诗”。道教诗起源很早,在东汉的《太平经》就是最早的道教诗,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中的《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都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咒语诗中的代表作是《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的传说;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青词”也是道教诗词中的一大类。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章,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它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此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4.急求十首短的宋词

采莲令(双调)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道、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迎春乐(林钟商) 近来憔悴人惊怪。为别后、相思煞。

我前生、负你愁烦债。便苦恁难开解。

良夜永、牵情无计奈。锦被里、余香犹在。

怎得依前灯下,恣意怜娇态。 诉衷情(林钟商) 一声画角日西曛。

催促掩朱门。不堪更倚危阑,肠断已消魂。

年渐晚,雁空频。问无因。

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 菊花新(中吕调) 欲掩香帏论缱绻。

先敛双蛾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情无限。

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望汉月(平调) 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作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归去来(平调) 初过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绪。

灯月阑珊嬉游处。游人尽、厌欢聚。

凭仗如花女。持杯谢、酒朋诗侣。

余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罢、且归去。

燕归梁(平调) 织锦裁编写意深。字值千金。

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

幽欢已散前期远,无憀赖、是而今。密凭归雁寄芳音。

恐冷落、旧时。

5.求有体现道家思想意味的诗词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宣州谢朓(tiǎo)楼饯(jiàn)别校书叔云》①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湘中】 (公此诗谓屈原也。) 猿愁鱼踊水翻波,(踊或作跃。)自古流传是汨罗。(贾谊《吊屈原赋》云:“侧闻屈原兮,自湛汨罗。”颜师古注:“汨,水名,在长沙罗县。”汨音觅。)苹藻满盘无处奠,(盘或作船。)空闻渔父叩舷歌。(舷或作船。《楚辞·渔父篇》曰:“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为沧浪之歌。”王逸曰:“鼓,叩船舷也。”舷音贤。) 张志和(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叟)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庭坚《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

6.道教文化的道教诗词发展

道教诗词是反映道教生活、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歌作品。

道教诗词发端甚早:在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体裁。

《参同契》的文体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东汉以降,道教组织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和日趋成熟。

魏晋南北朝间,不仅在道门中秘传著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著游仙诗。 炼丹诗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从形式上看,炼丹有外丹、内丹之分,故而炼丹诗的内容也有内丹、外丹之别,或主内丹、或主外丹,或内外兼而有之。

以七言一句的形式,运用象征的文学手法,暗示炼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外,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如屈原的《远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

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

梁萧统《文选》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从作者身份来看,游仙诗可分为道人游仙诗和文人游仙诗。

道人游仙诗与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点是: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

唐宋以来,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日益繁荣起来。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士吕洞宾、施肩吾等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和神仙信念,通过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义的深奥哲理。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在受到道风濡染或者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从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到盛唐诗人孟浩然、李白,从北宋西昆派代表杨亿、张咏到南宋诗人杨万里,都有吟咏道事、游仙畅玄的诗作行世。

在这些诗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虽然并不那么虔诚相信道教,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又往往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