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塘湖春行古诗的译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1)北贾亭(2)西,水面初平(3)云脚低. 几处早莺(4)争暖树(5),谁家新燕(6)啄(7)春泥. 乱花(8)渐欲迷人眼,浅草(9)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10)行不足(11),绿杨阴(12)里白沙堤(13).词语注释 2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3.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4.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5.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6.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7.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8.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9.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10.乱花:各种野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1.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2.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3.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4.阴:同“荫”,指树阴.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 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全文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刚同河堤平行,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下温暖的树,也不知谁家有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 衔着春泥在筑着新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百看不厌的美景,尤其是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2.关于钱塘的古诗1、《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2、《忆钱塘江》 宋代: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译文: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3、《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宋代:司马槱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译文: 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 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 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4、《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宋代:苏轼 送客归来灯火尽。 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 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 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 钱塘江上须忠信。 译文: 客人走后,灯火尽了,西楼挂着一轮淡月。 钱塘江潮水涨潮没有定期。希望潮水的平稳安静,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 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我这离去友人的“孤客”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莫要用当今流行的势利眼光轻视那些多年遭受挫折的人。 你我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5、《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译文: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3.关于钱塘江的古诗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 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浣纱女 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应举题钱塘公馆 周匡物 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桐庐县作 韦庄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 寄罗郎中隐 黄滔 休向中兴雪至冤,钱塘江上看涛翻。 三征不起时贤议,九转终成道者言。 绿酒千杯肠已烂,新诗数首骨犹存。 瑶蟾若使知人事,仙桂应遭蠹却根。 八声甘州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减字木兰花 仲殊 谁将妙笔,写就素缣三百匹。 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江上图。 一般奇绝,云淡天低秋夜月。 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 满江红 严羽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 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 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琚玉佩鹓鸿列。 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 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 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 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青玉案 陈著 钱塘江上潮来去。 花落花开六桥路。 三竺三茅钟晓暮。 当年梦境,如今故国,不忍回头处。 他谁做得愁如许。 平地波涛挟风雨。 往事凄凄都有据。 月堂笑里,夕亭话后,自是无人悟。 八声甘州 陈允平 帘垂鸱尾阁,桂花风、天香满黄扉。 向郁罗霄汉,朝回金阙,心运璇玑。 一点元台初度,八表共清辉。 紫塞烟尘静,捷羽东飞。 此际钱塘江上,爱月仍夜色,潮正秋期。 想波仙冰妹,同日宴瑶池。 报龙楼、玉音宣劝,赐紫金、杯泛日中葵。 庆千秋,醉长生酒,歌太平诗。 人月圆 汪元量 钱塘江上春潮急,风卷锦帆飞。 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 蓟门听雨,燕台听雪,寒入宫衣。 娇鬟慵理,香肌瘦损,红泪双垂。 4.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古诗【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 全宋诗-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 全宋诗-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 全宋诗-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 全宋诗-杨蟠 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 全宋诗-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忆余杭》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5.如何对唐诗《钱塘湖春行》进行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 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歌唱春日良辰 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 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 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 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 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 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 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 鸟。 鸾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 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 燕子穿 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 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 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6.1、古诗中的“钱塘”是指杭州还是浙江宋朝时的"钱塘县杭州市西灵隐山麓。 民国时间。钱塘县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杭州城古代就是钱塘县的县城 在杭州市西灵隐山麓附近啊----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 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西汉也是如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 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改“钱唐”为“钱塘”。 五代:西府 南宋:临安 宋朝,叫临安。 7.钱塘江春行 古诗诗意作者: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 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 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