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与建筑艺术

1.200分悬赏,求论文,题目 古代诗歌与建筑景观

我国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因此在我们对各朝代建筑史进行研究时,建筑实体本身所能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史书记载以及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这中间既包括专门性的建筑论述如《考工记》,《营造法式》等,也包含对当时建筑艺术和成就进行描述记载的各种绘画,诗词,音乐作品等,艺术之间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艺术的相通性使我们得以在研究某个艺术门类的同时发掘其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内涵,提升我们的建筑审美情趣.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古诗词的分析来探讨其中所描述的建筑艺术意境以及建筑与诗词的关系.一,透过诗词读建筑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为了生存而发明工具,为了生活而创造艺术,艺术伴随人们改变自身栖居场所的过程而发展.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几乎个个都是全才:米开朗基罗既是建筑家,雕刻家,又是画家和诗人;达芬奇既擅长艺术,还精通科学……而在我国古代同样有许多身兼数职的才子,他们有的既是朝廷大臣,又同时是诗人,画家,建筑家,园林家,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明清的计成等等.这反映了文学艺术与建筑艺术的交叉与结合,于是在诗词园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之花缤纷开放,撇去作品所涵1,庭院深深深几许—诗词中的建筑特色原词: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J坏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口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妹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姜姜千里.天涯情味.仗酒拔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雾.这首词给我们提供了武昌安远楼的各方面信息,同时通过艺术手法可以感受到词中所描写建筑的缥缈意境,从一个侧面展现安远楼在当时的功用效果,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感悟,注重人本思想的特色,与西方石头建筑的神本思想相去甚远.词前注解中说明了安远楼的建造年代为宋淳熙十三年丙午冬季(1186年),而前两句"月冷龙沙,尘清虎落"揭示了建筑的时代背景,即建筑是在局势较为安定的情况下兴建的(当时武昌为宋朝抗金的战略要地,"龙沙"指塞外,"虎落"指护城笆篱),因而给楼命名为"安远",这是道明楼名来历."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这三句话是由远及近地描述安远楼的外观和细节:先展现楼的整体气势为高高矗立的多层楼宇,这反映了宋代建筑中修筑高楼己盛行.接着描述建筑红漆栏干曲折环绕,琉璃檐牙向外伸张,说明了建筑的用材和色彩.接下来的"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可以判断"此地"便是黄鹤山,也就是著名的黄鹤楼所在地,这可以在后文的"叹芳草萎萎千里"得到确定,因为词的下闽大多化用了崔颖《黄鹤楼》诗意.最后一句"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霏"则是描写的安远楼周围景色,我们可以推测到安远楼在当时的武昌城与黄鹤楼一样是一个制高点,可以尽览周围一片雨后晴朗的暮色,这是在现在高楼林立的武昌所无法重现的景观了.102通过这首词,可以帮助我们重现已不存在的安远楼的建筑景观.2,雕栏玉砌应犹在—诗词中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建筑形式非亭台楼阁莫属,这一类建筑可居庙堂之高,如皇城之中的钟鼓楼;可处江湖之远,如送客千里的"长亭连短亭"……他们从兴建之初就被设定为某种意境,因此也最容易入诗.亭台楼阁往往唤起诗人们的不同感触,或坦荡或悲凄,或抒怀或流连,我们也得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古代建筑形式的特点: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说明当时建筑以两层为多,上到三层的除了塔以外还较少见,因此用了一个"更"字凸现建造于北周时期的鹤雀楼在当时能达到三层高的独特之处.而同时唐代诗人的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则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胜唐时期建筑己经能够建造的比较高的程度.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建筑史的时候体会到唐代楼阁建筑向高处发展的趋势与建造水平的进步.王夫之在他的《宋论》中提到,早在北宋初年一些官僚"建亭台,邀宾客,携属吏以登临玩赏,车骑喧闻,见于诗歌者不一",这种为吟诗赋词而兴建亭台的做法是诗词促进建筑发展的一个佐证,而登亭台楼阁以作词抒情遂成了宋代词人的一个传统,词人们塑造的各种意境因亭台楼阁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四时景物各异,以及登临时的心态各异而千差万别,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高远境界,亦有"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感伤情怀,但都传达给后人一个信息,即亭台楼阁在当时被赋予的游憩功能以及其在景观设计中起到的造景作用是不可忽视而且非常成功的.这能帮助我们在做古典景观时通过理解诗词意境做出合乎情境的设计,而不是做出一些没有生命力的假文物来.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苑羹V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

2.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在结构上的特点

1:木架结构(有叠梁式和穿斗式)

2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史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例如 华表 拍南方 照壁 铜狮等

3 封建宗法礼制的设计

4 空间设计

5 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6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7 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3000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歌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8 色彩的运用

中国建筑在很早就采用木材上涂漆和刷桐油的方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达到实用 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梁 枋等处绘制才华。

9 工程做法

具体的展开可以在网上收下

3.与建筑有关的诗句

诗句:

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 飞”这是《诗经》中描写周代宫殿建筑的诗句。在古人心目中他们非常自然地把建筑造型与飞禽联系在一起。

阿房宫赋 杜牧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

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宫归京》中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还有《念昔游三首(其一)》中的“秋山晴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这都表明杜牧对佛教建筑是颇为欣赏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宫归京》·杜牧

秋山晴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念昔游三首(其一)》·杜牧

九重宫阙晨霜冷,十里楼台落月明——《四鼓出嘉会门赴南郊斋宫》·陆游

4.文学与建筑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把建筑比作钢筋铁骨的硬汉,那文学就该是位柔润窈窕的姑娘,二者乍看并无太多相似之处,其实质却是融熔共通,相互启迪共造的。赋予了文学气息的建筑就不仅仅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摞叠,而是一个有灵魂的巨人。同样,文学汲灵感精华于建筑,把每一处美丽的楼宇茅舍创作糅合为一组动人的故事。

贾平凹曾写道“国无精神者颓,人无精神者废”,大抵建筑也是这样的吧,没有文学内涵的建筑是空洞和缺失灵魂的。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每处亭台必得题字,这是建造建筑的一个步骤,一个没有题词的建筑是未完成的。

在文学这片广袤深沉的土地上,遍植着灵感启迪的花朵,俯身可取,撷取皆是。在中国古建筑中,瑞兽装饰艺术既是生活内容的反映,又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审美理想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传统的祥瑞思想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世俗化的吉祥观念,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以“祥禽瑞兽”为主题内容的吉祥装饰纹样在建筑构件上随处可见, 这种建筑的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准则,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 文学之于建筑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古建筑中,在世界各国建筑中也皆有体现。

巨柱一直被西方世界赋予神性内涵 ,极受重视。一代代建筑师反复权衡比例、精心推敲形式,终于在古代希腊走向了规范化,确定下三种固定的类型来:多力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每种皆有其固定的格式与比例,极严谨、精致之能事,以至于一度被后人认为是西方世界不可更改的建筑艺术法则。这与其写实主义、理想主义的艺术取向和执著认真、穷究物理的文化性格是分不开的。

我们阅读建筑,往往能得出反超于建筑之外的视觉享受和精神洗礼。美的建筑经人的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合,神志的感触。

《诗经·小雅·斯干》写道:“殖殖其庭,有觉其盈”,就描写古人对造好房子的赞美。又赞美建造好的房屋的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亭台楼阁可以引发着文人的思维,催化蕴积于胸的意绪心态,提供抒情写志的媒介 。对建筑的描绘、赞美、并通过建筑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感情,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腾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建筑为抒情的对象,由对建筑的描绘来表达着作者的各种思想和感情,因此可以知道,建筑既具有文学意蕴,建筑又能蕴生文学。

“行有余力,以至于学文”,文学是林徽因事业规划之外的一笔额外收获。 谈到文学与建筑共通,林徽因,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奇女子,自然不能不被提起。她不是个只知红妆施粉的街巷女子,而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和文学家,有着在文学和建筑学上的双重造诣。夏铸久先生曾有评价:“林徽音的建筑史写作,文字动人,使得一种技术性的写作,也充满了热情,以带有深情之语句,肯定的口气,鼓舞读者之感情。”纵观营造学社先辈们的有关建筑学术方面的论文,她的“平郊建筑杂录”显然是其中最充满激情优美的。

建筑与文学从来是可以溶于一炉的。建筑可以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文学可以为建筑增辉。文学可以成为建筑的装潢材料,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文学可以为建筑做永久性的广告,从而增加建筑的知名度;文学为建筑提供艺术匠心,间接开拓建筑设计思路。了解文学如何为建筑增辉,可以知道建筑与文学的关系,建筑从文学中吸取文化营养,丰富建筑自身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文学与建筑文学艺一直是联连贯通的,文学艺术与建筑艺术有着共通的语言,也有着沟通互取的必要。不论是建筑还是文学,如果离开了相互的启迪与包容,都不可能被正确的理解和开发,只有将文学与建筑放在同一坐标下研究才会诞生出伟大的作品,像两株连理的长生木一样共荣共生。

5.园林建筑的意境与诗词绘画的关系

1 古典园林和古代诗词绘画溯源 1 .1 园林意境和古代诗词绘画的含义 园林艺术是动态的空间艺术(其中有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和游览者的动态游览序列),其置景要素是一个个物质实体,按一定的主题布局,安排诸要素组成各个园林空间,接受园林空间的主要诉诸于视觉,所以园林艺术又属于视觉艺术,且是物质因素较大的空间视觉艺术。

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设与表达,而古代诗词绘画在古典园林艺术意境的创设与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借。何为意境和园林意境?《词海》中意境的定义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思想境界”;园林中的意境可理解为:“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意镜,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即比拟和联想的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等四季的变化,但是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象征手法),只有借助文学语言(园林题咏)手法,借助文学作品创造的画面和意境,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才能因妙趣横生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特别是五代末期,在唐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至宋代有所发展,特别是在园林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楹联题咏是语言艺术,是意觉时间-空间艺术,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诗词的精萃,其媒介材料是词(语言)--- 一种非物质的精神载体(人为的符号),其精神内容因素较大,较空间视觉艺术(象征手法)有更大的时空领域,语言艺术的表意功能能唤起游人的形象思维,并展开联想,去自由地联想和体验园林意境的无限空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如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山区鹭云寺“静含太古山房”,意含“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

所谓“静含太古”即是要学习三代以前的有道明君,突出了其意境。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艺术(楹联题咏)的媒介材料的特征决定着语言艺术是一种精神因素内容比较大的艺术种类,其精神内容的审美价值则加大了。

刘天华曾比喻说:楹联题咏与石刻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和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 1. 2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端原始 我国的古典园林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的作用之下而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它的生成期:殷周时期的囿(即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秦汉建筑宫苑,这是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一。

关于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子和庄子均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经济衰退、战火不断、社会混乱使那些自信心崩溃、理想幻灭的士大夫阶层日益建立了以自然、适意、恬静为特征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使得士大夫一意在内心取得平衡,追求田园生活和融入到自然大川中的隐居生活,出现了自然审美观,并相继出现了田园诗、山水诗和田园文学,反映在美术上,就出现了歌颂隐居生活为主题的人物画,而为了给这些人物一个合适的可以烘托主题的环境,山水画开始作为那些文人逸士的活动空间的背景而逐渐发展起来,公元3世纪--6世纪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它的转折期,私家园林如北方石崇的“金谷园”,南方如湘东王萧绎的“湘东苑”。皇家园林如曹魏洛阳营芳林园(华林园),是寺庙园林的兴起。

全盛期:隋唐时期皇家园林有隋代洛阳的西苑、唐代长安的大明宫、华清宫、兴安宫,私家园林如白居易宅园,宰相李德裕平泉山庄,诗人王维兰田山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等。出现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性质的园林--曲江。

成熟前期:东晋自然山水园到唐宋写意山水园,元、明、清初(雍政)宋代写意山水画,简约笔墨获取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发展成南宋的写意画派。该画派的理论和创作手法,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很大,园林和诗画的结合也就更加紧密,能够精练概括再现自然,并将自然美和建筑美相融揉,从而创设一系列富有诗清画意的园林景观。

北京园林多集中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两地,汴梁是北京的京城,皇家苑囿多集中于此,宋徽宗时又在宫城东北建著名的“艮岳”。明朝中叶又形成一造园的高峰,明中晚期建拙政园、留园、艺圃、玉峰园等,波及周围的城市如扬州、太仓等,并出现造园家如计成、张南垣、周秉忠等。

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康熙、乾隆城内主要是在明西苑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修造,北京的西北郊建有静宜园、静明园、园明园、畅春园、清漪园(即现在的颐和园)等五个皇家园苑,承德避暑山庄、清代集锦园,乾隆六下江南,如园明园40景、承德避暑山庄康熙36景和乾隆36景,其中每一个景点都有其各自的主题和意境,北京以外,明清的私家园林多位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以及珠江三角州一带。

6.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有关知识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4333330”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