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翻译白话文渔夫:西塞山前方飞旋着群群白鹭,衬着桃花瓣的清澈动人的流水里游泛着肥美的鳜鱼。打鱼的渔夫们戴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翠绿的蓑衣,流连忘返,即使是那斜斜的清风和轻柔的小雨也不用归去。 望洞庭:湖面的的波光与秋时的明月相互映衬和谐美好,水潭表面没有一丝微风就像一面未经磨粗的明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光水色碧绿翠雅,就像白银制成的盘子里点缀着一只青青的螺壳。 长相思:无边的汴水与泗水静静流淌,一直流到 远方瓜洲古老的渡船口,吴山上散布着一点一点的佳人愁思。那思念和遗憾像水流一样悠远不绝,那种遗恨直到远方良人归来才会停止,映着淡淡的明月光,那人儿孤独地倚着高高的阁楼。 江雪:千里绵延不绝的寒冷冬山上空没有一只鸟儿划过的影迹,举目万里看不到一缕人烟。唯有寒冷的远江上飘荡着一只孤单的小舟,舟上披着蓑衣、头戴竹笠的老渔翁,孤独地向着江面垂钓,不知是在钓江中沉睡的鱼儿还是那纷纷扬扬的寒雪。 饮酒太多,不知道您需要哪一首? 2.白话诗和古诗词哪个更好当然是格律诗。 首先,格律诗,一般情况下,对仗都比较工整,读起来都朗朗上口,文辞的较优美。其次,格律诗历史悠久。 格律诗,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经久不衰。是老祖宗传了几辈子的精华。 而现代诗,也就是白话诗历史则比较短。你想一下,你们语文老师让你背的古诗多还是白话诗多。 虽然考试的时候,整天有内古诗文默写是挺变态的。但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格律诗必定有它的特点。 最后,唐朝的时候,谁写得好是可以做官的,请问,谁写现代诗写得比较好然后直接去做官了。想想李白想想徐志摩,你感觉哪个人的影响力比较大。 3.把古诗写成白话文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①风过栏干水不波。② 想见夜深人散后,③满湖萤火比星多。④ 【注释】 ①倒影浸天河: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天河: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是由许 多恒星构成,通称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 ③想见:由推想而知道。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④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萤火虫:昆虫名,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 能发带绿色的光。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诗。夏天夜晚,人们坐在 荷花池边,看到天空的银河和池塘内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 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银河里一般。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 水也没兴起波纹。可以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虚实兼写,以动衬静。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后两句 写想象之景。实景写静,而想象中的虚景,却以萤火飞动,映入水中,以动 写静,动与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4.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50字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 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 5.论语古文白话文对照学而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为政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8』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八佾第三『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6』季氏旅於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7』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