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中描写流沙河的诗句是什么1、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 2、不黑不青蓝锭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3、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4、顶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以上四句都是关于沙僧的,至于流沙河的真不敢确定,看看下面有没有你中意的。 话说唐僧师徒三众,脱难前来,不一日,行过了八百黄风岭,进西却是一脉平 阳之地。光阴迅速,历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 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三藏在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边水势宽阔,怎不见船只行走,我们从那里过去?”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 那行者跳在空中,用手搭凉篷而看。他也心惊道:“师父啊,真个是难,真个是难!这条河若论老孙去呵,只消把腰儿扭一扭,就过去了;若师父,诚千分难渡,万载难行。”三藏道:“我这里一望无边,端的有多少宽阔?”行者道:“径过有八百里远近。” 八戒道:“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行者道:“不瞒贤弟说,老孙这双眼,白日里常看得千里路上的吉凶。却才在空中看出:此河上下不知多远,但只见这径过足有八百里。”长老忧嗟烦恼,兜回马,忽见岸上有一通石碑。三众齐来看时,见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重点就是这几句!!!!1 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 2.形容悟得本心的诗句有哪些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释文: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 释文: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3、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伤仲永》宋代:王安石 释文: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4、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洛神赋》魏晋:曹植 释文: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魏晋:王羲之 释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6、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凤求凰》两汉:司马相如 释文: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魏晋:陶渊明 释文: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8、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三则》清代:蒲松龄 释文: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9、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过秦论》两汉:贾谊 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 10、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山市》清代:蒲松龄 释文: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 11、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三首·其一》魏晋:王粲 释文: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12、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传》两汉:司马迁 释文: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13、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屈原传》两汉:司马迁 释文: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14、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墨子怒耕柱子》先秦:墨子及弟子 撰 释文: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15、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画地学书》宋代:欧阳修 释文: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3.谁能解释悟空悟能悟净的意思悟空”就是“悟道”,“悟道”就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 “悟”有着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其中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的是一种结果,通过多年的修炼、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当达到“无我”的状态之时,他做任何的事情就不会再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脾气所左右,不会为自己的得失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言语而左右,不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 这时也就是他真正修成正果之时,此时的他真正有了“道”,而这种道是一种无我之道,就像《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无法说的明白的,能说清楚的道不是大道!当然,开始的孙悟空是不具备这样的“道”的,脾气暴躁、经不得别人的言语等等,但到最后这一切就看的淡了,如来佛封他为“佛”,他也只不过拱手说了句“谢谢”,经过14年的磨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感“悟”到了“空”的真谛!成也悟空,败也悟空 8楼 皈依是入佛道之门,但不是敲门砖,入了门就可以丢弃。皈依法是佛法的根本贯穿着觉悟成佛的全过程。 大家读过《西游记》,这一点在《西游记》上说得很清楚。《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 大家可以想一想,观世音为唐僧选的一个徒弟的名字上,都加着一个“悟”字,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皈依佛就要“悟”空,进行“空”的实践,但是人的思想被各种无名烦恼所占据,像猴子一样一刻也不能安静。它头上的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唐僧念了一路,一直到西天才得以消失。 孙悟空的“大圣”本领,则是人的智慧本心的象征。 皈依法就要持戒。 “悟能”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八戒”。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 守戒即是悟能。小说把“悟能”设计成猪,代表人的愚味无知和贪欲。 悟净是僧人的形象,净是悟空、悟能的结果。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作为师父的三藏法师,是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的众生代表。他有 慈悲心,但是却识别不了妖魔。 三个徒弟都可以腾云驾雾,唯独他不能。通往西天和遥远路程,他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他必须在九九八十一难的各种困境和魔障的生死博斗中悟空、悟能、悟净,最后修成正果。 这一点象征意义非常重要。九九八十一难中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心。 那些妖魔鬼怪不约而同地要吃唐僧肉,是比喻贪欲妄念对自己身心的损害。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一个人的最大的敌人确实是自己。 唐代把解释佛经的文字和图画叫做“经变”,《西游记》是一部天才的、十分严肃的“经变”巨著。 三个徒弟跟随三藏法师一起到达西天,是对三皈依的正确演绎。 4.西游记里 三个徒弟的法号 悟空 悟能 悟净 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和他们三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分别叫做: 悟空、悟能、悟净。 《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中描写: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中描写: 那怪从新礼拜三藏,愿随西去。又与行者拜了,以先进者为兄,遂称行者为师兄。三藏道:“既从吾善果,要做徒弟,我与你起个法名,早晚好呼唤。”他道:“师父,我是菩萨已与我摩顶受戒,起了法名,叫做猪悟能也。”三藏笑道:“好,好!你师兄叫做悟空,你叫做悟能,其实是我法门中的宗派。”悟能道:“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那呆子欢欢喜喜道:“谨遵师命。”因此又叫做猪八戒。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中描写: 菩萨即唤惠岸,袖中取出一个红葫芦儿,吩咐道:“你可将此葫芦,同孙悟空到流沙河水面上,只叫悟净,他就出来了。先要引他归依了唐僧,然后把他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却把这葫芦安在当中,就是法船一只,能渡唐僧过流沙河界。” …… 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来,与他落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