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史论

1.【试述唐宋词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面】

前此的唐宋词的研究,较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然而唐宋词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恰恰是依靠了传播的力量.本文将唐宋词的传播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唐宋词兴盛的原因,并通过对唐宋词各种传播方式的具体考察,探寻其在唐宋词史的进程和唐宋词风的演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序论部分主要对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并概要介绍了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唐宋词的传播背景和传播阶段.唐宋词的传播背景是唐宋词传播研究的基础,其传播背景一是城市化,这为唐宋词的欣赏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二是商业化,这为唐宋词的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温床;三是“去道德化”,这为唐宋词的创作摆脱了精神的束缚.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唐宋词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乐人之词”、“诗人之词”和“词人之词”,它们分别和词的声音传播、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密切结合.第二章:唐宋词的歌舞传播.。

2.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推荐书目

童鞋真巧,偶也是考这个专业滴~~~北大中文系都是米有参考书滴,八过有考上滴前辈提供的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理清章节脉络,注意对主要作家的评价。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考点较少,不常出题。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精读。不能放过每一句,包括章节后的注释。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朱维之 南开大学出版社 精读。理清章节脉络,注意对作家的评价和课后思考题。

《欧洲文学史》 李赋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参考。虽然很全面,但篇幅较庞大,适宜查阅。

《东方文学史通论》 王向远 上海文艺出版社 选读日本、朝鲜、越南文学部分。

《比较文学概论》 杨乃乔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注意比较文学流派发展和学科内部基本理论概念的定义。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乐黛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不直接出题,但为基础。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胡经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了解每一个文艺思潮观点。

《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 上海译文出版社 精读。注意选段前的简介。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张少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知识点琐碎,要反复地看。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

一起努力吧,复习加油~~~

3.宋朝写宋词的人和写原曲的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4.柳永词中的意像论文

词是音乐文学,它既具有文学的特征,又有音乐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词的传播不仅可以通过歌妓们“传之歌喉,播之管弦”进行动态的传播,也同样可以像诗文那样以刻本和抄本为媒介进行静态传播。到了宋代,由于印刷业发达,各地官府、书院都刻印书籍,民间刊刻的坊本尤多。

因而出现了许多词籍版本。北宋已有总集、别集之刻,如《花间集》、《尊前集》、《乐章集》等,但多数词集刻于南宋。

它们之中,无论是总集还是别集,都为词的流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柳词是当行本色的音乐文学,歌唱传播是它流行久远的重要途径,因此柳词借助于歌妓的歌唱传播风行于一时,《乐章集》在不同朝代的大量编刻是柳词以文本的形式广泛传播的另一种方式。

别集的编辑既是衡量一个作家创作成就的指标之一,也是在传媒手段不够发达的的时代作家作品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柳永不仅有自己词专集的编辑刻印,而且在历代有多种版本流行和传世。

王兆鹏在《唐宋词史论》一书的《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一章中统计,柳永以现存14种词集版本的数量而名列两宋词集版本排行榜的第14位。

5.邓红梅的项目经历

1、《明词流变研究》,2001-2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

2、《山左名媛词校注》,1996-1999,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独立承担。

3、《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1999-2002,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独立承担。

4、《明代词史论》,2001-2004,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基金项目,独立承担。

5、《女性词史》,1999-2000,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师出版基金项目,独立承担。

6、《辛弃疾研究资料汇编》,2001-2003,教育部齐鲁文化中心项目,主持人。

7、《南宋词接受史研究》,2002-2003,济南大学《中国词接受史研究》子项目,主持人。 1、《乱世流萍--杜甫传》(专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女性词史》(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闺中吟-传统女性的精神自画像》(专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半边风景丛书》(独立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李清照新传》(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朱彝尊的爱情词说》,《文史哲》1993年第5期。

2、《朱淑真事迹新考》,《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3、《陈与义诗风与江西诗派辨》,《学术月刊》1994年第8期。

4、《女性词简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5、《明词综论》,《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6、《柳永词论三题》,韩国《东方汉文学》第16辑,1999年2月。

7、《唐宋词中的生命意识透视》,《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8、《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9、《徐灿词论》,《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10、《辛弃疾与陶渊明》,《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1、《论辛词好称渊明的原因与价值》,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第2期。

12、《水月禅境 山鹤幽情》,《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13、《词学视野中奇特的两面人》,《山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14、《影响的焦虑 灵境的启示》,《现代语文》1999年第3期。

15、《另眼相看中国传统文论》,《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16、《女性词史摘要》,《词学研究年鉴》2000年3月。

6.

《四库提要》云:“词至晚 唐五季以来,以 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

关于宋词宏观的变化,一直有学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梳理、把握其脉络,以期呈现“历史的真实”。在这个问题上,以下诸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王兆鹏《宋词流变史论纲》(《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以作家为纲、以人系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进行概括和。王文认为,柳永发展了词体,以其创调之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则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周邦彦注重词的章法结构,使词的艺术规范性得以提高,南渡前后女词人李清照异军突起,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心态;而辛弃疾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词体在文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比辛弃疾略晚的姜夔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而王洪《试论唐宋词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及其词史意义》(《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以温、柳、苏、周、姜五人为基点,对唐宋词史流变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以为温庭筠奠定了诗庄词媚的分野,其词可称“听者之词”;柳永偏于俚俗,为“歌者之词”;苏轼以诗为词,称“雅词”;周邦彦以赋为词而趋工艺化,谓“赋者之词”;最后,辛弃疾独成一派,姜夔将词推向工艺、高雅、朦胧化,可称“清客雅词”。

与上述两文思路相似,梅大圣《论词的传统与东坡词定位及创作动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对词史发展的梳理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认为早期的隋唐民间词以较强的社会功能与诗骚传统相承,至晚唐五代侧艳新风始取代了早期传统;北宋初中期,欧阳修始有闲适旷逸之作;至东坡藉词为“诗之裔”理论表现庄严人生与冷酷现实,复早期传统之“古”,从而给词以新的生命力。

张雁《从(花间集〉到〈花外集〉——从词集名称看宋人词学观念的演进》(《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则从词集的具体名称和变化入手,描述了宋人词学观及其变化轨迹。词由花间尊前的歌词走向社会,走出儿女之情的狭窄空间,在词集名称的发展变化上得到了直接明显的体现。而蔡义江《从花间尊前到慷慨悲歌——词的特点及发展》(《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以词的形式结构特点、发展历程和重点作家为线索,也清晰勾勒出了词的发展脉络。

除了词史的宏观研究以外,对于词史阶段性和横截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

王洪《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剖析了东坡“雅化”对词史的重大影响,认为苏轼“以诗为词”本质上是引诗之雅以改造词之俗。“雅”的内涵已由言志变为宋士大夫以归隐为中心的精神宣泄。苏词以题材、境界、艺术手法三者之雅完成了这一改造。其影响自秦、周而达姜、吴。

邹志勇、韩晓东《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意义》(《晋阳学刊》1997年第2期)分析了北宋前期60年中词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引起的词作的个性色彩和对现实的关注,指出60年词史对于宋词的过渡意义在于:一是宋词繁荣的先声;二是对提高词体的地位功不可没。董希平、刘尊明《宋初五十年词坛岑寂探因》(《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则分别以“汴都不唱江南词”、“江南才子江南老”、“艳风虽发归寂寥”为题,对宋初50年词坛创作不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宋人对亡国之音的警惕、对南人的歧视以及对媚软艳风的排斥、抑制,压缩了词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宋词50年的岑寂局面。

乔力《主体意识的高扬:论北宋中后期词的两种艺术精神及创作特征》(《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对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这一词史巅峰期的艺术精神及创作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苏轼变词为陶写之具、弘扬主体意识、提高词的文化品位和周邦彦专心词法、建立规范、示人门径是本阶段词史的重要特征;而这一时期的艺术精神则可以表述为:本体意识强化和主体自觉性的高涨、新旧传统错综融汇、多种风格竞艳并驰及艺术水准成熟完美。

至于南宋词,陶尔夫《南宋词与清代词学研究中的困惑》(《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描述了自宋至清的尊南宋与尊北宋之争的过程及清代长期存在的尊姜夔、张炎与尊辛弃疾之争,指出南宋词思想内容的高、阔、深,艺术技法的精、新、美,风格体式的丰富、齐备,已达历史极致,而清人面对南宋词所表现出的困惑迷失,实是对南宋词的历史评价和整体观照存在欠缺和失误,这一点,在现在和将来都值得我们借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