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兆鹏出唐诗宋词排行榜的目的王兆鹏告诉记者,他曾经率领团队在高校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很少阅读我国传统经典。这引起他的反思,为什么西方的交响乐能长久不衰?能否找到一种令大家接受的方式来阅读那些经典? 王兆鹏感叹道,研究经典,自然要关注经典的传播。文学经典,不能只是供学者研究的古董,不能只是博物馆里的展示品,应该让它广泛传播,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 用什么样的言说方式、借用什么样的媒介、用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普及古代诗词经典,才能让当下的读者大众能够欣然接受,让全社会来关注经典、阅读经典?王兆鹏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后来他和学生想到“排行榜”。于是,他们想到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用客观数据来衡量排比唐诗宋词中哪些篇目比较受人关注、影响力指数比较高。就像选超女一样,用粉丝投票的结果来定夺被选者人气的高低;又像NBA选全明星一样,用网民球迷投票的结果来决定哪些球员入围全明星阵营。 当然,他又称,他们做唐诗宋词经典的数据统计,跟超女和NBA全明星票选又大不相同,超女和NBA全明星票选反映的是短时的人气指数,而他们做唐诗、宋词的排行榜,选择的是千百年来长时段的各种历史数据。唐诗宋词排行榜和选超女、选全明星相同之处只在于,二者都是用客观的数据来决定结果。不管你个人的主观好恶如何,你是否服气和认同,公众票决选择的结果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他反复强调,排行榜是他们传播经典的一种策略,一种试验性的方法。“不管怎么说,在当下这种人们被物质欲望绑架的时代,能读一点经典、关注一下经典,获取一点精神滋养和慰藉,总是好事。” 他称,他不是“恶搞”经典,连“戏说”都不是。他是严肃认真地用科学的方法并采取当下大众可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经典、推广经典的。 王兆鹏告诉记者,如果排行榜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从而吸引大家对经典的兴趣,他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就如同于丹之于“论语”一样。 2.王兆鹏是谁王兆鹏,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9年生于湖北鄂州。1982年于武汉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5年至1987年在湖北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曾昭岷教授学习唐宋文学。1987年赴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唐圭璋先生研治词学,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湖北大学任教。 1992年破格晋升教授,1997年至1999年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00年调至武汉大学任教。 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已出版《张元干年谱》(南京出版社1989)、《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两宋词人年谱》(文津出版社1992)、《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全唐五代词》(合作。 中华书局1999)等词学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馀篇。其中《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获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 曾先后主编《词学通讯》和《词学研究年鉴》。1995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3.宋朝写宋词的人和写原曲的人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4.求西游记的读书笔记昨天下班后在先锋闲逛,在架上突然发现一本《西游记漫话》(林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年八月出版,定价8.30元),喜不自胜,买回家一边吃饭一边迫不及待地翻看,读到紧要处,简直要笑得打跌。 这本书从开头就很对我的脾胃,第一篇文章《关于“大闹天宫”故事情节》就针对“大闹天宫反映农民起义”这种论断进行了剖析和反驳。当时的主流舆论是,“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的产生,如果不是建立在历代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或者说其中心不是反映农民起义,那是不可能的”,作者随即就提出:“然而为什么‘不可能’呢?却从来缺少分析和解释,这就使得这个结论虽然说得十拿九稳,却并没有多少把握”。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故事的情节及孙悟空的性格,并旁举了中国历史上的造反故事和古代俄罗斯的英雄故事(英雄伊里亚,《俄罗斯勇士》),指出了这种“大脑天宫反映农民起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再看一下写作时间和发表刊物,分别是1956年9月19日和《文艺报》1956年第十三期。 在那个时期写出具有这种观点的文章,着实让人钦佩。(随后我在网上读到了余杰的文章《林庚先生》,如此说道: “年逾九旬的林庚先生是北大中文系年纪最大的老教授。 老人平时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在中文系呆了整整六年,也不过见了先生三、五次面而已。 据说,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那天,林先生穿着一身笔挺的新衣服,满头的白发也梳得‘一丝不苟’。他讲《红楼梦》,讲古典诗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那风度,那气派,学长们回忆起来至今依然为之而神往。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可见先生人格之高尚。) 随后的《<西游记>漫话》写成于1988年,作者自称“历来喜欢童话…所以也就格外偏爱《西游记》,十年动乱期间,夜读《西游记》曾经是我精神上难得的愉快与消遣”。 文章先分析了孙悟空形象的生活依据和现实基础,多次与古代白话小说中英雄人物进行了比较,随后剖析了小说的喜剧特点,最后逐渐总结出了小说中的童话精神(这种童话性的论点最早见于李贽的“童心说”)。林庚早年是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重要诗人,后又以唐诗及楚辞的研究名家著称,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笔端生花,看他这部学术论著,丝毫不觉得沉闷和吃力,相反倒要时时揉几下肚皮。 最后两篇分别是对《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分析文章,读来亦有受益之处,因为篇幅短小,也附于本书之中。附一、本书目录:关于“大闹天宫”故事情节《西游记》漫话 从菩提祖师谈起 天上人间 江湖风波 取经记与闹天宫 喜剧角色 动物王国 童心说 童话的天真世界 结语“赤壁之战”分析《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新的意识形态的萌芽后记附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已出书目)西游记漫话 林 庚著神韵论 吴调公著屈原论稿 聂石樵著杜牧研究丛稿 胡可先著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张惠民著文心雕龙研究 牟世金著石头记脂本研究 冯其庸著昭明文选研究 穆克宏著庾信研究 林 怡著唐宋词史论 王兆鹏著道教与唐代文学 孙昌武著附三、关于《西游记》,记得魅同学写过一段,当时很是久仰。 没有征得同意,也钞在此处: 《西游记》 什么魔法狠毒,自有招数神奇;什么刀山火海,什么美女画皮; 我最早看过的大书。算来是,小学三年级的暑假,作业不多(当然即便很多也坚决要拖到最后一个礼拜的),在家里书橱翻得一套《西游记》,灰扑扑的水红色封面,有三本。 拿去问爸爸可不可以看,回答可以,于是就看。那时侯真乖也安静,三本大书很多很多字,认识不认识的,慢慢就读下来,看完了。 我一直都不觉得奇怪,因为很好玩嘛,但妈妈就很高兴,经常同人夸耀我的这份耐心。 后来到高中还是大学的,重新读过,另外的版本,精装的,只一本,每回后面都有评述,渐渐觉出些不曾领会的意思,原来书里是常常贬损观音的,评论很缺德开玩笑说“半截观音”,不知是上半截呢还是下半截呢,小道士自称是师傅靠胸贴肉的弟子,意思却原来如此不堪,这个倒很像丹纳《艺术哲学》里讲到的中世纪欧洲艺匠们和徒弟的关系;最可怜牛魔王的家族悲剧,妻离子散的,还饶上狐狸小妾的性命,唉,谁说佛家不心狠。 小学三年级看到的,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那时侯只记得唐僧老爱说“啊耶,好大一座山呀!”,八戒会讲“师傅问我是什么山,我就说是石头山;师傅问我是什么洞,我就说是石头洞。” 前几天上佛教考古的时候,说壁画和颜料,有一种叫百草霜的,我忽然记得那是孙悟空给国王做医生开的一味药,其实就是锅灰啦,报告给老师,他奇怪我怎么能记得住这样的细枝末节,又说如果真是这样至少知道明代是这样叫法,当时可让我得意坏了。 一直以来,对冠名以水煮的书都不怎么感冒,因为我不知道水煮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水煮三国》大热的时候,我坚决地抵制住没有看。 后来隐约记得在一份什么报纸上看到书评,说有一本《水煮西游记》不错,深入浅出。 5.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推荐书目童鞋真巧,偶也是考这个专业滴~~~北大中文系都是米有参考书滴,八过有考上滴前辈提供的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理清章节脉络,注意对主要作家的评价。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考点较少,不常出题。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精读。不能放过每一句,包括章节后的注释。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朱维之 南开大学出版社 精读。理清章节脉络,注意对作家的评价和课后思考题。 《欧洲文学史》 李赋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参考。虽然很全面,但篇幅较庞大,适宜查阅。 《东方文学史通论》 王向远 上海文艺出版社 选读日本、朝鲜、越南文学部分。 《比较文学概论》 杨乃乔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注意比较文学流派发展和学科内部基本理论概念的定义。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乐黛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不直接出题,但为基础。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胡经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了解每一个文艺思潮观点。 《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 上海译文出版社 精读。注意选段前的简介。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张少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知识点琐碎,要反复地看。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 一起努力吧,复习加油~~~ 6.《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 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