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晶莹剔透的诗句《观荷叶露珠》 作者: 齐己 霏微晓露成珠颗,宛转田田未有风。 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咏露珠》 作者: 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荷叶杯》 作者: 温庭筠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 水风凉。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 正思惟。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波起, 隔西风。 《诉衷情》 作者: 杨炎正 露珠点点欲围霜。分冷与纱窗。锦书不到肠断,烟水隔茫茫。 征燕尽,塞鸿翔。睇风樯。阑干曲处,又是一番,倚尽斜阳。 《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和郭主簿》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露珠》作者:刘炳亮 夜晚聚成星,剔透闪晶莹。 日出消无声,寓义寄天明。 《露珠》作者:李朝胜 雾霭飘渺力渐疲,过罢三更徐徐低。 世间万绿乘机捧,聚成晶莹剔透滴。 《露珠》作者:大海的空间 一路随风伴月行,清心寡欲透晶莹。 无声没入秋凉夜,天亮方知粒粒明。 《露珠》作者:香玉怡人 朝阳媚妩衬娇花,几抹清辉挽面纱。 玉露晶莹滴满叶,繁星璀璨送微霞。 平凡更懂仁心种,罕见常知博爱扎。 任凭雨骤浑施暴,唯见青苗有新芽。 很高兴为你回答,请采纳,谢 2.诗经名句中形容玉的诗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卫风·淇奥》) 这是《诗经》的名篇“淇奥”的诗句,“匪”在这里作“斐”解释,即有文才的人。诗句解释为:那文采焕发的君子,如切磋、琢磨后的玉器一般俊美;那文采焕发的君子,耳垂上悬着晶莹的玉坠,鹿皮帽子上的缀玉如同星光闪烁;那文采焕发的君子,精神如同金锡,品格如同圭璧。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傩。(《诗经·卫风·竹竿》) 这是《诗经》“竹竿”中的诗句,傩,举止优雅,行有节度。诗句解释为:淇水在右边奔流,泉源在左边流淌,美人巧笑时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齿,身上挂着配玉显得是那样的婀娜多姿。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诗经·卫风·终南》 3.中国有哪些常用的赞美常用的赞美:心胸宽阔、乐于助人。 形容玉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赞美人的话分为多种方向,例如:内涵方面,心胸宽阔、乐于助人;身体方面,孔武有力、窈窕淑女;头脑方便,机智灵便、通晓古今;样貌方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思想成熟、精明能干、为人诚实。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反应快、有进取心。思想成熟、上进心强,并具极丰富的人际关系技巧。精力旺盛、思想新潮。年轻、聪明、精力充沛,并有很强的事业心。上进心强,为人可靠,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头脑积极、灵活。有获得成功的坚定决心。举止优雅、性格好。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和名字一样美。气质非凡,年轻有为„你很有品位。你很有天赋。你看上去帅呆了。你穿那种颜色很好看。你真幽默。你的个性很好。你做的菜味道实在是鲜美啊,不咸也不淡。你今天做的菜真香,我本来不想吃饭的,现在胃口大开,你简直是个大厨师! 形容玉的词语有君子如玉,通透如玉,晶莹剔透,珠圆玉润 ,熠熠生辉,安如磐石,安如盘石,安于盘石,不分玉石,搬石砸脚,触石决木,穿云裂石,餐云卧石, 鼎铛玉石,电光石火,点石成金,滴水穿石,点石为金,儋石之储,浮石沉木,负石赴河,肺石风清,匪石匪席,飞沙走石,飞砂转石,飞砂走石,匪石之心,躬蹈矢石,躬冒矢石,海涸石烂,海枯石烂,衡石程书,衡石量书,焦熬投石。 形容玉的诗词有: 1、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4、玄关评兔角,玉器琢鸡冠。 5、傲野高难狎,融怡美不殚。 6、冀迎新渥泽,遽逐逝波澜。 7、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 8、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参考资料 豆瓣: 4.形容玉器的诗句1、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4、玄关评兔角,玉器琢鸡冠。傲野高难狎,融怡美不殚。冀迎新渥泽,遽逐逝波澜。 5、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8、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9、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10、良人玉勒乘骢马,待女金盘脍鲤鱼。 11、磊落光明其人如玉,慈祥岂弟与物皆春。 12、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13、金炉香动螭头暗,玉佩声来雉尾高。 14、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15、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16、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17、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19、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 20、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1、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22、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23、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24、小序见卖玉器者。或人欲买。疑其是珉。不肯成市。聊作此诗。 25、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26、缅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可但发其蒙,端能病斯愈。 27、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8、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5.形容翡翠的诗句1、《江都》唐 罗隐 原文:九里楼台牵翡翠,两行鸳鹭踏真珠。 译文:在繁花似锦的楼台亭阁上捧着美丽动人的翡翠,看着天上的两排鸳鹭脚下踩着的似珍珠。 2、《杨柳枝二十韵》唐 白居易 原文: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 译文:风吹动身旁的丝带,双眉上贴着烟叶,嘴巴咬动樱桃就破碎了,头发似翡翠一样散落。 3、《柳州寄丈人周韶州》唐 柳宗元 原文: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译文:望韶州方面的梅岭,如藏在烟雾之中的翡翠,近看秋日的柳州河水,偶尔可见怪鱼鰅鳙浮上来。 4、《鹧鸪天·上元设醮》宋 张孝祥 原文:何人曾侍传柑宴,翡翠帘开识圣颜。 译文:有谁曾经在豪华的宴会上服侍过,就会知道当翡翠帘拉开就会看见贵人。 5、《鹧鸪天》宋 辛弃疾 原文:先裁翡翠装成盖,更点胭脂染透酥。 译文: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6.形容羊脂白玉的诗句1. 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出处:《寒溪九首》孟郊 释义:用绿玉形容水的清澈澄碧,珪也是一种玉,来形容波浪。 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出处:《荀子·劝学》 释义:玉石蕴藏在山中,山上的 草木因此而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就不显得干枯。比喻人或事物能相互感 应,潜移默化。也比喻内心丰盈,外表才 能健美。 3.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出处:《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陆游 释义:所谓琼花也不过徒有虚名,哪里比得上玉茗(白茶花)妙绝天下。 4.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出处:《屈原》 释义: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5.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出处:散文 释义:出水肤容似的女子天性聪明伶俐,不管在红尘中怎么样风来雨去,依然秀色可人风韵不减青春永驻。 6.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 出处:《屈原》 释义:赞美和田玉的。自古以来玉被我们推崇为一种吉祥物,冰清亮节又不失温文尔雅的气质! 7.形容“玉石”的诗句有哪些1.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译文】玉乃天地灵物,那些匠气很浓的雕琢得过于华丽的玉反而成了世俗之物. 【出处】《咏玉》——唐代·韦应物 2.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译文】在江边有一块石头,石头朴实无光泽,经过了江水千年的冲刷, 露出了藏在石头中的玉石,玉石温润,符合天地自然间的道理。 【出处】不可考证 3.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出处】《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4.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译文】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5. 【出处】《客中作》——唐代·李白 6.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出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7.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译文】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出处】《玉阶怨》——唐代·李白 8.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译文】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出处】《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宋代·晏殊 9.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译文】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 【出处】《老夫采玉歌》——唐代·李贺 10. 雕琢为世器, 真性一朝伤。 【译文】雕琢得过于华丽的玉,反而成了世俗之物,其真正的美感一下就被破坏了。 【出处】《咏玉》——唐代·韦应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