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用“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的诗句(《离骚》除外)《楚辞》中的“香草美人” 《离骚》《九章》《远游》 (1)离、芷、兰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木兰、宿莽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中洲之宿莽。 (3)草木、美人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4)众芳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5)申椒、菌桂、蕙、茝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6)荃 荃不揆馀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7)兰、蕙 馀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畮。 (8)留夷、揭车、杜衡、芳芷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9)众芳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10)木兰、秋菊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1)木根、茝、薜荔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12)菌桂、蕙、胡绳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13)蕙、茝 既替馀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描写“香草”的诗句有哪些1、《临高台》 两汉:佚名 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 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 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 2、《湘月》 清代:龚自珍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 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 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3、《题道光上人山院》 唐代:张祜 真僧上方界,山路正岩岩。 地僻泉长冷,亭香草不凡。 火田生白菌,烟岫老青杉。 尽日唯山水,当知律行严。 4、《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 唐代:卢纶 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 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 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 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 5、《贡院对雪》 唐代:权德舆 寓宿春闱岁欲除,严风密雪绝双鱼。 思君独步西垣里,日日含香草诏书。 3.古诗词中香草美人意象的诗句1. 《离骚》中通常会托香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2. 《离骚》中一共出现了十八种香草,主要有:蕙茝、菌桂、荃、江蓠、白芷、秋兰、木根、薛荔、芰荷、申椒、菊、芙蓉、石兰、杜衡等等。 3. 上面这些植物作为“香草”,后人对于它们在《离骚》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认为这里的“众芳”比喻为群贤,而蒋骥则认为是比喻为君。“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句中的“荃”字的解释,王逸、朱熹、王夫之认为前两句中的“荃”字比喻为君,后两句中的“荃”字,《文选》认为是喻忠臣或直臣。 4.高一必修二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比喻什么《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 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 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 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 “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 5.离骚诗 香草美人 比兴《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形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他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捻、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