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鉴赏用典ppt

1.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结合典故,找寻与诗人所想,所看。。的共同点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答题步骤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

如果满意,希望尽快采纳。。..谢谢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有哪些

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3.如何读懂古诗词.ppt

(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例1:(2013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境。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解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不如“厌恶官场”那么明确,但应该还算正确。

但“感慨时光易逝”与“追求恬淡”却相距甚远,原因就是“簟”“便”无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时光”不放,自然就成了“时光易逝”了。“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的意思了。

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还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头,根据题目“醉眠”,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或联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例2:(2011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字面含义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可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解析】: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谓短语,而非“动宾短语”,这里的“思”是名词“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语“李白的诗作”。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自然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补充举例: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可怜”联系下文的美景,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理解时就必须使动。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时就应该调换语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4、“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二)读懂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白的思念与仰慕。

再如《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因为相同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的诗歌内容。

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例1.((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 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解析】:(1)我们从诗歌题目“送人”可以先大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为“送别诗”。

(2)回忆送别诗常抒发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②情深意长的勉励、赞颂、祝愿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3)依据送别诗的大体情感,再结合这首诗的诗歌内容,确定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例2:(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解析】:(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咏史诗.(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情感(1)惜别送别诗: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3)山水田园诗: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4)边塞诗: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4.30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3.侧用。

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4.反用。

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