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文英对宋词的创新踏莎行 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这也是一首感梦怀人之作,时间是端午佳节。 上片写人,首三句描绘的是:软绡轻笼着莹润的玉肤,彩扇半遮住檀红的樱唇,绣花圈饰散发出脂粉的幽香。这是从脂肤、双唇和服饰点出伊人的年龄、妆扮与姿态。 “榴心”两句,先从石榴红的舞裙暗示伊人歌女的身份,再从鬓发散乱暗示她小睡乍醒的神情。“榴心”、“艾枝”点出端午节令,“空”字、“愁”字说明伊人无心歌舞,不事梳妆的娇态。 下片首两句先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千山”句用李贺《四月》诗意:“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 以云外千山形容梦境之遥远悠忽,然而醒后炎阳高照,窗前日影才移一箭之地,又可见午梦何其短促,这又颇具一枕黄粱的味道。接着作者思绪又跃回梦中,“香瘢”句借伊人手腕印痕说明消瘦之甚。 “红丝腕”,即以红色丝线系于腕上,这是端午习俗,用以避邪。“香瘢”指旧日红丝系腕所留的印痕,“新褪”指目前红丝直往下褪,表明近来日益消瘦。 此是以梦中伊人的瘦损,引出作者因之而生的怜念。 “隔江”两句写雨声惊梦,其中景致,李廌《虞美人》上片仿佛似之:“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江雨细密,菰叶摇绿,所展现的是葱郁的初夏晚景,但对作者来说,却与一般人的感觉迥乎不同,他触景生愁,满目凄凉,禁不住发出悲秋的幽思。 本词不用典,也不堆砌,可又并不好懂,其故安在呢?这大概是由于脱离了传统写法的轨道。 历来作词都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运意布局方面要求脉络清楚、前后贯串、层次井然。对小令的要求虽然不像长调那样严格,但亦不可全无规格,试以晏几道《临江仙》为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写的亦是感梦怀人。 上片先写酒醒梦回,再写人去楼空以后的思念。下片回忆当年与伊人相见,并描绘了她所穿的心字罗衣,她的琵琶传情。 末两句与首句呼应,点出如今见月怀人,因而引起物是人非之慨。词中以虚字“记得”、“当时”、“曾照”等贯串词意,无论是叙事或抒情,做到曲折含蓄而又前后呼应,层次分明。 这也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写法,较易领会接受。与此相比,可以看出梦窗这两首小词的表现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张炎称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词源》)王国维则以“映梦窗、零乱碧。” (《人间词话》)一语以概括之。两者虽都是贬语,却是以传统的眼光从反面道出个中奥秘。 《踏莎行》词的结构如同散落的珍珠,句子之间不用虚字相连,首尾既乏呼应,叙述也无层次,时叙时而颠倒,脉络更无迹可求。在构思上则专写自身内心意识,用跳跃变幻的方式传达出作者的感受和印象,类似的手法在李贺、李商隐笔下也有出现,可以说颇具现代意识流的味道(关于这一点,近来也有人提到过),而在前人看来,这样的“创新”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只能以“零乱”、“不成片断”来褒贬。 试看本词上片写梦境,作者笔下的伊人形象系从几个方面得出,如透过轻绡中的玉肤、半露扇后的樱唇,散发脂香的圈饰,其间不用虚字相连,又无前后必然的关系。至于“舞裙”闲置、“发鬟”生愁,虽然反映了伊人的身份、感情,亦是作者主观联想所及,并非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乃是出之于思妇之口,在温庭筠说来,只是客观描叙。 另如“空叠”、“愁压”也都是作者本身印象中的产物。 再看下片前三句跳跃性极大,用传统的眼光衡量,则是时而说东,时而说西,各自独立,不相关联。 “午梦”句刚点明上面所写是梦境,下文却又立即折入梦中,所摄取的伊人手腕印痕亦是借以透露作者的思恋之情。“隔江”两句又以眼前自然景色衬托内心迷惘。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时当夏令江上暑雨,而他却闻雨声而生“秋怨”,这种时序颠倒乃是来之于悲离伤别的感情变化,那“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怅惘,使词意充满着朦胧的感伤情调,从而体现也似梦非梦,若秋非秋的意境。 王国维自称“最恶梦窗、玉田。”(《人间词话》)但他又说:“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 ’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人间词话》)此二语给予我们以迷离惝恍、似是而非的感觉,正如晃动于水波之间的天光云影,是那样的不可接近而又难以捉摸;也就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使人在企待和寻觅的悬念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王氏之所以对这两句表示欣赏,其原因殆在于此。 (唐圭璋、潘君昭)。 2.吴文英对宋词的创新踏莎行 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这也是一首感梦怀人之作,时间是端午佳节。 上片写人,首三句描绘的是:软绡轻笼着莹润的玉肤,彩扇半遮住檀红的樱唇,绣花圈饰散发出脂粉的幽香。这是从脂肤、双唇和服饰点出伊人的年龄、妆扮与姿态。 “榴心”两句,先从石榴红的舞裙暗示伊人歌女的身份,再从鬓发散乱暗示她小睡乍醒的神情。“榴心”、“艾枝”点出端午节令,“空”字、“愁”字说明伊人无心歌舞,不事梳妆的娇态。 下片首两句先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千山”句用李贺《四月》诗意:“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 以云外千山形容梦境之遥远悠忽,然而醒后炎阳高照,窗前日影才移一箭之地,又可见午梦何其短促,这又颇具一枕黄粱的味道。接着作者思绪又跃回梦中,“香瘢”句借伊人手腕印痕说明消瘦之甚。 “红丝腕”,即以红色丝线系于腕上,这是端午习俗,用以避邪。“香瘢”指旧日红丝系腕所留的印痕,“新褪”指目前红丝直往下褪,表明近来日益消瘦。 此是以梦中伊人的瘦损,引出作者因之而生的怜念。 “隔江”两句写雨声惊梦,其中景致,李廌《虞美人》上片仿佛似之:“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江雨细密,菰叶摇绿,所展现的是葱郁的初夏晚景,但对作者来说,却与一般人的感觉迥乎不同,他触景生愁,满目凄凉,禁不住发出悲秋的幽思。 本词不用典,也不堆砌,可又并不好懂,其故安在呢?这大概是由于脱离了传统写法的轨道。 历来作词都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运意布局方面要求脉络清楚、前后贯串、层次井然。对小令的要求虽然不像长调那样严格,但亦不可全无规格,试以晏几道《临江仙》为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写的亦是感梦怀人。 上片先写酒醒梦回,再写人去楼空以后的思念。下片回忆当年与伊人相见,并描绘了她所穿的心字罗衣,她的琵琶传情。 末两句与首句呼应,点出如今见月怀人,因而引起物是人非之慨。词中以虚字“记得”、“当时”、“曾照”等贯串词意,无论是叙事或抒情,做到曲折含蓄而又前后呼应,层次分明。 这也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写法,较易领会接受。与此相比,可以看出梦窗这两首小词的表现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张炎称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词源》)王国维则以“映梦窗、零乱碧。” (《人间词话》)一语以概括之。两者虽都是贬语,却是以传统的眼光从反面道出个中奥秘。 《踏莎行》词的结构如同散落的珍珠,句子之间不用虚字相连,首尾既乏呼应,叙述也无层次,时叙时而颠倒,脉络更无迹可求。在构思上则专写自身内心意识,用跳跃变幻的方式传达出作者的感受和印象,类似的手法在李贺、李商隐笔下也有出现,可以说颇具现代意识流的味道(关于这一点,近来也有人提到过),而在前人看来,这样的“创新”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只能以“零乱”、“不成片断”来褒贬。 试看本词上片写梦境,作者笔下的伊人形象系从几个方面得出,如透过轻绡中的玉肤、半露扇后的樱唇,散发脂香的圈饰,其间不用虚字相连,又无前后必然的关系。至于“舞裙”闲置、“发鬟”生愁,虽然反映了伊人的身份、感情,亦是作者主观联想所及,并非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乃是出之于思妇之口,在温庭筠说来,只是客观描叙。 另如“空叠”、“愁压”也都是作者本身印象中的产物。 再看下片前三句跳跃性极大,用传统的眼光衡量,则是时而说东,时而说西,各自独立,不相关联。 “午梦”句刚点明上面所写是梦境,下文却又立即折入梦中,所摄取的伊人手腕印痕亦是借以透露作者的思恋之情。“隔江”两句又以眼前自然景色衬托内心迷惘。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时当夏令江上暑雨,而他却闻雨声而生“秋怨”,这种时序颠倒乃是来之于悲离伤别的感情变化,那“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怅惘,使词意充满着朦胧的感伤情调,从而体现也似梦非梦,若秋非秋的意境。 王国维自称“最恶梦窗、玉田。”(《人间词话》)但他又说:“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 ’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人间词话》)此二语给予我们以迷离惝恍、似是而非的感觉,正如晃动于水波之间的天光云影,是那样的不可接近而又难以捉摸;也就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使人在企待和寻觅的悬念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王氏之所以对这两句表示欣赏,其原因殆在于此。 (唐圭璋、潘君昭)。 3.关于宋词论文选题的创新性我的老师曾经帮我们选题时说过几种,宋词论文可以写宋代梅花、兰花诗词的研究。 现在的文学论文再仅仅是从某个作者、作品、文学群体的角度来写已经不新鲜了,可以从每一类作者、作品的角度来写,我今年的论文写得是汉魏六朝的荷花诗歌,其实从意象的角度写,在现在还算比较少的一个现象,还有就是战争诗词或者弃妇、思妇等女性文学作品的研究。你写宋词,那些苏、辛、柳、李、姜、周之类的大家的话题尽量掠过,毕竟那是宋词的主流,但是你可以写南渡词人,像朱敦儒等南渡前后的词作研究,或者你可以写比较性的,两个或者以上的人或者文学现象的比较的论文也比较容易出新意。 4.形容创新的诗词有哪些1、《尊贤堂》 年代: 宋 作者: 陈正善 闻道骑鲸碧眼仙,黄柑手植尚依然。 人间俯仰更成古,天下声名不计年。 茧纸谁能收妙墨,鸡林何用续遗编。 使君为创新堂事,若解尊贤即是贤。 2、《尉治吏隐亭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傅察 公馀吏隐创新亭,野阔云低叠素屏。 风动荷茎翻偃盖,日摇波影散疏星。 望穿南亩千里绿,坐久西山数点青。 更待晚凉蝉乱噪,与君散策试同听。 3、《绿净轩》 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 小小轩窗冷逼人,竹无俗韵水无尘。 正如芦苇潇湘浦,不见樊然花柳春 4、《水调歌头·金篆锁岩穴》 年代: 宋 作者: 黄机 金篆锁岩穴,玉斧凿山湫。 飞泉溅沫无数,六月自生秋。 天矫长松千岁,上有冷然天籁,清响眇难收。 亭屋创新观,客鞅棹还留。 推名利,付飘瓦,寄虚舟。 蒸羔酿秫,醅瓮戢戢蚁花浮。 唤取能歌能舞,乘兴携将高处,杯酌荐昆球。 径醉双股直,白眼视庸流。 5、《水仙庙》 年代: 宋 作者: 董嗣杲 云翘雨佩有遗仙,香火宁随世代迁。 庙始大同年纪著,额颁乾化敕碑镌。 凤闲露辇荒瑶草,龙湿秋衣翦玉莲。 堤上创新谁述记,却无门外一泓泉 5.柳永词的创新柳永对宋词创新的贡献 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1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 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 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试比较: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水长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 然而晏词含蓄,柳词坦率。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的礼教不相容,而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 柳永另一首《锦堂春》(坠髻慵梳)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不敢再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且看其《满江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 6.形容创新的诗词有哪些1、《尊贤堂》 年代: 宋 作者: 陈正善 闻道骑鲸碧眼仙,黄柑手植尚依然。 人间俯仰更成古,天下声名不计年。 茧纸谁能收妙墨,鸡林何用续遗编。 使君为创新堂事,若解尊贤即是贤。 2、《尉治吏隐亭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傅察 公馀吏隐创新亭,野阔云低叠素屏。 风动荷茎翻偃盖,日摇波影散疏星。 望穿南亩千里绿,坐久西山数点青。 更待晚凉蝉乱噪,与君散策试同听。 3、《绿净轩》 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 小小轩窗冷逼人,竹无俗韵水无尘。 正如芦苇潇湘浦,不见樊然花柳春 4、《水调歌头·金篆锁岩穴》 年代: 宋 作者: 黄机 金篆锁岩穴,玉斧凿山湫。 飞泉溅沫无数,六月自生秋。 天矫长松千岁,上有冷然天籁,清响眇难收。 亭屋创新观,客鞅棹还留。 推名利,付飘瓦,寄虚舟。 蒸羔酿秫,醅瓮戢戢蚁花浮。 唤取能歌能舞,乘兴携将高处,杯酌荐昆球。 径醉双股直,白眼视庸流。 5、《水仙庙》 年代: 宋 作者: 董嗣杲 云翘雨佩有遗仙,香火宁随世代迁。 庙始大同年纪著,额颁乾化敕碑镌。 凤闲露辇荒瑶草,龙湿秋衣翦玉莲。 堤上创新谁述记,却无门外一泓泉。 7.简述柳永词在艺术上的创新1、开创铺叙与创制新声 铺叙虽然是宋词艺术的一种主要特征,但却始于柳永。在柳永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汉赋与六朝小品文多用此法,而柳永则首次将其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 致使词这种音乐文学具有了赋的特点。所以,铺叙或者铺陈,实际上就是采用赋的直言其事的手法去进行词的创作,也即“以赋为词”。这是柳永对于词学的一种贡献。铺叙作为一种艺术手法。 于词中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使所描绘的景物构成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画面,其二为将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的活动,或故事之情节)构成一个具体而清晰的镜头。 二者的互为结合,不仅能收到交相辉映、回环反复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为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制造环境气氛,使词的抒情更加具体深人。 2、雅俗并陈 词本来是从民间而来,敦煌曲子词,也多是民间词,到了文人手中后,渐渐被用来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柳永生活在市民阶层已渐壮大的北宋中前期,混迹青楼酒馆。 对市民的生活相当了解,柳永表现女性生活、感情的词作,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但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又相当的典雅。羁旅行役词,多和怀才不遇、天涯沦落有关,这一类词抒发的是士不遇的感情。 这本身就属于“雅”的范畴;在创作手法上,柳永还兼容了诗的表现手法,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词造句,无不体现了“雅”的特色,使其词呈现出雅俗并陈的特色。 扩展资料: 柳永词的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不少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 人物介绍: 柳永第一次进京参加科考,无奈落榜,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本来是名扬天下的才子,却在科考落榜,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可能是他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 所以他一怒之下便决心不入朝堂,放纵自己,纵情歌舞,流连烟花场所。在那一段时期,柳永度过了一段肆意的生活。整日出入瓦舍、教坊,与歌姬、舞女为伍,过起了歌舞升平的生活。 可能是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终归不是柳永想要的,所以在那样放纵的一段时间后,他又再一次打起精神来,想要再次入京赶考。这一次柳永才是真正的得罪了宋仁宗。 这次的开罪最终导致柳永在有生之年都与朝堂无缘。那是在宋仁宗的寿宴上,一个大臣为了博得仁宗的好感,说看到天降神仙来为仁宗贺寿要求柳永作词一首助兴。 柳永虽然不齿跟他们共行这种谄媚之事,但是认为这次贺寿可能是自己的进身良机,于是词性大发写下了《醉蓬莱》一诗。在现在我们认为他是一首词中绝句,但是在当时的朝代。 宋仁宗可不是这样认为,这个词中的字句写中了宋仁宗的伤心之事。皇帝本就多疑,在看到柳永所作这首词时就颇多不喜,寿宴过后赵祯再次细想这首词,越想越气愤。 觉得柳永在挑战他的黄权。柳永自是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厌恶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皇帝的心中。这次的科考柳永高中进士,在柳永兴高采烈之时,却不曾想宋仁宗在看到他的名字时。 只问了句可是写了《醉蓬莱》的柳永,若是他便去浅吟低唱吧,何必要这浮名。本是考试高中进士,因帝王一言从此再不可入朝堂,这次的经历着实打击到了柳永,他从此便真的一次科考也未曾参加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柳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