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岳飞接十二道金牌的故事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当时,岳飞率领岳家军经过郾城、颖昌等多场恶仗,重创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麾下的金军主力,大破金军王牌骑兵部队“拐子马”和“铁浮屠”。 宋军乘胜而进,一路向着开封长驱直入,杀到了距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面对势不可挡的岳家军,完颜宗弼下令金军准备放弃中原,北撤燕京。 岳飞并没有等到,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就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史载岳飞在接到班师回朝的金牌后,不禁捶胸顿足,仰天长叹。 班师回朝的岳飞,很快被囚禁,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绞死于风波亭上。 扩展资料: 南宋小朝廷的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担心岳飞的反攻会影响他们对金的求和。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岳飞只得忍痛退兵。 宋高宗在岳家军北伐连战连胜的大好形势下,以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从而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宋史.岳飞传》)。 由此,南宋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佳时机,也使得一代战神岳飞最终在无奈之下结束了自己军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篇章。从此以后,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就成了一个永恒的口号。 正如同大诗人陆游所写的那样:“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直到宋蒙联合灭金之前,南宋的军队再也未能踏上中原故土。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十二道金牌 2.岳飞12金牌的典故岳飞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3.宋史里面有没有关於岳飞十二道金牌的记载《宋史·岳飞传》:“(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勇北伐,力图恢复宋朝一统江山。 岳家军节节胜利,金兵闻风丧胆。不久,岳飞进兵朱仙镇,这个地方,离开国故都汴京已经很近了。岳家军与金兵对垒,岳飞又以少胜多,击溃了金兵的10万大军。岳飞高兴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锐气丧尽,目前已丢弃兵器,向北逃窜。机不可失,准备进兵汴京,迎回徽、钦二帝。 然而,朝廷一向有主战和主和两派。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打算丢掉淮河以北的国土,与金国议和。这时,赵构却倒向了主和派。秦桧深知岳飞抗金最为坚定,就先调一向与岳飞不睦的张俊等将领率部先归,然后以岳飞不宜孤军久留为由,命令他班师回朝。怕岳飞不听,一天之内竟连发十二道金字牌,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明白乘胜追击已绝无可能,悲叹道:“我十年的努力,没想到在一天之内全部作废了!” 4.十二道金牌招回岳飞是史实还是故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是史实,可在《宋史·岳飞传》找到出处。节选如下: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译文为:一天拿十二道金牌,气愤流泪,向东拜两拜说:“十年之力,废弃在一天。” 岳飞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据学者考证,高宗发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不久。 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 扩展资料: 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他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宋史》是由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官修正史,《岳飞传》是其中一篇,属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主要记录了岳飞及子岳云领兵抗金,精忠报国,最后却为奸臣所害的历史资料。集中反应了元朝的官方观点,给予岳飞以极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史·岳飞传 5.岳飞收到十二道金牌的准确时间岳飞班师乃自一个必然的误会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研究一下,从郾城送奏折到临安,需要多少时间。 岳飞军克颖昌是闰六月二十日,此月为二十九日,宋廷回复回覆省札是七月二号(引自《金佗稡编》卷2高宗七月“初三日”手诏“览卿奏,克服颖昌)。七月八日发出的郾城捷奏,到达临安是十八日(引自《宋会要》兵14之30),显然,这需要十日时间,反之临安送至郾城前线,也该是十日上下。 让我们将那段历史的日历罗列出来: 六月二十日,岳家军克颖昌, 七月二日,朝廷收到克颖昌捷奏,回覆省札。 七月二日 岳家军收复西京。 七月七号,高宗下诏,严令班师。 七月八日,郾城大捷。 岳飞送捷奏 七月十一日,高宗严令岳飞回师!此时高宗虽不知郾城大战(注:此处因无具体史料,暂存疑) 七月十二日,高宗收到岳家军收复西京捷报。 七月十四日,颖昌大捷,岳飞送奏折 七月十七日 岳飞收到高宗七号所发的“措置班师”诏。 七月十八日 郾城捷奏方送到临安,高宗给予重奖。见(1) 七月十八日 飞怒,书《乞止班师诏奏略》(2) 七月十八日 临颖大捷。 见《临颖捷奏》(3) 注:既然十八号岳飞还激烈上书,要求不可班师。显然,颖昌之战,岳飞根本就没有败。 否则的话,作为一代名帅,断不可能在元气大伤的时候还要求进兵,自取其辱。岳飞不是没有冲动的时候,如他任通泰镇抚使的时候,就曾错误估计敌人力量,以至失败。 但从他于十四日内消灭杨么,二次、三次北伐遇到不利情形时果断退兵,避免损失(其实从泰州撤退的时候也是如此,不盲目死战),显然他并非鲁莽之人。而且,他的估计应该是,郾城大捷的奏折应该已经到了,高宗态度会有所改变,所以他决意抗旨北伐。 而且临颖之战时在临颖东北,乃通往开封大道上的遭遇战,而不是探得敌人来犯,临时处长。除前军外,其他四统治代表了二个至四个军,这么一支相当雄厚得兵力,可能正是向开封进军。 因此,十八号的时候,岳飞还是在进军的。 七月十八日或二十一日,岳飞班师。 这个就是谜团所在。 第一,由于十八号之后,除了传说中的朱仙镇大战外,并无其他重大战役。 所以,说岳飞在十八号后准备班师也行。第二,若存在朱仙镇大战,则说明岳飞本来还冒着抗旨风险前进,无论《宋史》还是《金史》,都没有岳飞战败的记载。 那岳飞为何突然回师? 关键就在于,在二十一日前后,岳飞是否收到高宗送来的言辞更加严厉的班师诏呢?(如《岳侯传》所言“忽一日,诏书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按临安到郾城是十日路程,这份诏书应该是七月十一日发。 这个时候,高宗依旧没有收到郾城大捷的捷奏,更勿论颖昌大捷,他害怕岳飞军失败,加上秦桧怂恿,遂严令岳飞班师。 七月二十四日,颖昌大捷奏报送到临安,高宗态度开始改变。 七月二十五日 杨沂中从临安出兵 七月二十七日 岳飞带两千骑兵从顺昌去临安 (4) 七月二十七或二十八日,岳飞那份言辞激烈的抗议书才到达临安。 高宗改变态度,下诏: 「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 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 杨沂中已於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卿可照知。」 注意的是,此处提到岳飞需要和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 可笑的是,杨二十五日才出发,八月中才到宿州,而张俊和王德所部近在咫尺,为何不调度他们呢?而且,按照这句“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这句话来看,高宗依旧不许岳飞乘胜进军,甚至暗示正在撤军途中或者停滞不前。 然而,高宗并非不知岳飞性格,之前他命李若虚教岳飞停止进军,尚且不行,现在为何有信心岳飞会停下来呢?显然,高宗心知肚明,自己曾经发过措辞强硬的诏书,教岳飞不得不还。 当然了,这份诏书从今天看来是非常无谓,乃至愚蠢的。 高宗和秦桧既然后来没收了给岳飞所有诏书,自然会毁掉这份令他们丢脸的东西,今人自然无从考据了。 之后如何呢?岳飞八月初已经回到临安。 值得注意的是,岳飞这次去见高宗,是“自将二千骑取顺昌”(引自《三朝会盟北录》中的岳侯传)率领骑兵急行。显然是非常匆忙的。 可是,在途中,岳飞又收到两份诏书: 《金佗粹编》高宗宸翰七十一:「比闻卿已趣装入觐,共慰朕虚伫欲见之意。但以卿昨在京西,与虏接战,遂遣诸军掎角并进。 今韩世忠在淮阳城下,杨沂中已往徐州,卿当且留京西,伺贼意向,为牵制之势。俟诸处同为进止,大计无虑,然后相见未晚也。 」 这里提到“趣装入觐”,也是岳飞回得非常匆忙的例证之一。可是为啥岳飞要回得这么匆忙呢?无论是战败而回,还是诸将觉得情势不妙,都无需如此急着去临安啊。 而且,非常奇怪的是,高宗之前不是才让岳飞等待岳飞和刘锜来么?看准时机,“约期并逛”,如今岳飞突然撤军,导致韩杨两军危险,高宗居然没有丝毫责备!而且,若然是违诏(二十八日那份诏书)回师,轻率前去临安导致其他军队处于危险的境地,是一个很大的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