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科学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说明的科学知识是船上的人以船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岸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曹植,在一首《待太子坐》中有这么四句诗: 白日曜青春, 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 凉风飘我身。 这四句诗描写雨后天晴的自然环境。 “曜”是照耀之意,这里的“青春”是指可爱如春的青春大地;“时雨”就是及时而降的雨,“静”是使之静止、压住的意思;“辟炎景”是说驱除了炎热。诗的大意是:太阳发出白光,照耀着青春大地,及时的落雨压住了飞扬的飘尘,寒气驱走了炎热,凉风徐徐吹到我身上。 飞尘是指飘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其颗粒直径约在0.1~10微米之间。由于气压、温度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撞击,使这些灰尘颗粒能长期飘浮在空气中。 一般来说,在农村,每升空气中约有8万粒灰尘,在大城市则可达30万粒,甚至多到70万粒。所以,城市的空气就显得很污浊。 雨后的天空,飞尘顿消,洁净如洗,空气格外清新。为什么落雨可以静飞尘呢?原来,下雨时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将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进行了加工,有的分子失去电子,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有的分子则得到电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 地球是一个带有大量负电的巨大的带电体,由于静电感应,它能够使每个下落的雨滴的底部带正电而顶部带上等量的负电. 对这样一个急速下落的雨滴来说,空中的正离子很难与它接近。这是因为,雨滴下部的正电荷要排斥正离子;而在雨滴上部,由于上升气流的影响又把正离子吹开。 只有空中的负离子,才容易受到雨滴下部正电荷的吸引而粘到雨滴上。因此,下落的雨滴往往带上很多负电荷。 大家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样,在雨滴下落过程中,通道附近的飞尘就被吸引到带电雨滴上,正像带电的橡胶棒吸引纸屑一样,于是飞尘随着雨滴最后落到地面上。 假如你在刚下雨时,把一个干净的脸盆放到院子里,过一会再去看,脸盆底就沉淀了一薄层沙土,它们是粘附在雨滴上,随雨滴一起落到盆中的。这就是古诗名句“时雨静飞尘”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及其慎重,为了避免费长立幼引起宫廷政治斗争,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曹丕。 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受到了排挤和政治上的压制,最终无所作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绪的变化,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但是,这首控诉哥哥迫害自己的诗歌,究竟是否出自曹植之手,还难以确定,曹植的文集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诗。 《七步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据载,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 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与“兄弟”有关的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做不出来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七步诗》。 原诗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几经流传,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四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作者采用比兴手法,自比为豆,以萁豆相煎为比喻,一“燃”一“泣”,揭示了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残酷迫害。萁,一般古诗鉴赏书上是指豆茎,晒干以后作柴禾。 事实上,豆是种子,包在果实豆荚中。种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的植物体有根、茎、叶三种植物器官。 开花传粉以后,结出果实豆荚,完成第一个生命周期。在第一个豆荚出现之时,植物体同时包括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植物器官。 随着最后一个豆荚的成熟,植物体也逐渐变得枯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把豆苗连根拔起,采集豆荚,剥去果皮以后,得到豆,作为食物。 而植物体上的其它部分,则可以用来做柴禾。成熟早的豆荚,就在植物体上开裂,将种子散落在土壤中,豆荚则留在植株上。 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古人所谓的“萁”,实际上指的是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豆”和“萁”是同一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何“萁”这么着急得要迫害“豆”呢?表面上作者是职责“萁”实际上是一语双关,责问哥哥,为何要对一母同胞的兄弟迫害得如此紧急。 郭沫若先生在1943年在《论曹植》一文中,大胆推测这首诗非曹植所为。还做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豆熟”做“席上珍”、“萁灰”作“田中肥”,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谈不上“相煎”。 郭先生从科学角度,赋予豆萁新的含义。这种勇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势,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起兴所用的“豆”与“萁”分别为豆科植物栽培的大豆(Giycine max L.Merrill)的种子和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按照种皮颜色,可以分为黄豆、青豆、黑豆和其它各色豆。 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Giycinesoja Sied.et Zucc),起源于我国。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如《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 19世纪后期传入欧美各国,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 2.古诗中有哪些科学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全景,“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中景,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特写。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 ⑤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⑥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⑦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⑧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⑨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⑩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3.古诗词和成语中的科学作文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4.有关科学的诗句《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科学知识】:高山上的气温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来得晚.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科学知识】:站得高,望得远.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科学知识】:野草的生命力很顽强. 宋.苏轼 横看成林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5.古诗中的科学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理的相对运动)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月轮绕地之理) 一、与光有关的诗句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平面镜成像)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光的直线传播)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光的折射)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光的反射) 二、与声有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声的发生和传播、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声的发生和传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声的传播、音色)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声的发生和传播) 三、与能量有关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物态变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机械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