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朗诵词赞美 穆旦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适合朗诵的诗歌短歌行 作者: 曹操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南朝乐府诗的代表作是《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 3.怎么朗读古诗显得抑扬顿挫、好听,让人想听诗歌的特点是感情充沛、节奏鲜明. 1.深入领会诗的语言和意境,使自己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诗人产生共鸣,朗读起来才会以情带声、生动感人. 2.声断情不断,用感情联系跳跃的结构.诗歌概括性强,常常抓住最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的几个镜头,进行跳跃式的描写,诗段与诗节之间也常有较大跳跃.朗读时,要运用语调的变化,把前后连贯起来,使感情延续下来. 3.分好“音步”.“音步”即一句诗用停顿分成的段落,又叫节拍或节奏.它可以使人感到句式的变化,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便于思考和理解.古诗音步固定,新诗不很整齐,长句子一般可分为三四个音步,特别短的只作为一个音步.音步里包含音节多的,读起来要紧凑,少的则舒缓,使两者所占时间大致相同. 4.读好韵脚. 古诗平仄对仗,韵律严整;新诗无平仄要求,但讲求语势的抑扬.新诗古诗都讲求押韵,韵脚宜用拖长字音显示,不宜用重音突出,否则会冲淡逻辑重音,影响语意的表达.。 4.初中生经典诵读古诗八上16首1.孔子语录 《论语》(春秋)孔丘 2.鱼我所欲也 《孟子》(战国)孟轲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战国)孟轲 4.曹刿论战 《左传》春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齐策》(西汉)刘向 6.出师表 (东汉)诸葛亮 7.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8.三峡 《水经注 江水》北魏 郦道元 9.杂说(四) (唐)韩愈 10.陋室铭 (唐)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14.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17.关雎 《诗经 周南》 18.蒹葭 《诗经 秦风》 19.观沧海 (东汉)曹操 20.饮酒 (东晋)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22.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23.使至塞上 (唐)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25.行路难 (唐)李白 26.望岳 (唐)杜甫 27.春望 (唐)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32.观刈麦 (唐)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35.赤壁 (唐)杜牧 36.泊秦淮 (唐)杜牧 3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 晏殊 42.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43.江城子 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 45.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46.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47.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48.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49.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50.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51.龟虽寿 (东汉)曹操 52.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53.木兰辞 北朝民歌 5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55.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56.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57.黄鹤楼 (唐)崔颢 58.登楼 (唐)杜甫 59.石壕吏 (唐)杜甫 60.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6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62.秋词 (唐)刘禹锡 63.卖炭翁 (唐)白居易 64.忆江南 (唐)温庭筠 65.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北宋)苏轼 6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南宋)李清照 67.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南宋)李清照 68.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南宋)辛弃疾 69.论诗五绝(之二)(清)赵翼。 5.诗歌朗诵给太阳 -------------------------------------------------------------------------------- 作者:艾青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 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 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太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 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 6.古诗朗读的技巧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 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朗诵的技巧也不相同。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 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 “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 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2、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 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 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 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例:《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韵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条件。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7.适合幼儿园中班诵读的唐诗有哪些幼儿唐诗----水墨唐诗经典诵读【子夜吴歌】李白 【竹枝词】刘禹锡 【竹里馆】王维 【茱萸湾】刘长卿 【征人怨】柳中庸 【赠花卿】杜甫 【早梅】张谓 【早寒有怀】孟浩然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春】韩愈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月夜忆舍弟】杜甫 【月夜】刘方平 【怨情】李白 【游子吟】孟郊 【咏柳】贺知章 【易水送人】骆宾王 【欹松漪】顾况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野望】杜甫 【野老歌】张籍 【雁门太守行】李贺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行宫】元稹 【新嫁娘】王建 【晓发】贺知章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芜城】李端 【乌衣巷】刘禹锡 【问刘十九】白居易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望岳】杜甫 【望洞庭】刘禹锡 【晚次鄂州】卢纶 【听筝】李端 【田家行】王建 【题三闾大夫庙】戴叔伦 【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岑参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宿石涧店闻妇人哭】李端 【宿建德江】孟浩然 【宿府】杜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送灵澈】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少府贬】高适 【送李端】卢纶 【送黎拾遗】 【水宿闻雁】李益 【蜀相】杜甫 【蜀先生庙】刘禹锡 【石鱼湖上醉歌】元结 【石头城】刘禹锡 【石上藤】顾况 【石窦泉】顾况 【山行】杜牧 【山房春事】岑参 【塞下曲】卢纶 【塞下曲】王昌龄 【塞上曲】王昌龄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秋夕】杜牧 【秋晚宿破山寺】皎然 【秋浦歌】李白 【清明】 杜牧 【碛中作】岑参 【暖川】李益 【暮秋山行】岑参 【暮江吟】白居易 【苜蓿峰寄家人】岑参 【悯农之一】 【悯农之二】李绅 【没蕃故人】张藉 【卖炭翁】白居易 【马诗】李贺 【旅夜书怀】杜甫 【鹭鸶】杜牧 【留卢秦卿】司空曙 【凉州曲】柳中庸 【凉州词】王翰 【浪淘沙】刘禹锡 【客至】杜甫 【绝句三首】杜甫 【绝句】杜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锦瑟】李商隐 【将牛何处去(二首)】元结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南曲】李益 【江南春】杜牧 【江村即事】司空曙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崔颢 【汉江临眺】王维 【寒食】韩翃 【过山农家】顾况 【过故人庄】孟浩然 【闺怨词】白居易 【古朗月行】李白 【宫词】顾况 【阁夜】 杜甫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芙蓉楼送辛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逢入京使】岑参 【枫桥夜泊】张继 【登岳阳楼】杜甫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登楼】杜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使】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登高】杜甫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村居苦寒】白居易 【从军北征】李益 【次北固山下】王湾 【春雪】 【春宿左省】杜甫 【春词】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初发杨子寄元大校书】 【出塞】王昌龄 【酬李甫见赠】 池上--白居易 嫦娥--李商隐 采莲曲 别州民 --白居易 别房太尉墓 别董大 --高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八阵图 -- 杜甫春晓----孟浩然 孩子有兴趣 背背也好 上小学就要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