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的发展概况

1.简述唐诗发展的基本历程

1、初唐时期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3、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

4、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扩展资料唐诗主要体裁,是古风(五古、七古)、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六言诗,也常出自诗人的笔下。

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六律《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清溪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写景、抒情、用典及平仄粘对皆妙,可称为六律中的上乘之作。 六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式,虽非主流,但从汉魏到清代,许多名家均有六言诗佳作传世。

而且,唐朝的六言诗对后世亦有影响,及至宋代,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大家均有六言诗代表作。 王安石是宋代诗人中的大腕,《宋诗三百首》中有他的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选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有趣的是,齐白石在为人书写篆字时,多次写下这首诗,以表达他久别湖南而居北京,白发苍颜之思乡情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2.唐诗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一朝时期文学的繁荣都有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x0d诗歌在唐代得以繁荣有赖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助长了封建文人的诗歌风气基于建功立业的理想唐朝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构成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x0d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x0d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x0d唐朝极重诗才,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x0d唐 诗 唐诗兴盛的原因\x0d(1) 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x0d(2) 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x0d(3) 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x0d(4) 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x0d(5) 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x0d唐诗的发展概况\x0d《唐诗英华》序云:「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概况:\x0d(1) 初唐诗发展概况 初唐时期的诗坛仍为齐梁诗风所统治 充斥著歌功颂德、辞藻华艳的宫廷作品.当时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仪的诗歌受到推崇 人皆仿效 被称为「上官体」.初唐后期 相继兴起的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 开始突破宫廷文学的樊篱 扭转浮靡的诗风.在形式上 虽未脱尽齐梁余习 喜用华丽的辞藻 但奠定了五律的基础 发展了七言歌行. 沈佺期、宋之问在前期写了不少点缀升平的奉和应制之作 当时号称「沈、宋」 但遭到流放后 诗风一变而为抒写真情实感.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子昂是唐代首位提借诗歌改革的作家 力借「汉魏风骨」 反对「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其诗以五古为主 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触及时政的篇什 从而推翻了六朝以来形式主义在诗坛的统治地位.\x0d(2) 盛唐诗发展概况 唐开元、天宝年间 经济空前繁荣 国力强大 唐诗也在这时发展至高峰.再加上经历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及陈子昂等人对诗歌之推动 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 作品内容充实 风格也多样化.主要有王维、孟浩然之山水诗派 岑参、高适之边塞诗派 李白之浪漫派及杜甫之社会现实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这派诗人大都受到佛教和退隐思想的影响 求仕不遂或官场失意后归隐田园林下 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在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诗的浑成和谢灵运诗的工细 而追求形神兼备 意表合一 情景交融 风格恬静.\x0d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王昌龄、李颀等也有突出的成绩.作品描绘了祖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 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 同情征人戌卒的痛苦 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诗风雄伟奔放 以气象见长 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色.七言歌行章法多变 雄伟豪浑; 七言律绝形象鲜明 意境高远. 李白。

3.论述唐诗发展的概况及唐代诗歌走向高峰的原因

唐 诗 的 发 展 分 为 初 唐 、盛 唐 、中 唐 、晚 唐 四 个 时 期 。

[1] 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时期。唐初诗坛承袭齐梁的浮靡诗风,流行宫体诗,能够摆脱宫体诗浮靡诗风影响的诗人是王绩,他推崇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主要 描 写 田 园 风 光 和 个 人 的 田 园 生 活 , 诗 风 疏 淡 质 朴 。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破坏和改造了宫体诗,奠定了五律,发展了七言歌行。继“四杰”之后使律诗定型的 两 位 诗 人 是 沈 佺 期 和 宋 之 问 。

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陈子昂。他推崇汉魏古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以复古为革新,扫除了宫体诗的浮靡诗风,端正了唐诗 的 发 展 方 向 , 为 盛 唐 诗 歌 高 峰 的 到 来 铺 平 了 道 路 。

[2] 盛唐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 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和称 “ 吴 中 四 士 ” 。 [3] 中唐前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后期重有出现繁荣景象。

唐代宗大历年间在诗坛享有盛名的十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元结、顾况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

中唐前期的刘长卿和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是王维、孟浩然的余绪;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的余绪。中唐后期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派和韩孟诗派。

中唐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韩孟诗派与新乐府派几乎同时出现,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他们标榜“ 陈言务去”,尚古拙,求奇险,艺术上避熟就生,因难见巧,刻意求新,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在两大诗派之外,能够独树一帜,成就较突出的诗人有刘禹 锡 、柳 宗 元 、李 贺 等 。

[4] 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

晚唐前期极负盛名的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

晚唐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原因:唐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革,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材料。

唐诗突破了六朝后期诗作大多束缚于玄言、山水、宫体,或抒写个子失意苦闷的的小圈子,广泛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生疾苦,朝廷政事与地方动乱,边塞战争及民族习俗,都市生活同田园风光,以及礼教、门第、爱情、婚姻、商人、手工工人的情况等,其概括的广度和表现出来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把庶族寒门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唐诗的主要创作群。

庶族文人一般来说视野比较开阔,其中部分文人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顿,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比较近接触和联系,并在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唐诗的繁荣,同唐代社会思想比较解放也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抱有一定的自信,同时又需要协调内部矛盾以利于长治久安,所以在意识形态方便采取了比较开放自由的政策,对儒、释、道各派思想兼容并蓄,有时还允许和鼓励人们对时政展开批评;这对于解除时人的思想束缚,促进诗歌创作的自由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诗的兴盛,也是唐代文化艺术普遍繁荣的产物。

当时文化的相对普及和诗歌群众基础的扩大,给诗歌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力。唐代各种文艺形式的充分发展,也给予诗歌多方面的影响。

古文运动、传奇小说以及佛经、变文里的故事,促成了中唐以后诗歌的散文化、故事化和玄怪等特殊倾向,而曲子词的兴起,又给晚唐温、李一派诗歌开拓了用新境界,还有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自然会作用到诗歌身上。 唐代的巨大成就,还是唐代诗人们多方面地批评继承文学遗产,推陈出新的结果。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开始到唐代,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无不为唐诗所充分吸收,体现了唐诗集大成者的风貌。 当然,唐代诗人对待文学遗产,并非一味的兼收并蓄,于其中仍有所扬弃。

对六朝诗歌中某些偏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尤其是对齐梁陈宫体诗的不良影响,唐初百余年间的几代诗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基本上挣脱了旧的束缚,开拓了新的局面;不过在否定和改造旧风气的时候,也不排斥其中有用的文字技巧;这也是唐诗能够跨越传统大步前进的重要原因。

4.唐诗发展史

唐诗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他们无沦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

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

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

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白可留。”

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琮。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

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

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

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人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

《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

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

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

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

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土,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

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

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

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

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

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

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干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

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

5.唐诗的发展 论文

一 唐诗与唐以后的诗 研究唐诗,原本是范畴明确边界清晰的,如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王士菁的《唐代诗歌》,直到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都是有关唐一代诗歌的研究,视野完整或者说对象完整,论述也完整。

我曾经说过,做唐诗研究“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与宋诗的纠缠”。但做宋诗研究的人与唐诗的纠缠太多、太深的缘故,孤立地谈唐诗似乎也就缺乏一个比较的视角。

因此最注重唐诗学科建设意义的《唐诗学引论》首篇“正本篇”中也不得不先要提到“宗唐宗宋”的历史争议,也要就唐宋诗比较的学术意见中引出自己的思考。钱钟书《谈艺录》开篇第一节就是“诗分唐宋”,明确提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话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钱先生这段话概念很清楚:唐诗不必出于唐人,即唐人写的未必就是唐诗;宋诗不必出于宋人,即宋人写的也未必就是宋诗。

——唐诗宋诗应以审美质性来划分,即以“体态性分”来判别,所谓“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所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诗学审美意见影响极大,流播极广,将唐诗的时代概念打破了,或者说打通了,然而它也只是诗学理论上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审美见解(德国的席勒与清代的吴雷发均有类似的意见),“美学”上固然有突破的意义,而在“历史”上的雷池却仍无法跨越。

——唐诗仍有它天然的、不可移易的历史规定性。我们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就没有选收一首唐朝人的诗歌,尽管他谈过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写出过真正的“宋诗”,开出宋调之先河。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

6.简述唐诗的形成与发展成就(800字左右)

唐诗发展历程简介唐代诗歌是在继承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诗歌自三百篇、楚辞之后,经历了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遗产。

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各种体裁的不断形成,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创作经验的总结,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诗歌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使之日新月异,出现了高峰。

当然,唐代政治、经济的昌盛繁荣,国力的强盛,思想的活跃,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等,都是促进诗歌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唐三百年间,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是初、盛、中、晚四期。

第一期自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睿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唐开国之初的诗人皆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又都受齐梁文风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诗歌中也散发出一些新鲜气息。

“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唐诗品汇??总序)即如太宗的《帝京篇》,胡元瑞曾赞扬它“藻赡精华,最为杰作”。

魏徵《述怀》气韵高古,虞世南的边塞之什,追琢精警,风格苍劲,亦称力作。而模仿陶潜的生活与诗风的王绩,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到了武后时期,四杰挺出,他们是齐梁中健将,渊源于庾信,才调纵横,气象宏阔,改造了宫体诗,声律及风骨兼有的唐诗正式形成。特别是七言长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完全正碓的评价。

继而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李峤的《汾阴行》,浸入玄想。以后发展成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成为“孤篇横绝”(王闿运语)的宫体极致。

同时沈佺期、宋之问继承了前人以声律入诗的成就,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自此以后,诗之分为近体和古体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专工近体和古体也渐渐有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碓是“词章改变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陈子昂于举世为齐梁之际,独举复古的大旗,提出汉魏风骨,以振衰起敝,端正诗歌发展的趋向,为以后唐诗的发展和繁荣打好了基础,开拓了道路。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在内容上广阔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形式上一扫藻饰华艳。上承阮籍《咏怀》,下启李白《古风》,韩愈所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者以此。

第二期自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起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主要是开元、天宝时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诗人们为了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表现各种愿望和理想,把诗歌艺术继续推向前进,在创作实践中发展了各种体裁和形式,开创了众多流派,表现了多种风格,而蔚为诗国中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其时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的极为繁荣的时代,即文学史家所羡称的“盛唐”。

天宝以前,奋厉无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

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这一派名家中还有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

同时,有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艺术传统,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

在他们的笔下,有壮阔的湖山,有恬静私村落,也有清新秀丽的园林。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使晋宋以来形成的山水诗更加丰富,描写技巧上有所发展。

这一派的作家还有常建、祖咏、裴迪、丘为、崔曙、綦毋潜等。这两个流派诗人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本派之内。

王、孟除田园山水诗外,高、岑子边塞诗外,他们都写过反映其他现实生活的诗篇,说他们是田园山水诗人或边塞诗人,只不过是就其作品的主要方面而言。例如王维,作品中就有一些边塞名篇,如洋溢著慷慨报国精神的《陇头吟》、《老将行》等。

至于就风格上说,虽然同一流派的诗人有其同的特点,但每个诗人都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的特色,也是我国诗歌艺术已经成熟的标志。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李白以儒家的兼济天下思想为主,道家的功成身退思想为辅。他有宏伟抱负和进步理想,但生活在唐朝统治阶级开始走向腐化、政治趋向黑暗的时期,无法实现。

特别是经过三年供奉翰林的政治生涯,洞悉当时的腐败现实,因而在放还之后写出许多猛烈抨击黑暗政治、极度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冲击封建礼教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热烈追求光明的理想。他的笔力变化,极于七古杂言歌行,如《蜀道难》、《远别离》。

7.简述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A、初唐时期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

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B、盛唐时期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

代表作品《过故人庄》《春晓》。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代表作品《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

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瞬”的抱负,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

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 C、中唐时期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

韩愈、孟郊、李贺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

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

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D、晚唐时期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

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

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1)宋诗的发展 北宋初期的诗歌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

8.唐诗的发展 论文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

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

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