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逼的古诗,只要精华哈,请问你的"牛逼"是"经典"的意思么? 还有,只要精华,是只需名句? 推荐: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9.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1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1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1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1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20、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2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2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2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29、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3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3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3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3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3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37、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38、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3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40、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4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4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4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4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4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4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4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4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5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5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 5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5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5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6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 2.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3.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 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 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 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 “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 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4.中国古诗词太多,怎么挑选古诗词,才能读到精华我觉得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七言律诗,李白的七言绝句都是值得细细一读的。 还有李白的古风体,白居易的歌行体。词的话,豪放派值得读辛弃疾的中长调,花间派的只读温庭筠,婉约风的推荐读李清照的所有词,当然李清照的诗也值得读。 还有纳兰性德的小令与中调,其中写爱情篇、友情篇、塞外风都值得一读。近代王国维的所有词,**豪放词值得一读,当代周汝昌的格律诗可以读。 还有很多,慢慢读着读着就知道了,熟读了这些好诗好词,然后再去读其他的诗词,或今人写的诗词,你的眼睛就会像火眼金睛一样,能分出好坏来。当然以上所推荐的诗人词人,偶尔也有几首不是很好的,但是总体是好的多。 不被推荐的诗人词人并不是说就没有好诗词,只是好的比较少,为了方面读暂时这么选择。 5.唐诗精华 求描写秋意的诗词题目,越多越好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6.宋词的精华是什么保家、爱国、反战乱。 一代有一代文学之胜。质文代变,是文学发展嬗变的铁律,这可以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联镳驰骋、并驾齐驱的事实中得到验爽。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词作为一种长短句式的合乐新诗,后来居上,寝寝日盛,大有与唐诗分庭抗礼,甚至凌轹其上之势,唐诗几为所掩。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词造于唐,繁衍于五代,极盛于两宋,中历金、元,衰飒于明,而复炽于清,号为“中兴”。其间岁历绵远、涵养千年,尤以有宋一代馄棍炳曜,蔚然称盛,无愧于“词的黄金时代”的冠冕。这一时期的词苑如赤日中天,百卉当春,娇花放蕊,争奇斗妍,呈现出一派姹紫嫣红、簇团成锦的繁荣景象,使人薰沐在馥郁馨逸之中,观赏不尽,沈潜涵泳,口颊留香,诚为一大乐事。 7.古诗词大全,绝句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 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言绝句。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 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言绝句古诗大全: 《春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古诗如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静夜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登鹳雀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江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登乐游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全文古诗如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翻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贾岛。其全文古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独坐敬亭山》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鹿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送崔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裴迪。古诗全文如下: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翻译】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竹里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终南望余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其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翻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翻译】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宿建德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古诗如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8.唐诗有啥好处与特点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引的两句话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 这里所谓的“今诗”指的是明诗。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摹仿唐诗,但摹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 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两者之间,相去又如何之远呵!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 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为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这就是唐诗使我们百读不厌的缘故。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①优秀的诗篇因此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这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 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这就是我们学习唐诗最感到兴趣的地方。我们一方面在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这也是大家所都能感受得到的。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 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 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就不一定都那么明白易懂。 即以杜甫而论,也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并不那么易懂的诗句,但无疑的却又是好诗;这里的情况正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这两句诗的情况可能就是如此的。 但这样的诗句在《秋兴八首》中又毕竟是偶然出现的。而语言的明白易懂乃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之上,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 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唐代诗人辈出,他们好象得天独厚,信手拈来多成好诗,都与这一鲜明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如影随形,相为终始。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这也是为大家所公认的。 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唐诗的时代感越鲜明,它的生活气息也就越浓厚。唐代诗坛的这一特色,又是对唐诗自身的一个高度概括。 以上举出的这些鲜明特色,并不是什么结论,而只是最亲切的感受。我们的感受可能还有更多的方面,那就更好。 我们研究任何课题,总是需要掌握它特殊性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客观存在的鲜明特色,其实就正是唐诗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从事唐诗的研究,也可以从任何问题入手,但目的总是在向精华所在进军;而这些鲜明的特色,就正是唐诗的精华之所在。离开了这些特色,我们就感觉不到唐诗为什么可爱,认识不出唐诗的特殊成就,摸索不到唐诗起伏的脉搏。 在我们学习唐诗的道路上,这些鲜明的特色,随时都将成为治学中一个最亲切的路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