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各有千秋各有特点的诗句1、《雪梅》——作者:宋代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使至塞上》——作者: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3、《早发白帝城 》——作者:唐代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4、《悯农二首》——作者: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5、《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推荐几个形容各有千秋各有特点的诗句1、《雪梅》——作者: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使至塞上》——作者: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早发白帝城 》——作者: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悯农二首》——作者: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形容特色的词语【本地风光】:形容眼前的景象或事物具有当地的特色。 【别有风味】:风味:原指美好的口味,引伸为事物的特色。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 【各有千秋】: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寒木春华】:寒木:指松柏;华:花。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可人风味】:可:适合。令人满意而又有特色的风光或事物。 【平淡无味】:本指质性平和无味。后含贬义,多指平平常常,缺乏特色。 【与众殊】:殊: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指人的性格、行为等不一般或事物很有特色。 4.形容各有千秋各有特点的诗句求类似的诗句,我记得以前好象看到过拿雪梅卢梅坡《雪梅》赏析 雪 梅 〔宋〕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 骚人阁笔费评章③。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卢梅坡,宋诗人。 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 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5.【诗词知识】.雪 梅 〔宋〕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 骚人阁笔费评章③。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事物各有千秋,人各有所长,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6.形容特色的词语有哪些原发布者:沧海拭轩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宋代发展到最高峰,人们常常“唐诗宋词”并称。那么词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简意赅,对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清晰地勾勒出词的发展线索。 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诗,也有配乐唱的,主要是乐府。乐府与词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乐府起于汉代乐府机构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乐是以前的古乐,叫雅乐,还有汉魏以来的清商曲,叫清乐。而词所配的音乐,则是以隋唐以来大量传入中国的胡乐为主体、包含部分民间音乐成分,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新乐,叫燕乐(也作讌乐、宴乐)。燕乐所用的乐器也与以前不同,主要是极富表现力的琵琶,以后则有觱栗。词所配合的就是这种当时极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