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有哪些分类四种分类方式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词牌来源划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扩展资料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词。 2.宋词分那几种类型1、分类: 按风格分:豪放派(辛弃疾,苏东坡)和婉约派(柳永、晏殊、李清照), 按长短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 按结构分: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简介: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3.宋词的种类以及规则不是这样感谢,点解决啊。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暗香 暗香与《硫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八六子 八六子,此调初见《尊前集》收杜牧词。有多种体式,《词谱》以显补之词为正体。 九十一宇,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前段第四句是以一字领以下两个六言句。 后段四至七句是扇面对句法。秦观词有“黄鹏又啼数声”句,故又名《感黄鹂》。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 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 《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 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 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卜算子 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 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采桑子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长相思 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 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 始见白居易词。双调,平韵,三十六字。 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 楚辞 楚辞体,又称“骚体”。 为辞赋的一类。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 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名骚体。 翠楼怨 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 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此调一百零一字。 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捣练子 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 (见《升庵词品》)前人多用。 4.宋词的种类以及规则不是这样感谢,点解决啊。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暗香暗香与《硫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八六子八六子,此调初见《尊前集》收杜牧词。有多种体式,《词谱》以显补之词为正体。 九十一宇,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前段第四句是以一字领以下两个六言句。 后段四至七句是扇面对句法。秦观词有“黄鹏又啼数声”句,故又名《感黄鹂》。 八声甘州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 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 《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 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 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卜算子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 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采桑子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长相思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 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 始见白居易词。双调,平韵,三十六字。 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楚辞楚辞体,又称“骚体”。 为辞赋的一类。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 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名骚体。 翠楼怨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 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此调一百零一字。 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捣练子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 (见《升庵词品》)前人多用为。 5.宋词的类别、别称、风格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宋词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等 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等等等。 代表作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月色) 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主要特点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 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过等。 代表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主要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6.宋词的类别、别称、风格(一)、类别: 1、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二)、别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三)、风格 宋词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风格: 1、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 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扩展资料: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7.宋词分哪几种类型宋词格律简要 (1) 宋词的格律 宋词的种类要比唐诗的种类复杂得多,在此,必须先搞清一些与宋词的种类相关的概念。 a. 词调和词牌 词是配乐歌唱的,因此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谱。而每个乐谱必定属于当时的某种宫调,就好比今天的歌谱都有一个音调一样,或者A调,或者C调等等。这种有一定音律,节奏属于某种宫调的乐谱就是词调。 每一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如《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这些词牌的来源本应根据乐调内容而定,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舍弃原曲名而以填写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首词的题目而袭用的,如《谢秋娘》。有的是以这个词调创制的相关人物命名的,如《何满子》是因歌者而得名的;《虞美人》因项羽诀别虞姬故事而得名;《雨霖铃》因唐明皇夜闻雨淋铃思念杨贵妃命乐工创制而得名。但必须指出后人写的词内容已大多数与词牌没什么关系。 b. 小令、中调、长调 根据字数的多少,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但一调数体的情况又很难说明这种以字数多少进行上述三分是唯一标准,因此有人也提出这种三分法可能与乐曲相关。 c. 单调、双调 词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双调的第一段称为上阕或上片,第二段称为下阕或下片。 (2) 宋词的平仄 宋词的平仄安排与句子字数多少有关。宋词的句子最短的只有一个字,最长的有十一个字。 (3) 宋词的押韵 词的压韵与诗的押韵方式有几点不同之处: 第一, 唐诗的韵脚一般都在句末,但是词的韵脚有可能却在句中。因为词的格律需要,一句话可能被分成数句,韵脚就有可能出现在意思上并未成句的地方 第二, 词有的与近体诗一样,限定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而且平仄有限定,有的却平仄两可。 第三, 词的押韵间隔,很难以奇偶来论定,只能讲一般短调较密,长调较疏,密的甚至句句入韵。唐、五代有的词调较密,宋以后新创的较疏些。宋代的语音与诗韵已有很大不同,因此宋代的词人往往将诗韵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加以变通。词韵比诗韵宽了很多,只要主要元音相近就可以押韵,从整个音系来看与近代的北方音系更加接近了。 (4) 宋词的对仗 宋词的对仗要求也比唐代近体诗宽的多。首先,近体诗对仗要求平仄相对,但宋词对仗平仄不限。其次,近体诗对仗要求避免相同的字,但宋词没有这条限制。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下句平对平、仄对仄,且用了“有”这个相同的字。宋词对仗的位置虽然不象近体诗那样固定,但大体上也有个规律,一般都是在相连的并且字数相同的词句用对仗。然而,即使可以用对仗的地方,如果内容和表达不需要用,也可以不用,因此常有同一词牌、同一位置,有的用对仗,有的却不用对仗。总之,宋词的对仗要求远没有唐代的今体诗那么严格。 以上将唐诗宋词的格律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些格律我们不能仅看作是对写诗填词的要求,应该明白这些格律在诗词的吟诵时音律上带来的变化和美感。可以这样说,这些格律不是为写作为阅读,而是为吟诵而制定的,否则这些格律将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要吟诵好唐诗宋词,除了要对其文学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还必须知哓其一些简要的格律。 8.词的分类有哪些汉语的词是能从语法上分类的,通常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词类指词的语法分类,即按词的不一样意义和语法功能所区分的类别。 汉语的词类系统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的实词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五类;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六类。 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学界尚有争论。如副词,有些语法学家把它归人实词类。 汉语中的某些词有兼类形象,如“食”既是名词(《论语•颜渊》“足食足兵”),又是动词(《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兼有名词和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兼类词一般是词义引申分化的结果。 汉语中存在着词类转化的现象,如“株”,本是事物概念(名词),指露出地面的树根,《韩非子•五蠢》:“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后来转化为数量概念(量词),指树木的根数。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成都有桑八百株”,不再作“露出地面的树桩”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