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树在唐诗宋词意蕴唐宋两朝,我国诗歌迎来黄金时代,杨柳意象也急速膨胀,成为古诗中内涵最丰富的审美意象之一。“柳眼春相继”——嫩芽乍吐,那是春回大地;“寒食春风御柳斜”——柔条轻拂,那是春风送暖;“春尽絮飞留不得”——白絮漫吹,那是春天在告别人间。多情的诗人在它身上看到了整个春天的历程。在众多树木中,诗人只选中杨柳,捧为春天使者。 然而杨柳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能体会人世间的别离之苦。柳者,留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一滥觞于《诗经》的杨柳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终于定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新叶,传递著知心好友的惜别之意。“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陌头柳色,勾起闺中少妇的盼夫之情。亲友折柳送别:“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又折柳盼归:“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2.柳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蕴。 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征;“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柳的婀娜多姿使其常用来象征美人;随风摇摆又可用来象征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柳,就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仅在西昆诗人所宗尚的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 其他诸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维《洛阳女儿行》“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杜审言这《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无不寄托着历代诗人个人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1.离情别怨的依依杨柳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 最早见于《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娼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 一般诗人以“柳”为意象入诗,皆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切合情景,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真是别具匠心。 2.春意盎然的碧玉春柳 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诗人集中笔墨于柳的花、色、叶,抓住一个“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晓畅,形象鲜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以柳写春的古典诗歌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3.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自我画像――“临风立马图”。他的另一首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写一株枝条繁盛、舞姿优美的柳,却是荒凉冷落的处境,这分明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处朋党倾轧的诗人自己的写照。 明诗人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 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描写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种青翠柔软、长条低垂的姿色,从而忆及人物,抒发了年华易逝、世事频更的感慨。 历来诗人以“柳”入诗,但很少有人写到冬柳,而唐人陆龟蒙则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写的是在寒风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诗人自伤的情怀。 4.风流韵致的梦中情人 李商隐的《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全用白描,“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 咏柳即咏人,对柳之依依不舍,实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 李商隐的另一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3.古诗中杨柳有什么特殊含义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在古诗词中“柳”的含义是什么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5.在古代诗歌中独自柳树,各有什么象征意义柳在古典诗词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 自《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柳就与离别及哀愁结下了不解之缘。离别时,柳枝可供人攀折,以表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离人的美好祝愿;羁旅时,游子见柳便触发了家国之思,更增孤独凄凉之感;春天,杨柳最先抽出绿丝,它以窈窕柔美的身姿,迎接春的到来,也以葱茏茂密的枝叶、漫天飞舞的杨花送春归去;秋天,它引以为豪的绿丝绦、翠眉叶都变得萧索,独立秋风,受尽了世态炎凉;它既是风流袅娜的美貌歌女,又可为奸邪狡诈的献媚小人。 此种,千百种滋味,无一不寄托着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 李白说"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天下最使人伤心的地方,莫过于劳劳亭了。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送别之地的柳条饱受攀折之苦,意谓人间的离别太多。李白这句诗,不仅由离别联想到折柳,更进一步联想到春风与柳青的关系。 正是因为春风的吹拂,杨柳才渐渐变为青色,诗人偏说,是因为春风懂得人间的离别之苦,不忍看到折柳送别的场面,才故意不让柳条发青。春天是杨柳最袅娜的时候,春天也是离别较多的时候,离别时,依依不舍,折柳相送,试图把人留住。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说,因为离别的人太多,你折一枝,我折一枝,渐渐柳树都变得"清瘦"了。想来,若草木有情,定不会吝惜自己,甘愿为诗人们传达绵绵的情意。 李商隐说得好,"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世上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离别更令人痛苦的了。因此,春风若有情,定当不为柳条被人攀折而感到可惜。 但是,折柳也应有度,李商隐说"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你们千万不要把柳条折尽,它可以送别行人,也可以欢迎行人归来啊。因此,不必将柳枝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当然,送别不一定非得折柳。刘禹锡在《忆江南 春去也》中说"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他说,你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时轻轻扬起的衣袖;而丛兰沾满了晶莹的露珠,像是一位不胜娇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衣袖。 柳本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包含有留恋不舍之意;而兰花素来与梅、竹、菊并称"四君子",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作者用柳和兰这两个意象来写送春,从侧面表达了对春天的无限留恋之情。 受字数限制,以上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