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5.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6.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7.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0.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古诗词中运用通感的句子利用通感的诗句: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附录2、石柔的《绝句》赏析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骸筏汾禾莴鼓风态袱卡“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 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参考资料:hi.baidu.com/。 b.html。 3.古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4.引用古诗的句子,10个赞美大好河山的诗句:(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江)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誓死保卫国家的诗句: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 珍惜宝贵时间的诗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朋友难舍难分的诗句: 1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2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5.古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北风其凉, 雨雪其雱1。 惠而好我2, 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3? 既亟只且4! 北风其喈5, 雨雪其霏6。 惠而好我, 携手同归7。 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8, 莫黑匪乌。 惠而好我, 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译 文 北风寒冷猛吹到, 大雪飞扬满天飘。 你和我是好朋友, 携起手来一块跑。 哪能舒缓再犹豫? 事情紧急快出逃。 北风呼呼透骨凉, 大雪飘飘白茫茫。 你和我是好朋友, 携起手来归他邦。 哪能舒缓再犹豫? 事情紧急快逃亡! 没有红的不是狐, 没有黑的不是乌。 你和我是好朋友, 携手乘车同离去。 哪能舒缓再犹豫? 事情紧急快逃出。 注 释 1.雨(yù玉)雪:雨雪。雨,作动词。雱(pánɡ旁):雪盛貌。 2.惠:爱也。 3.虚邪:宽貌。一说徐缓。邪:通徐。 4.既:已经。亟:急。只且(jū居):作语助。 5.喈(jiē皆):疾貌。一说寒凉。 6.霏:雨雪纷飞。 7.同归:一起到较好的他国去。 8.莫赤匪狐:没有不红的狐狸。莫,无,没有。匪,非。狐狸、乌鸦比喻坏人。一说古人将狐狸比喻为男性伴侣,将乌鸦视为吉祥鸟。 【赏析】 《毛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从诗中“同车”来看,百姓是泛指当时一般贵族。方玉润认为是贤人预见危机而作(《诗经原始》),王先谦认为是“贤者相约避地之词”(《诗三家义集疏》)。其实,《诗序》所说诗旨不误,当是一首反映贵族逃亡的诗。 诗共三章,前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改了三个字。把“北风其凉”改为“北风其喈”,意在反覆强调北风的寒凉。而改“雨雪其雱”为“雨雪其霏”,无非是极力渲染雪势的盛大密集。把“携手同行”改为“携手同归”,也是强调逃离的意向。复沓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各章末二句相同。“其虚其邪”,虚邪,即舒徐,为叠韵词,加上二“其”字。语气更加宽缓,形象地表现同行者委蛇退让、徘徊不前之状。“既亟只且”,“只且”为语助词,语气较为急促,加强了局势的紧迫感。语言富于变化,而形象更加生动。 北风与雨雪,是兴体为主,兼有比体。它不只是逃亡时的恶劣环境的简单描写,还是用来比喻当时的虐政。后面赤狐、黑乌则是以比体为主,兼有兴体。它不仅仅是比喻执政者为恶如一,还可以看作逃亡所见之景。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耐人玩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气象愁惨”,指出了其基本风格。诗三章展示了这样的逃亡情景:在风紧雪盛的时节,一群贵族相呼同伴乘车去逃亡。局势的紧急(“既亟只且”),环境的凄凉(赤狐狂奔,黑乌乱飞)跃然纸上。让人悚然心惊。 古乐府中的《北风行》诗题即效本篇,鲍照拟作中直接采用《北风》原文:“北风凉,雨雪雱。”《古诗十九诗》(“凛凛岁云暮”篇)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数句,盖亦本于此诗。唐代李白有《北风行》,也明显受到《北风》的启发。由此可见《北风》一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应该是有些关于雪的. 6.运用引喻手法的现代诗有哪些请搜索:新诗技巧二十讲第十七讲 象征与隐喻引喻[yǐn yù] 引喻乃是借着某一种事物来阐述另外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可能是天南地北之差,可是由于我们熟悉前者,因为它们的相似性便能很快地了解后者。 既然引喻也是一种符号,自然也能激起人们的情绪,甚至比一般用的字眼更有效且更快。用最简单的公式来说:当我们使用隐喻的时候,我们是让关于不同事物的两种观念一同活动,并且用一个词或词组加以支持,其意义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合力。 他举了英国诗人阿诺德的《致玛格丽特》一诗为例:是啊:在孤岛的、生活的大海遥相互应的海峡在我们之间阻隔点缀着无边的水的荒野无数个我们就这样孤独地生活在这首诗中,喻体写的是被大海分隔的小岛,而喻旨则指的。请搜索:新诗技巧二十讲第十七讲 象征与隐喻引喻[yǐn yù] 引喻乃是借着某一种事物来阐述另外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可能是天南地北之差,可是由于我们熟悉前者,因为它们的相似性便能很快地了解后者。 既然引喻也是一种符号,自然也能激起人们的情绪,甚至比一般用的字眼更有效且更快。用最简单的公式来说:当我们使用隐喻的时候,我们是让关于不同事物的两种观念一同活动,并且用一个词或词组加以支持,其意义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合力。 他举了英国诗人阿诺德的《致玛格丽特》一诗为例:是啊:在孤岛的、生活的大海遥相互应的海峡在我们之间阻隔点缀着无边的水的荒野无数个我们就这样孤独地生活在这首诗中,喻体写的是被大海分隔的小岛,而喻旨则指的是那种过着孤独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两者相互作用时,它们就因“轮换”产生这个隐喻意义。 理查兹说:“喻体和喻旨的共同呈现导致了一种意义(从喻指可以显得很清楚),而如果没有它们双方的相互作用,这种意义就不可能获得。”⑥与象征比,由于隐喻是一种“转换”,它可以派生出多种意义而出现多义,这种诗的语言使是一种扩张性的语言,象征强调了意义的确定,而隐喻更着重多义。 如北岛的《雨夜》,初读这首诗,从总体上说,给读者的感受,它似乎是一首爱情诗,尤其是诗的前两节:当水洼里破碎的夜晚摇着一片新叶象搂着自己的孩子睡去当灯光串起两滴缀饰在你的肩头闪着光,又滚落在地你说:不口气如此坚决可微笑却泄露了内心的秘密低低的乌云用潮湿的手掌揉着你的头发揉进花的芳香和我滚滚的呼吸路灯拉长的身影连接着每个路口,连接着每个梦用网捕捉着我们的欢乐之谜以往的辛酸凝成泪水沾湿了你的手绢被遗忘在一个黑漆漆的门洞里诗中的“新叶”、“灯光”、“芳香”、“微笑”等美好的意象,透露出爱情的温馨,但从诗的第三节看,美好的爱情却笼罩着重重阴影: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走出自由、青春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让墙壁堵住我的嘴唇吧让铁条分隔我的天空吧只要心在跳动,就有血的潮汐而你的微笑将印在血红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然而这首诗却是以“**”作为背景的,因而它就是诗人对“**”所表现出来的“红色恐怖”和对文化专制的愤恨的心态了。表面上的男女青年的恋情就“转换”为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担心的忧患意识了 。 如诗中所说的“血淋淋的太阳”本很费解,但对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说,却因为有过的经验而心领神会了,虽然这诗句属于“断言某物就是另一个根本不是它的物”。或是“用属于某一事物的词去形容另外一个事物的写法。” 这种乍看风马牛不相接的联系似乎太离奇了。其实不然它的特殊之处就晚上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说“配对”效果,为了揭示“配对”的心理机制,他要自己的学生布鲁克做了这样一个试验:“被试者先是要求描述他们对并排放在前面的两幅风格上极为不同的画的印象。 随后,把其中一幅画拿走,换上另外一幅画,让他们注意这种新的配对会使留下的那幅画看上去有什么与先不同的地方。结果表明,留下的那幅画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看上去与前迥然不同。” 阿恩海姆正是这种试验说明诗歌隐喻中“配对”的:“事实上,布鲁克小姐做这些试验的本来目的,是要证明文学中隐喻手法依据的心理机制。她证明了,在文学中仅仅是两种意象的搭配,就能把两者共有的性质突出出来,从而使这种知觉抽象在不需把这种性质从它们所在的背景中剥离出来的情况下,就能完成。 正如诗人但尼斯·列夫托夫(DENISE LEVERTOV)对她的读者们所说:当你阅读这些诗句的时候,大海也正在翻开它那黑色的书页;正一张张翻弄着,它那黑色的书页。大海波浪的翻动和书页的翻动,本来不能置入用一知觉区域中。 然而上面的‘配对’(或并置)却强行使二者联系在一起。由于‘配对’造成的压力,它们之间的共同要素,即有节奏的翻动,便以一种纯粹的形式出现了,它将一种自然现象的性质预予书页,同时又把书页的可读性(它的知识和情趣)赋予海浪。 ⑦为什么诗人要创造出将两个在经验世界中分属不同领域、本无直接联系的事物置于同一语言结构的隐喻模式呢?这实在是诗人别具只眼的“发现”。诗人从它们的互动中感悟到了世界万物均是有联系的,它们都息息相关,。 7.古诗词中,运用想象的句子有哪些1、《静夜思》——【作者】李白 【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3、《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4、《襄邑道中》——【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5、《咏柳》——【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