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邻里之间关系重要、非常好的名言或者经典词语有哪些1、好乡邻胜过亲。 2、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3、远水难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4、多年邻居变成亲。 5、邻居好,一片宝。 6、家有患难,邻保相助。 7、隔邻居,不隔心。 8、是亲必顾,是邻必护。 9、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勿,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10、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尔与之。”--《论语-雍也》 11、邻里团结是非少,家庭和睦百事业。 12、你容我,我容你,天宽地阔;你敬我,我敬你,亦显德高。 13、千钱买邻:邻:邻居。花千万钱去买一个好邻居。指好邻居的难得可贵。 14、择邻而居: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15、救灾恤邻:恤:救济。解救百姓的灾难,解除周围邻国的祸患。后表示邻国或邻居间互相帮助的义务。 2.形容邻居关系和睦的名言名句1、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六尺巷》 白话译文: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 2、远亲不如近邻。——施耐庵《水浒全传》 白话译文: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的时候,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给予帮助。 3、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尔与之。——孔子《论语-雍也》 白话译文: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4、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勿,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孔子《论语-雍也》 白话译文:他的弟子原思做他属邑的长官,有点类似家臣的总管。夫子给原思九百粟的俸禄,是当时很高的工资,原思却推辞不要。 孔子教育他说:你不要推辞了,做官都有俸禄,这是国家的规定,怎么能推辞,破坏国家的规定呢?如果你觉得俸禄太多,还有用不完的,就去救济那些穷苦的邻里乡党们吧,不是也很好吗? 5、和睦的邻里关系,对于能够为邻的人是一种幸福,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董卿《欢乐中国行》 3.形容邻居关系和睦的名言名句有哪些1、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勿,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2、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尔与之。”--《论语-雍也》 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 3、我来从北鄙,子省涉西陵。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邻居帝城雨,会宿御沟冰。未报见贻作,耿然中夜兴。——唐贾岛《酬厉玄》 释义:我来从北鄙,子省涉西陵。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邻居帝城雨,会宿御沟冰。未报见贻作,耿然中夜兴。诗歌结尾写法:感受关键之处,尤其上一句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至深,这就是唐诗歌的上一句胜出的贾岛经典名言。 4、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释义: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作者心胸开阔,劝说家人别为三尺之地与人斤斤计较,就如当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万里长城,但是自己怎么也难逃一死,就是争来三尺之地又有何意义呢 5、邻家失火,不救自危。 —— 谚语 领居家着火了,你不帮忙救火,最终火会危及你家。 扩展资料 和睦邻里关系的妙招: 1、以花为媒:家中常养花,与邻居交流养花经验,互赠花卉,可增加交流感情。 2、以宠物为媒:家中养有宠物时,也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和经验,从而增进邻里关系。 3、顺带垃圾:每次倒垃圾,顺便捎带邻居的垃圾,这样多次会互相感动和感染,从而增加邻里感情。 4、互相谅解:楼上楼下的关系,需要互相谅解,楼上的响声和空调滴水等都会涉及到楼下,要找准发生的原因,双方尽快解决问题,互相谅解对方难处。 5、互助帮忙:邻居有事情需要帮助时,要主动热情,积极配合邻居把事情做好。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一定会有和睦的邻居。 4.表示“邻居好”的古今文诗句有哪些1、题邻居 作者:于鹄 朝代:唐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偏僻的街巷里邻居很多,高兴的是跟隔壁的邻居在同一个屋檐下,蒸梨常用一个炉灶,洗菜也共用一个水池。一同去采药,夜晚读书又共同分享同一盏灯。虽然住在城市里,我们还过着像樵父和渔父一样的乡村生活。 2、听邻家吹笙 作者:郎士元 朝代:唐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3、与瀼溪邻里 诗人:元结 朝代:唐 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 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 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 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人:王勃 朝代: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5、又呈吴郎 诗人:杜甫 朝代:唐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5.关于邻里关系的俗语和诗句远亲不如近邻, 邻里好 赛金宝,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6.描写邻里关系的诗歌远亲不如近邻 邻里好 赛金宝 ------------------------------------- 安徽省桐城的“六尺巷” 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张家的老家桐城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张英老家桐城的家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 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人民政府拨款在其遗址进行复建与扩建。现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西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石等,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