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唐韵

1.唐韵诗古诗唐韵原文

唐韵古诗的原文

《题汪季路家藏吴彩鸾唐韵后》

旧说仙人吴彩鸾,日书切韵归毫端。

不应神速有如此,令人至今疑稗官。

相传此事三百载,谁知真迹俨然在。

笔精墨妙信入神,间以朱丹倍晶彩。

法言初为此韵时,賸裒文字觉后知。

宁知遂经谪仙手,讳字曾阙民与基。

经生矻矻尽精力,摩以岁月或可得。

动翰如飞犹恐迟,一日一挥出心画。

神仙之说云渺茫,仙凡配耦尤荒唐。

萧史弄玉乘凤去,蓝田空说容裴航。

文箫之遇真是否,岂此虚名传不朽。

五篇历历为全书,始信传闻是真有。

当时所直才五缗,于今千金价未均。

十年盖有数百本,未知几本传今人。

惜哉字画太纤细,后日传之知几岁。

只今已有字不全,欲镌翠珉固非易。

我逾七十方见之,暂借一观聊自怡。

平生愿见心便足,何必更谋身后为。

2.唐韵什么意思

唐韵指的是唐朝时所通用的韵律和韵部表,也指一本名为《唐韵》的韵书。

《唐韵》由唐人孙愐著,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但原书已佚失。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

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也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较《唐韵》更早。但孙愐曾利用朝廷扩大《唐韵》的影响,所以《唐韵》虽是孙愐的私人著述,命名却带有官方的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刊谬补缺切韵》更有名气。

《东斋记事》上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和孙愐的《唐韵》,都对韵字加入注释,并且引文都有出处,于是韵书便同时具有辞书和字典的功能。

3.唐韵:小雨泽什么晚未休.这首诗词的整首

【明】陶宗仪《风雨归舟》 山雨溪风晚未休, 萧萧落叶满汀洲, 渔船罢钓归, 何处眼底狂澜正可愁。

意思: 山雨一直伴随着溪谷吹来的风,到晚上都还未停歇。 萧萧的落叶,落满了水中小洲。

出外钓鱼的渔船回来了。 满眼的狂澜波涛都让人如此的忧愁。

诗人表达了在风雨人生里,人生的小船不知该如何停靠。 扩展资料: 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今清陶乡)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 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因而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成语“积叶成书”讲述的便是他的故事。

陶宗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著作除《辍耕录》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汉魏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

还著《南村诗集》4卷《四书备遗》2卷,以及《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陶宗仪。

4.古诗的音韵是什么啊

古诗和古词分别在盛唐和晚宋到达了顶峰。

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汉语文学,唐诗宋词成为世界古典文学里一颗最灿烂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贡献包括了诗词格律的音乐化、规范化。

唐诗宋词有极其严格复杂的格律,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有一些专业人才去终身研究古文字、古汉语、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格律。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

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用韵为其次。 古人的声调音韵和今人有很大的差异,要研究古诗词声调音韵是非常复杂的。

古代没有录音机,后人只能从前人的诗歌作品和有关音韵的书籍去推断。但是,从远古起年代的变迁、地域方言的融合变异使这研究极度困难。

汉语发音从西周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例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不押韵,后来的人牵强地改变“南”字的读音使其押韵。

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用普通话读,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

他这种方法叫做“协韵” (亦称“叶音”)。 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

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继承发展了南北朝的协韵法,系统地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

他们把读音脱离时空固化了,把韵的使用绝对化了,认为古人写诗都严格,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导致了错误的分析。 宋朝吴棫、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对古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学说,认为“古诗无叶音”,并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

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他的“离析唐韵”仍然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字的读音除了有韵之分,还有声调之分。

今天普通话规定了第一字调(现名阴平)、第二字调(现名阳平)、第三字调(现名上声)和第四字调(现名去声),(“儿化”“轻声”等读音变异例外)。但唐人对声调的划分却不同,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即所谓“四声”。

“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声调。 现代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可以认为,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的方言里都还保存着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属于入声字变为去声、阳平,也有归属于阴平、上声的。

普通话也没有全浊声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浊”三类,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浊音(以上都是按汉语拼音标注)。全浊字与入声一样,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

历代的韵书把同一声调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 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

从唐代起,诗词发展了极其严格的韵律,特别是对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准许违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韵,只能称作“打油诗”。

如果想仿作古诗,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调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诗词,那是必须务必严格遵守规则的。

既然诗是吟唱而生,词诗是填写而成,那么人们必然是依附他们那个年代和那个地区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语言的差异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诗家词人都带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语言之间的融合变异,复杂性就更大了。

我也相信,唐宋人写诗词,大都不会苛求更古老的音韵,而是各自依照本地当时代的发音去写、去配曲的。即便是参照韵书,那韵书的根基也来源于诗人词家的方言。

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普通话来朗诵唐诗宋词,往往会觉得平仄错了,甚至用用韵也错了。律句对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当春乃发生”句中的“发”字,唐代是入声字,与“春”字平仄相错,但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入声”已经消失,读阴平,显然与平仄格律相抵触。

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其中的“期”和“儿”似乎没有押韵,但“儿”用吴语发音,是“ni”,实际上是押韵的。我的家乡在无锡,我说家乡话“儿子”就读成“nize”,而非“erzi”。

确实,专业人士研究古诗词,必须研究历代诗歌的发展史,了解唐韵,研究各个朝代方言的变化,研究。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