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人年龄的诗句您好: 年龄词语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华、纯真无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聪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华、大展宏图、而立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满怀、仪表堂堂。 老年:饱经风霜、饱经沧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婴儿:人初生 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40 知命之年:50 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70 喜寿 77岁 耄耋之年:80 米寿 88岁 鲐背之年:90 白寿 99岁 期颐之年:100 年龄诗句 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20岁用什么词来表示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3.二十岁至一百岁古人用什么词来形容20岁:加冠、30:而立、40岁:不惑、50岁:艾、60岁:花甲、70岁:古稀、80岁:耄耋、90岁:上寿、100岁:期颐 1、加冠 【拼音】[ jiā guàn ] 【解释】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既加冠。 【出处】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而立 【拼音】[ ér lì ] 【解释】《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年届~。~之年。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 3、花甲 【解释】: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赵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译文:趟牧特别大中、咸通年间江敩(效果)李贺是短歌,对酒说:‘手六十花甲子相等,循环落落如同弄珠。’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耳顺之年 4、古稀 【拼音】[ gǔ xī ] 【解释】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 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用“古稀”指七十岁:~之年。 【引证】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期颐 【拼音】[ qī yí ] 【解释】《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出处】唐李华《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译文:抱着和完全沉默,都享受长命百岁。 4.女子二十岁有关诗句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唐代李白的《清平调·其一》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唐代武平一的《杂曲歌辞·妾薄命》 译文:她风姿绰约体态飘逸,轻盈得仿佛不能自持。常常自怜绝代之色,又自恃倾城之姿。 3、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 译文: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4、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曲》唐代:白居易 译文: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5、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闺情》宋代:李清照 译文: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的《国风·周南·桃夭》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